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常識積累 辛亥革命

作者:丁老師
常識積累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

爆發的曆史背景

(1)經濟基礎:清末實行所謂“新政”“預備立憲”,客觀上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促使資産階級力量發展。

(2)思想基礎:資産階級民主革命思想的廣泛傳播,特别是西方的天賦人權、自由平等學說的影響。

(3)組織基礎:1894年革命團體——興中會的建立、1905年資産階級革命政黨——同盟會的成立,明确提出了資産階級的革命綱領——三民主義。

(4)軍事基礎:同盟會發動的黃花崗起義等一系列武裝起義,推動了民主革命進入高潮。

(5)有利時機:清政府調湖北新軍,入川鎮壓四川保路運動,湖北防務空虛。

辛亥革命中幾次有影響的起義

在辛亥革命中,革命黨人發動了一系列的武裝起義。在武昌起義之前,僅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就發動了十多次。在這些起義中,比較有影響的有下列幾次:

▲惠州三洲田起義

1900年,孫中山乘義和團運動的時機,派鄭士良前往廣東惠州聯絡會黨發動起義。

1900年10月,鄭士良在惠州三洲田率三合會衆600多人起義,分東西兩路進發,連勝清軍,占領了新安、大鵬至惠州、平海一帶沿海地區。起義軍迅速發展到二萬餘人。為了取得海外接濟,起義軍向福建、廈門方向運動。日本帝國主義支援清政府,破壞了孫中山的接濟計劃。起義軍血戰半月,終因彈盡糧絕而失敗,隊伍被迫解散,鄭士良走避香港。

▲潮州黃岡起義

1905年8月,孫中山在日本東京成立了中國第一個資産階級革命政黨——中國同盟會。同盟會成立後,以武裝起義推翻清朝統治的鬥争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從1907年5月到1908年4月,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内,孫中山和黃興在兩廣和雲南,接連發動了六次起義。

1907年3月,應清政府要求,日本政府驅逐孫中山出境。孫中山乃于3月下旬經新加坡到達越南,建立了同盟會分會,在旅越華僑中募集起義經費,并在河内設立了粵、桂、滇武裝起義的總機關。之後,孫中山派許雪秋、餘既成到廣東潮州,派鄧子瑜到廣東惠州組織起義。5月22日,餘既成,陳湧波率會黨人士數百人,攻入潮州黃岡,以中華國民軍的名義張貼布告。由于清軍大舉進攻,起義軍堅持戰鬥數天,終因死傷過重而告失敗。

不過,這次起義又引發了惠州七女湖起義。義軍與清軍戰鬥十餘日,終因敵我力量懸殊,最後不得不自行解散。

▲鎮南關起義

1907年12月,孫中山派黃明堂(壯族)和關仁甫率廣西遊勇80多人,并聯絡守炮台的清軍作内應,攻打鎮南關。起義軍很快占領了右輔山的鎮南、鎮中、鎮北三個炮台。這時,在越南河内的孫中山急忙率領黃興、胡漢民等人趕來親自督戰。

由于起義軍槍械彈藥不足,孫中山隻得傳回河内籌辦。而此時清軍集結四千餘人反攻右輔山。起義軍堅守炮台,與敵血戰,多次打退敵人的進攻,但終因寡不敵衆,不得不突圍而出。起義遂告失敗。

▲安慶起義

1907年夏,光複會成員、安徽巡警處會辦兼巡警學堂監督徐錫麟,暗中聯絡會黨,約定在7月8日乘巡警學堂舉行畢業典禮時突然襲擊,占領安慶,然後與秋瑾的浙東起義軍共同攻打南京。但由于走漏了風聲,安徽巡撫恩銘已掌握黨人名單,徐錫麟隻得決定起義在畢業典禮突然提前的7月6日舉行。

1907年7月6日,安徽巡警學堂要舉行首屆畢業生典禮大會。上午8時後,恩銘等官吏來到學校,上了檢閱台,恩銘威風凜凜地坐在中央。徐錫麟走到檢閱台前,單膝下跪,雙手把花名冊呈上,突然他大聲說:“撫台,今日有革命黨起事!”這是他們預定的行動暗号。

但最終被清軍包圍在軍械所,雙方展開了激戰,由于敵衆我寡,起義軍失敗,陳伯平戰死,徐錫麟、馬宗漢被俘,最後被殺害。不久,秋瑾也因起義失敗,在浙江紹興被殺。徐錫麟上司的起義失敗了,但他的壯烈行動卻給将要滅亡的清王朝緻命一擊。

▲黃花崗起義

黃花崗起義又稱“辛亥廣州起義”。這次起義是黃興上司的革命黨人發動的一次較著名的起義。

1910年11月,孫中山在馬來西亞召集黃興、趙聲等同盟會骨幹召開秘密會議。會上,孫中山鼓勵與會者繼續努力,不要洩氣。在孫中山的鼓勵下,與會者精神複振,一緻同意再發動一次大規模的廣州起義。

1911年1月,黃興抵達香港,與趙聲等成立起義上司機關“統籌部”,統攬起義準備工作,并派人到廣州設立數十處秘密據點,以刺探軍情、轉運和儲藏軍火。4月3日,統籌部在香港開會,決定由黃興任總司令,趙聲為副司令,預定于13日發難,分十路襲取廣州。但就在當日,發生同盟會會員溫生才刺殺清政府署理将軍孚琦事件。吳鏡運送炸藥至廣州時又不幸被捕。清政府因而加強警戒,防範嚴密。同時,從日本購買的一批軍械也未能及時運到。是以,黃興等人不得不改變起義計劃。

4月23日,黃興從香港潛入廣州,成立起義指揮部,調整起義方案。27日下午5點半,黃興率敢死隊130餘人,臂纏白布為記,猛攻總督衙門,與大隊清軍展開激戰。在戰鬥中,黃興右手兩個指頭被流彈打斷,但他仍繼續指揮作戰。由于敵衆我寡,起義最終失敗。

起義失敗後,廣州革命黨人潘達微通過當地善堂,設法收斂死難者遺骸72具,合葬于城東白雲山麓的紅花崗,并将此地改名為黃花崗,史稱“黃花崗七十二烈士”。1932年,查得此次死難者,共有86人,但人們習慣上仍稱“黃花崗七十二烈士”。

▲武昌起義

1911年10月10日,湖北總督瑞澄由于得到革命黨人準備起義的風聲,便到新軍中捕殺革命黨人,嚴密監視軍營,并揚言已查獲軍内革命黨人的名單,要按名拿辦。新軍中的革命黨人,人人自危,認為不能坐以待斃,于是決定當晚起義,起義首先在工程八營發生了,起義軍推舉吳兆麟為總指揮。

吳兆麟擔起此重任後,立即指揮部隊兵分三路向督署進攻。戰至清晨五時,革命軍攻克了清督署。成立湖北軍政府,推舉黎元洪為都督。

武昌起義具有重大曆史意義,它點燃了全國推翻清王朝的起義烈火,在接下來不到兩個月的時間裡,湖南、廣東等十五個省紛紛宣布脫離清政府宣布獨立。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成立中華民國臨時政府。2月12日,清帝被迫退位,清朝滅亡。

曆史意義

辛亥革命是資産階級上司的以反對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資産階級共和國為目的的革命,是一次比較完全意義上的資産階級民主革命。在近代曆史上,辛亥革命是中國人民為救亡圖存、振興中華而奮起革命的一個裡程碑,它使中國發生了曆史性的巨變,具有偉大的曆史意義。

第一,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勢力的政治代表、帝國主義在中國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統治,沉重打擊了中外反動勢力,使中國反動統治者在政治上亂了陣腳。

第二,辛亥革命結束了統治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中國曆史上第一個資産階級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觀念開始深入人心,并在中國形成了“敢有帝制自為者,天下共擊之”的民主主義觀念。

第三,辛亥革命給人們帶來一次思想上的解放。

第四,辛亥革命促使社會經濟、思想習慣和社會風俗等方面發生了新的積極變化。

第五,辛亥革命不僅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帝國主義的侵略勢力,而且推動了亞洲各國民族解放運動的高漲。

了解更多内容 關注微信公衆号EDe-edu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