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太平軍奪取嶽州:漁民潛入湖底搬石頭,八旗名将潰逃

作者:岩岩說史

1852年11月,東王楊秀清回頭看一眼長沙,内心很是郁悶。攻城數十天,太平軍損失慘重,西王蕭朝貴陣亡沙場,卻沒任何進展。此時,徐廣缙、賽尚阿、向榮、張國梁、和春、餘萬清等率6萬大軍緊随其後,太平軍處境很艱難,稍有不慎就全軍覆沒。

沒有學過兵法,也沒有看過兵書,東王楊秀清卻很有才華,他懂得兵貴神速的重要性。為了早日抵達南京,他沒有猶豫,而是火速率部北上,不貪戀攻城掠地,以免浪費時間。但是,機緣巧合之下,楊秀清改變作戰政策,他決定奪取嶽州,給清軍一個下馬威。

太平軍奪取嶽州:漁民潛入湖底搬石頭,八旗名将潰逃

嶽州,即是古代的巴陵郡,是長江、湘江、洞庭湖的交通咽喉,也是華中地區商品的集散地之一,戰略地位非常重要。奪取嶽州,出了洞庭湖,就可以直接渡過長江,威脅武昌安全。往西行動,可以奪取荊州、襄陽,然後進入河南,攻打清朝的心髒地帶。

更有傳言,吳三桂起兵時,在嶽州留下大量的槍炮、彈藥,可以給“新兄弟”進行必要的武裝。糧食、彈藥、衣物、油鹽,嶽州并不缺,太平軍給養沒問題。此外,嶽州一帶漁群眾多,商船、民船、漁船數千艘,這很便于運輸物資,提高部隊的機動性。

嶽州戰略地位重要,清朝也知道,但防守力量非常薄弱。此時,嶽州守軍僅僅525人,向榮派來增援的王錦繡部1000餘人,清軍總計1500餘人。太平軍幾乎全部出動,約為5萬人,堪稱碾壓。

太平軍奪取嶽州:漁民潛入湖底搬石頭,八旗名将潰逃

名義上,嶽州兵力1500餘人,實則沒有那麼多,可投入戰鬥的約1100人而已。為何兵力這麼少呢?兩個原因,清朝綠營軍采取分散駐防,每個城市兵力很少,嶽州兵力指數是525人。清朝實行“督撫制”,總督、巡撫管理自己轄區,很少願意去給鄰居“幫忙”。

太平軍進軍嶽州,下一步自然是攻打武昌。太平軍進入湖南時,巡撫張亮基從各地調兵,并上奏鹹豐帝,把駐防在嶽州的湖北綠營兵也調來。如此,本就稀少的嶽州守軍被調去300餘人,後再調出100人去護送糧草,城内守軍不足100人。

城内沒有兵力,湖北巡常大淳為湖北安全,隻能硬着頭皮去部署防務,并請求鹹豐皇帝,讓他把湖北兵調回來。結果呢?賽尚阿、張亮基、向榮等以軍情緊急為理由,并沒及時增援嶽州。

太平軍奪取嶽州:漁民潛入湖底搬石頭,八旗名将潰逃

綠營兵不夠,常大淳隻能征調漁民、漁夫、水手,讓他們充當“團練”,守衛洞庭湖的兩個咽喉要地:臨資口、土星港,阻止太平軍奪取嶽州,進入洞庭湖,保衛武昌安全。誰知,這些漁民、水手平日被官府欺壓,作戰積極性不高,坑了常大淳一把。

常大淳,明朝大将常遇春的後代,雖說沒有祖先能征慣戰,但治理民政還是很在行。打仗,常遇春的長項,常大淳的弱項,注定他要倒黴。為了守住嶽州,常大淳還把湖北提督博勒恭武、參将阿克東阿調來,協助防守。博勒恭武、阿克東阿都是行伍出身,擅長騎射,是八旗名将。

兵馬就這麼多,正面硬剛太平軍肯定不行,常大淳隻能想辦法拖延時間,等待向榮主力到達。為了阻止太平軍進入洞庭湖,常大淳讓漁民、漁夫、水手在船上裝滿石頭,然後沉入湖底,堵塞航道。

太平軍奪取嶽州:漁民潛入湖底搬石頭,八旗名将潰逃

清軍堵住臨資口、土星港,楊秀清下令攻堅戰鬥,但進展并不順利,損失了很多船隻。正常情況下,太平軍若想疏通航道,至少要一個多月。俗話說:“得民心者,得天下”,此時清軍紀律糟糕,漁民船隻被強迫征收,民怨沸騰。

聞知太平軍攻打臨資口,漁民、漁夫、水手等主動前來幫忙,他們潛入湖底,清理障礙物,疏通了航道。《楚寇紀略》記載:“民夫數萬去沉船,一日而通。”常大淳辛辛苦苦構築起來的防線,太平軍隻用一天就突破,因為有群眾支援。

漁民、漁夫、水手,他們不但疏通航道,還主動參加太平軍,并帶來數千艘各類船隻。在此基礎上,楊秀清組建“水營”力量,進而逐漸控制長江,為後來攻取武昌、南京、揚州、鎮江,奠定了基礎。

太平軍奪取嶽州:漁民潛入湖底搬石頭,八旗名将潰逃

群眾主動幫忙,太平軍突破防線,嶽州岌岌可危。有意思的一幕出現了,号稱是八旗名将的博勒恭武、阿克東阿率先潰逃,還沒看到太平軍,自己就先撤了,鹹豐欲哭無淚。八旗名将都不敢打,嶽州守軍也逃離,太平軍奪取城池。

阿克東阿為了逃避罪責,在妹夫安徽巡撫蔣文慶的掩護下,以“陣亡”告知鹹豐帝,說本人已經戰死沙場。鹹豐很傷心,下令撫恤,優待其家人。湖南巡撫張亮基很不滿意,直言阿克東阿潰逃,壓根就沒有作戰,何來“陣亡”一說。

結果都知道,張亮基得到朝廷訓示後,帶人去開棺驗屍,裡面無人。鹹豐皇帝大怒,下令捉拿阿克東阿,将其處死。博勒恭武,時年75歲,也說自己戰鬥中受了重傷,要去療養。結果,“查無實據”,一起被處死。

參考書目:《太平天國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