機器插秧我們都知道,但是在插秧的同時,還能施肥,你見過嗎?
在諸暨暨南街道沿江新村的省級糧食生産功能區核心區,稻田裡幾台機器正來回穿梭,這些機器乍看跟普通插秧機沒什麼差別,但實際上它可以同步完成兩項操作:插秧和施肥。
原來,這種插秧技術叫“側深施肥”。
跟一般的插秧機相比,它多了一個施肥機和肥料鬥,在插秧的同時,能自動将每株秧苗邊上的土翻開,埋上肥料,再把土蓋上。
按照以往的農事操作慣例,無論是種植早稻還是晚稻,水田翻耕平整以後,要先施基肥,再插秧。正常施肥都是由人工進行抛灑效率低下,肥料用量全憑手感,還存在抛撒不均勻的問題。另外人工抛灑,腳踩過後會在水田裡留下坑洞,容易造成“高起的地方長草、凹陷的地方苗被淹死”的情況。
而側深施肥實作了“靶向式精準施肥”,能較好地解決這些問題。特别是緩控釋肥,能緩慢釋放養分,滿足水稻不同生長階段的營養需要,比正常施肥效果更好、用量更省。
沿江新村沿餘家庭農場負責人宣萍非常高興地表示,她家農場今年又擴大了施肥新模式的應用面積。
去年種的早稻、連作晚稻兩季水稻的平均畝産合計有1200公斤左右,增産效果非常明顯。同時,肥料的使用量和人力成本的投入還明顯比往年下降了。
6月份,該項技術還吸引了中國水稻研究所、省科技廳、省農技推廣中心、省農業科學院環土所、全省各地農技部門等機關共計100餘人到現場觀摩。
與此同時,2018年,新南村村口的這片稻田相比農民正常施肥化肥施用量減少近20%,化學農藥減量超48%,理論産量反而增長了4%。這又是這麼做到的呢?
原來,這片稻田是省農科院主持的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長江中下遊水稻化肥農藥減施增效技術內建研究與示範”的一處核心示範區。
新南的這片稻田非常有趣,農民在示範區稻田裡種了一些赤眼蜂、纓小蜂愛吃的蜜源植物,讓它們有吃有住,繁衍生息。而赤眼蜂、纓小蜂都是我省水稻主要害蟲螟蟲和稻飛虱的天敵,讓它們去幫助農民除害,用生态防治技術去完善了稻田的“免疫系統”,進而達到“減肥”的目的。
此外,在科技發達的當下,農業已與科技密不可分。在暨南街道的農田裡,你要是看到有人在操作無人機,那十有八九就是農民大叔在田裡施肥!這些先進農業機械的應用讓農藥施放更精準、更高效。
農民還可以在手機上下載下傳“養分專家系統”。該系統能夠測算出每塊土地應施多少肥、施什麼類型的肥,幫助農民減少不必要的養分投入,有機養分替代等技術又提高了化肥使用率,水稻田又能夠燃燒不少“卡路裡”。
(原标題《“減肥”還能增産,諸暨這個地方的稻田不簡單》。原作者周碧琳。編輯金漢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