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客家的年味米果裡來

新華社照片,贛州(江西),2016年1月28日客家的年味米果裡來這是制作米果的幾樣重要原料:黃元柴灰水(左)、大禾米(中)、槐花(右)(1月27日攝)。黃元米果是江西贛縣客家傳統小吃,與常見的年糕、糍粑不同,黃元米果用當地特産的“大禾米”制作,堿水用特有的黃元柴燒成灰調制而成,黃色則用槐花作為染料。每逢春節,客家人都要泡好米、蒸熟飯,再由8位青壯年勞力使用木棍、石臼打制成具有黏性的米團,最後用模具加工成帶有吉祥寓意的米果。客家人濃濃的年味就在一杵一杵的号子聲中裹進米果、吃進嘴中、留在心間。新華社記者周密攝

客家的年味米果裡來

新華社照片,贛州(江西),2016年1月28日客家的年味米果裡來勞工将黃元柴燒制成灰,這些木灰中含有大量堿,是制作米果的天然添加劑(1月27日攝)。黃元米果是江西贛縣客家傳統小吃,與常見的年糕、糍粑不同,黃元米果用當地特産的“大禾米”制作,堿水用特有的黃元柴燒成灰調制而成,黃色則用槐花作為染料。每逢春節,客家人都要泡好米、蒸熟飯,再由8位青壯年勞力使用木棍、石臼打制成具有黏性的米團,最後用模具加工成帶有吉祥寓意的米果。客家人濃濃的年味就在一杵一杵的号子聲中裹進米果、吃進嘴中、留在心間。新華社記者周密攝

客家的年味米果裡來

新華社照片,贛州(江西),2016年1月28日客家的年味米果裡來米果在特制的石臼裡打制(1月27日攝)。黃元米果是江西贛縣客家傳統小吃,與常見的年糕、糍粑不同,黃元米果用當地特産的“大禾米”制作,堿水用特有的黃元柴燒成灰調制而成,黃色則用槐花作為染料。每逢春節,客家人都要泡好米、蒸熟飯,再由8位青壯年勞力使用木棍、石臼打制成具有黏性的米團,最後用模具加工成帶有吉祥寓意的米果。客家人濃濃的年味就在一杵一杵的号子聲中裹進米果、吃進嘴中、留在心間。新華社記者周密攝

客家的年味米果裡來

新華社照片,贛州(江西),2016年1月28日客家的年味米果裡來黃元米果制好後被整齊碼好準備包裝(1月27日攝)。黃元米果是江西贛縣客家傳統小吃,與常見的年糕、糍粑不同,黃元米果用當地特産的“大禾米”制作,堿水用特有的黃元柴燒成灰調制而成,黃色則用槐花作為染料。每逢春節,客家人都要泡好米、蒸熟飯,再由8位青壯年勞力使用木棍、石臼打制成具有黏性的米團,最後用模具加工成帶有吉祥寓意的米果。客家人濃濃的年味就在一杵一杵的号子聲中裹進米果、吃進嘴中、留在心間。新華社記者周密攝

客家的年味米果裡來

新華社照片,贛州(江西),2016年1月28日客家的年味米果裡來米果手藝人将蒸好的大禾米飯鋪平晾幹,準備進行第二輪蒸煮,這樣才能做出勁道的米果(1月27日攝)。黃元米果是江西贛縣客家傳統小吃,與常見的年糕、糍粑不同,黃元米果用當地特産的“大禾米”制作,堿水用特有的黃元柴燒成灰調制而成,黃色則用槐花作為染料。每逢春節,客家人都要泡好米、蒸熟飯,再由8位青壯年勞力使用木棍、石臼打制成具有黏性的米團,最後用模具加工成帶有吉祥寓意的米果。客家人濃濃的年味就在一杵一杵的号子聲中裹進米果、吃進嘴中、留在心間。新華社記者周密攝

客家的年味米果裡來

新華社照片,贛州(江西),2016年1月28日客家的年味米果裡來經模具壓制,黃元米果被打上了帶有吉祥寓意的“福”字(1月27日攝)。黃元米果是江西贛縣客家傳統小吃,與常見的年糕、糍粑不同,黃元米果用當地特産的“大禾米”制作,堿水用特有的黃元柴燒成灰調制而成,黃色則用槐花作為染料。每逢春節,客家人都要泡好米、蒸熟飯,再由8位青壯年勞力使用木棍、石臼打制成具有黏性的米團,最後用模具加工成帶有吉祥寓意的米果。客家人濃濃的年味就在一杵一杵的号子聲中裹進米果、吃進嘴中、留在心間。新華社記者周密攝

客家的年味米果裡來

新華社照片,贛州(江西),2016年1月28日客家的年味米果裡來勞工們将米團搓成餅狀(1月27日攝)。黃元米果是江西贛縣客家傳統小吃,與常見的年糕、糍粑不同,黃元米果用當地特産的“大禾米”制作,堿水用特有的黃元柴燒成灰調制而成,黃色則用槐花作為染料。每逢春節,客家人都要泡好米、蒸熟飯,再由8位青壯年勞力使用木棍、石臼打制成具有黏性的米團,最後用模具加工成帶有吉祥寓意的米果。客家人濃濃的年味就在一杵一杵的号子聲中裹進米果、吃進嘴中、留在心間。新華社記者周密攝

客家的年味米果裡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