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七言絕句寫作之技巧

作者:悅讀悅詩
七言絕句寫作之技巧

七言絕 句 56 法 的 來 源七言絕句“以其善言情而易合于樂”,“最合于詩人之陶寫”, “自唐迄今千數百年,為之者衆,好之者彌笃” (邵祖平《七絕詩論》)。

絕 句 四 式 寫 法

(一)并列式。

如杜甫•絕句

兩個黃鹂鳴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裡船。

此詩四句,每句單獨表意,各寫一景,如四幅圖畫并挂,又合為一體,分而不散,合而不雜,遠、近、高、低,任人所視,各得其妙。

(二)承接式。

如劉禹錫的竹枝詞

山桃紅花滿上頭,蜀江春水拍山流。

花紅易衰似郎意,水流無限似侬愁。

此詩首二句各寫一景,上說山花,下說江水;第三句承首句,系由”山桃紅花”生發出來;第四句承第二句,系由”蜀江春水”生發出來。四句詩兩兩并列,對應承接,結構嚴整,格調清新,頗具民歌特色。

(三)轉折式。

如李白的早發白帝城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裡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此詩首二句寫辭白帝、下江陵,第三句忽然轉寫猿聲,墊一步作轉折,然後收合。第三句轉折很妙,使通首精神飛越。

(四)因果式。

如王昌齡的閨怨

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

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

此詩第一與第二句,第三與第四句,互為因果;首兩句與三四句,又為因果:即少婦因”不知愁”,故”上翠樓”;因”見柳色”,故”生後悔”(教夫婿覓封侯)。又因”上翠樓”而”見柳色”,因果關連,結構嚴謹。

七言絕句寫作之技巧

56法如下 :

第1法:四句旋轉而下,第四句有一二字與第一、二句相複者,而句首并多用“卻”字。凡絕句,三四句必緊接,而與第一、二句卻多不即不離,以轉捩關鍵,全在第三句也。惟此類,則第四句必與第一、二句呼應極緊,蓋四句一氣轉下者也。

如唐賈島《渡桑乾》

客舍并州已十霜,歸心日夜憶鹹陽。

無端更渡桑乾水,卻望并州是故鄉。

商隐《夜雨寄北》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凡絕句,三四句必緊接,而與第一、二句卻多不即不離,以轉捩關鍵,全在第三句也。 這句話可以視作馮先生所歸納提煉的七言絕句具體作法的總綱。以下諸種作法,絕大多數都關涉到第三句,幸讀者識焉。

第2法:或四句,或三句,與第一、二句俱有相複之字,而與前一法稍異。

如宋王安石《遊鐘山》

終日看山不厭山,買山終待老山閑。

山花落盡山長在,山水空流山自閑。

明僧德祥《愛閑》

一生心事隻求閑,求得閑來鬓已斑。

更欲破除閑耳目,要聽流水要看山。

清江湜《舟中二絕》(其一)

浮生已是一孤舟,更被孤舟載出遊。

卻羨舟人挾妻子,家于舟上去無愁。

第3法:第三、四兩句,轱辘而下,故第四句必有一二字與第三句相複,而又用“還”、“又”等字以緊系之,而第三句或先用“已”字以啟其意。

如宋李遘《絕句》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極天涯不見家。

已恨碧山相掩映,碧山還被暮雲遮。

明姚汝循《回雁峰》

回雁峰頭望帝京,寒雲黯黯不勝情。

賈生已道長沙遠,今過長沙又幾程。

歐陽永叔詞雲:“平蕪盡處是春山,行人更在青山外”,亦此句法。

第4法:與前一法同,故三四兩句必有複字。特前一法為尤整齊耳。

如唐李益《度破讷沙》

眼見風來沙旋轉,經年不省草生時。

莫言塞外無春到,總有春來何處知。

明黃榮《牡牛圖》

江草青青江水流,卧吹孤笛弄清秋。

放牛莫放南山下,昨日南山虎食牛。

第5法:首二句與末二句作今昔之比較,故首二句多有“去歲”、“去年”等字,而三句多有“今年”、“今日”等字,而首二句與末二句又必有相複之字,以見呼應。

如宋楊萬裡《中秋前二夕釣雪舟中靜坐》

去歲中秋正病餘,愛他明月強支吾。

今年老矣差無病,後夜中秋有月無。

宋李遘《送春呈袁祖州》

去年春盡在宜春,醉送東風淚滿巾。

今日春歸倍惆怅,相逢不是去年人。

第6法:亦首二句與末二句作今昔之比較者,故首二句多用“前年”、“昨日”等字,而第三句則用“今日”、“今朝”等字,惟不以複字作呼應,斯與前法差異耳。

如宋皺浩《仁老寄墨梅》

前年谪向新州去,嶺上寒梅正作花。

今日霜缣玩标格,宛然風外數枝斜。

宋朱熹《水口行舟》

昨日扁舟雨一簔,滿江風浪夜如何。

今朝試卷孤篷看,依舊青山綠樹多。

第7法:亦首二句與末二句作今昔之比較者,但于第三句用“今日”、“如今”等字,而首句則不用“昔年”、“去歲”等字,然其實指往日之意,固隐含于其中也。

如唐杜甫《解悶》

一辭故國十經秋,每見秋瓜憶故丘。

今日南湖采薇蕨,何人為覓鄭瓜州。

明袁凱《揚州逢李十二衍》

與子相逢俱少年,東吳城郭酒如川。

如今白發知多少,風雨揚州共被眠。

第8法:第三句用“隻今”、“惟有”四字作起,與前法小異。

如唐李白《蘇台懷古》

舊苑荒台楊柳新,菱歌清唱不勝春。

隻今唯有西江月,曾照吳王宮裡人。

明王廷相《蕪城歌》

莫向隋宮問六朝,璚枝玉蕊已煙消。

隻今惟有湖邊柳,猶對春風學舞腰。

第9法:以“如相問”三字置第三句後,其所問者何事,不必說明,但觀其第四句答詞,則其問意自顯矣。

如唐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明楊慎《贈宋文百戶石崗舍人》

七十從戎鬓已斑,勞君相送出滇關。

過家兒子如相問,為報衰翁二月還。

第10法:第三句用“借問”、“欲問”、“試問”、“為問”等字作起,其下并著以“何”、“誰”等字,以明其所問之事,而第四句則答之之詞也。

如唐高适《塞上聞笛》

雪淨胡天牧馬還,月明羌笛戍樓間。

借問梅花何處落,風吹一夜滿關山。

明汪本《舟中有成》

故鄉南望渺無涯,水面雲深日又斜。

欲問浮生何所似,試來風處看楊花。

其下并著以“何”、“誰”等字,以明其所問之事,而第四句則答之之詞也。

第11法:第三句亦用 “為問”、“試問”等字作起,以三四兩句作連屬诘問語,故“無”、“幾”、“何”、“誰”等字著在第四句,而不在第三句。

如唐杜牧《秋浦途中》

潇潇山路窮秋雨,淅淅溪風雨岸浦。

為問寒沙新到雁,來時還下杜陵無。

宋蘇轼《又和景文韻》

牡丹松桧一時栽,付與春風自在開。

試問壁間題字客,幾人不為看花來。

第12法:以第三句作诘問語,用“何”、“誰”、“幾”、“安”、“那”等字作起,或以第四句作答,

如唐白居易《魏王堤》

花寒懶發鳥慵啼,信馬閑行到日西。

何處未春先有思,柳條無力魏王堤。

或并第四句亦承上句一氣作問。

如明陸容《題畫》

林屋重重枕野塘,水花千頃一歸航。

何年了卻公家事,來趁山人幾日涼。

第13法:亦以第三句作诘問語,但“何”、“誰”等字不著在句首而在句中。

如唐孟浩然《送杜十四之江南》

荊吳相接水為鄉,君去春江正淼茫。

日暮征帆泊何處,天涯一望斷人腸。

明鐘順《清夜聞笛》

小樓人醉月初斜,歸思迢迢隔海涯。

短笛誰吹斷腸曲,滿庭香雪落梅花。

第14法:第三、四兩句作連屬诘問語,而但于第三句冠以“如何”二字,

如唐李商隐《無題》

紫府仙人号寶燈,雲漿未飲結成冰。

如何雪月交光夜,更在瑤台十二層。

宋朱熹《之德化宿劇頭鋪,夜聞杜宇》

王事賢勞隻自嗤,一官今是五年期。

如何獨宿荒山夜,更擁寒裘聽子規。

第15法:但以第四句作诘問語,故“如何”二字,即冠其句首。

如宋項安世《夜雨》

夜窗疏雨不堪聽,獨坐寒齋萬感生。

今夜故人江上宿,如何禁得打篷聲。

第16法:以“何如”二字冠第三句者。

如元唐朝《五無吟六首之一》

雲在空中變态奇,風來江上浪漪漪。

何如風定雲開後,秋水長天一色時。

明王世貞《題溪山深隐圖》

古木寒流一兩家,柴門晝掩待歸鴉。

何如隻向人間住,與客攜壺踏落花。

第17法:第三四兩句作連屬诘問語,故第三句必用“不知”二字作起,而第四句必用“何”、“幾”、“那”、“無”等字以足之。

如唐王翰《春日思歸》

楊柳青青杏發花,年光誤客轉思家。

不知湖上菱歌女,幾個春舟在若邪。

(邪,音ya,二聲,牙音。若邪:溪水名,在越州會稽縣,今浙江紹興城東北)

如明劉铉《題沈孟淵所藏王叔明竹》

煙雨苕溪憶舊遊,畫圖遺墨見風流。

不知黃鶴飛歸後,又是山中幾度秋。

第18法:第三句皆用“不知”二字作起,以用作诘問語,故其下必用“誰”、“何”、“多少”等字。

如唐賀知章《柳枝詞》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縧。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金黨懷英《立春》

水結東溪凍未漪,風淩枯木怒猶威。

不知春力來多少,便有青蠅負暖飛。

第19法:第三句亦用“不知”二字作起,但非用作诘問語,故其下不用“誰”、“何”、“多少”等字。

如唐王涯《塞下曲》

年少辭家從冠軍,金鞍寶劍去邀勳。

不知馬骨傷寒水,惟見龍城起暮雲。

清孫原湘《蕉窗聽雨圖呂生乞題》

滴盡殘窗碎雨聲,破人秋夢到天明。

不知一夜詩情好,轉在潇潇葉上生。

第20法:“不知”二字,用在第三句三四二字,以非诘問語,故其下無“誰”、“何”、“多少”等字,而第四句則或用“猶”、“還”、“又”等字以呼應之。

如唐杜牧《泊秦淮》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明田僧《題福教寺詩》

殘山剩水一荒基,古寺煙籠白塔低。

燕子不知身是客,秋風還戀舊巢泥。

21法:第四句皆用“不知”二字作起,以用作诘問語,故其後必綴以“何”、“誰”、“無”、“幾”等字。

如唐李白《客中作》

蘭陵美酒郁金香,玉椀盛來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處是他鄉。

宋邵雍《天津感事》

陽烏西區水東流,今古推移幾度秋。

四面遠山長歛黛,不知終日為誰愁。

第22法:第四句雖冠以“不知”二字,而卻非問語,故不用“誰”、“何”、 “無”、“幾”等字。

如唐李商隐《夕陽樓》

花明柳暗繞天愁,上盡重城更上樓。

欲問孤鴻向何處,不知身世自悠悠。

清周準《蝴蝶詞》

萬花谷裡逐芳塵,自愛翩跹粉澤新。

多少繁華任意戀,不知隻是夢中身。

第23法:隻第四句作诘問語,或但用“誰”、“幾”、“何”、 “無”等字,或兼用“知”字于其句首。

如唐李賀《南園》

男兒何不帶吳鈎,收取關山五十州。

請君暫上淩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

(若個:誰,那個)

唐張繼《與賈島閑遊》

水北原南草色新,雪消風暖不生塵。

城中車馬應無數,能解閑行有幾人。

第24法:第四句用“知是”或“知有”、“知在”二字冠之,而第三句則必預言其是以知之之故也。

如宋俞桂《溪流》

雲腳才行又複開,一聲隐隐隻空雷。

家僮忽報溪流漲,知是前村落雨來。

宋晁沖之《夜行》

老去功名意轉疏,獨騎瘦馬取長途。

孤村到曉猶燈火,知有人家夜讀書。

第25法:第三句以“不如”或“不及”、“不似”、“輸與”、“輸他”等字作起,是以見彼此比較之意也。

如宋陸遊《看梅歸,馬上戲作》

江路疏籬已過清,月中霜冷若為情。

不如折向金壺貯,畫燭銀燈看到明。

金劉昂《吊李仲坦》

文章巧與世相違,身後新恩事已非。

不及萋萋原上草,一番春雨綠如衣。

第26法:亦于第三句用“不及”、“不如”、“不似”等字,以見比較之意,特此二字不用在第三句首,而用在三四二字,斯與前一法稍異耳。

如唐王昌齡《長信秋詞》

奉帚平明金殿開,且将團扇暫徘徊。

玉顔不及寒鴉色,猶帶邵陽日影來。

宋陸遊《雜感》

故舊書來問死生,時聞剝啄叩柴荊。

自嗟不及東家老,至死無人識姓名。

第27法:為第三句與第四句作比較者,故“不及”、“不似”、“不如”、“不比”、“輸與”等字,用在第四句之首。

如唐李白《贈汪倫》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明解缙《赴廣西别甥彭雪路》

多情為我謝彭郎,采石江深似渭陽。

相聚六年如夢過,不如昨夜一更長。

第28法:隻第四句前後自為比較,故“不似”、“不如”等字不著在句首而在句中。

如明張羽《題陶處士象》

五兒長大翟卿賢,彭澤歸來隻醉眠。

籬下黃花門外柳,風光不似義熙前。

明龔诩《與王忠孟登玉峰共飲春風亭》

山水千重複萬重,少年相别老相逢。

春風亭下一杯酒,山色不如人意濃。

第29法:以“分明”二字著在第三句首者。

如唐張祜《聽筝》

十指纖纖玉筍紅,雁行輕遏翠弦中。

分明似說長城苦,水咽寒雲一夜風。

宋楊萬裡《龍山送客》

念念還鄉未得還,偶因送客到龍山。

分明認得西歸路,又是回車卻入關。

第30法:以“分明”二字著在第四句首者。

真成薄命久尋思,夢見君王覺後疑。

火照西宮知夜飲,分明複道奉恩時。

明童承叙《宮詞》

三三兩兩不知愁,結束羅裙學打球。

傍晚忽聞仙樂近,分明隻在殿東頭。

第31法:以“一種”二字著在第三句首者。

如唐白居易《觀遊魚》

繞池閑步看魚遊,正值兒童弄釣舟。

一種愛魚心各異,我來施食爾垂鈎。

明劉績《聽胡琴》

胡弦輕軋語星星,破入甘州便淚零。

一種尊前沈醉客,解聽争似不曾聽。

第32法:“一種”二字著在第三句三四兩字。

如明夏寅《春夜曲》

寶鴨煙消幾縷香,月移花影過長廊。

春情一種無聊賴,自起燒燈照海棠。

清沈受宏《同錢太史泛舟座有女郎湘煙戲題》

酒綠燈青夜語中,家鄉同隔海雲東。

傷心一種天涯客,卿是飛花我斷蓬。

第33法:第三句用表“記憶”之字(如“記得”、“長記”、“略記”、“猶憶”、“憶得”、“尚憶”、“還憶”、“偶憶”、“長憶”、“最憶”、“忽憶”、“空憶”、“卻憶”等),而第四句則其所憶之事也。

如宋歐陽修《過中渡》

得歸還自欲淹留,中渡橋邊柳拂頭。

記得來時橋上過,斷冰殘雪滿河流。

明歸有光《《初發白河》

胡風刮地起黃沙,三月長安不見花。

卻憶故鄉風景好,櫻桃初熟正還家。

第34法:第三句用“莫怪”、“莫嫌”、“莫向”、“莫算”等字作起,而第四句則皆申明其意者也。

如唐賈島《贈人斑竹拄杖》

揀得林中最細枝,結根石上長身遲。

莫嫌滴瀝紅斑少,恰是湘妃淚盡時。

李商隐《宮詞》

君恩如水向東流,得寵憂移失寵愁。

莫向尊前奏花落,涼風隻在殿西頭。

明王恭《春雁》

春風一夜到衡陽,楚水燕山萬裡長。

莫怪春來便歸去,江南雖好是他鄉。

第35法:“莫向”、“莫怪”等字著在第四句首,而第三句則先說明其意者也。

如唐鄭谷《席上贈歌者》

花月樓台近九衢,清歌一曲倒金壺。

坐中亦有江南客,莫向春風唱鹧鸪。

明王儒卿《寄吳郎》

舊事巫山一夢中,佳期回首竟成空。

郎心亦是浮萍草,莫怪楊花易逐風。

第36法:第三句用“不須”或“不用”二字作起者。

如唐杜牧《題城樓》

鳴軋江樓角一聲,微陽潋潋落寒汀。

不用憑欄苦回首,故鄉七十五長亭。

宋陸遊《杭頭晚興》

山色蒼寒野色溫,下程初閉驿亭門。

不須更把澆愁酒,行盡天涯慣斷魂。

第37法:第三句用“問”、“道”、“說”、“語”、“望”、“指”等字,第四句則其所問、所道之語也。

如唐朱慶餘《近試上張水部閨意》

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

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

元宋元《讨柴》

海樹年深成大材,一時斧伐作薪來。

山人指點長松說,盡是劉郎去後栽。

第38法:“說”字著在第三句第二字,故所說者不特第四句,即第三句後五字,亦所說之事也。

如唐張祜《退宮人》

開元皇帝掌中憐,流落人間二十年。

長說承天門上宴,百官樓下拾金錢。

清朱鳳翔《村外閑吟》

荷鋤時趁月明歸,稚子依依候竹扉。

競說田家風味美,稻花落後鯉魚肥。

第39法:第三句末結以“無一事”或“無個事”、“無他事”、“無别事”、“閑無事”、“渾無事”三字,以見其所事者,惟第四句所雲雲而已。

如宋蘇轼《春日》

鳴鸠乳燕寂無聲,日射西窗潑眼明。

午醉醒來無一事,隻将春睡賞春晴。

元高明《題青山白雲圖》

昨夜山中宿雨晴,白雲綠樹最分明。

茅廬早起無他事,去看南溪新水生。

第40法:第三句以“無端”二字作起,是以示于首二句外,忽插入他意也。

如唐李商隐《為有》

為有雲屏無限嬌,鳳城寒盡怕春宵。

無端嫁得金閨婿,辜負香裘事早朝。

宋張詠《雨夜》

簾幕蕭蕭竹院深,客懷孤寂伴燈吟。

無端一夜空階雨,滴破思鄉萬裡心。

第41法:第三句三四兩字用“最是”或“隻有”、“惟有”,而第四句則或用“依舊”、“猶還”等字以呼應之。

如唐韋莊《金陵圖》

江雨霏霏江草齊,六朝如夢鳥空啼。

無情最是台城柳,依舊煙籠十裡堤。

宋張泌《寄人》

别夢依依到謝家,小廊回合曲欄斜。

多情隻有春庭月,猶為離人照落花。

第42法:“最是”二字用在第三句首,與前法小異。

如唐韓愈《初春》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

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

清孫原湘《畫梅》

新年無客到山家,雨灑幽窗鼎沸茶。

最是稱心清絕事,對梅花恰畫梅花。

第43法:第三句首用一“縱”字或“任”字、“總”字,而第四句則或用“隻”字、“終”字、“亦”字、“也”字、“猶”字、“又”字等以呼應之。

如唐司空曙《江村即事》

罷釣歸來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

縱然一夜風吹去,隻在蘆花淺水邊。

李商隐《代贈》

東南日出照高樓,樓上離人唱石州。

總把春山掃眉黛,不知供得幾多愁。

宋郭震《老卒》

老來弓箭喜離身,說著沙場更怆神。

任使将軍全得勝,歸時須少去時人。

第44法:“縱”字用在第三句第三字者。

如唐楊淩《明妃曲》

漢國明妃去不還,馬馱弦管向陰山。

匣中縱有菱花鏡,羞向單于照舊顔。

明趙師秀《采藥徑》

十載仙家采藥心,春風才過得幽尋。

如今縱有相逢處,不是桃花是綠蔭。

第45法:“縱”字用在第四句首者。

如唐王維《少年行》

出身仕漢羽林郎,初随骠騎戰漁陽。

孰知不向邊庭苦,縱死猶聞俠骨香。

唐高蟾《春》

明月斷雲青藹藹,平蕪歸思綠迢迢。

人生莫遣頭如雪,縱得東風也不消。

第46法:第三句用一“似”字或“如”字以與他物作比,而第四句則申明其相似之點也。

如唐王維《送沈子》

楊柳渡頭行客稀,罟師蕩漿向臨圻。

唯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歸。

明謝榛《怨歌行》

長夜生寒翠幕低,琵琶别調為誰凄。

君心無定如明月,才繞樓東複轉西。

第47法:第三句用“唯有”或“獨有”、“隻有”、“但有”二字作起,而第四句則或用“年年”、“時時”、“猶還”等字以呼應之。

如唐杜牧《過勤政樓》

千秋佳節名空在,承露絲囊世已無。

唯有紫苔偏稱意,年年因雨上金鋪。

明皇甫濂《楊柳枝》

韶華回首怅離宮,梁苑隋堤荒草中。

獨有江邊楊柳色,垂垂還是怨秋風。

第48法:“惟有”、“隻有”等字著在第四句首者。

如唐劉禹錫《楊柳枝詞》

城外春風吹酒旗,行人揮袂日西時。

長安陌上無窮樹,惟有垂楊管别離。

宋陸遊《楚城》

江上荒城猿鳥悲,隔江便是屈原祠。

一千五百年間事,隻有灘聲似舊時。

第49法:第三句以“自從”或“一自”作起者。

如唐李益《隋宮燕》

燕語如傷舊國春,宮花欲落旋成塵。

自從一閉風光後,幾度飛來不見人。

賈島《馬嵬》

長川幾處樹青青,孤驿危樓對翠屏。

一自上皇惆怅後,至今來往馬蹄腥。

第50法:第三句以“好是”二字作起者。

如唐韋莊《鄜州寒食》

滿街楊柳綠絲煙,畫出清明二月天。

好是隔簾花樹動,女郎撩亂送秋千。

明王時保《湖口縣》

青山一簇幾人家,簾卷湖光日未斜。

好是客船來泊處,一行官柳暗平沙。

第51法:第三句以“若為”二字作起者。

如唐柳宗元《與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華親故》

海畔尖山似劍铓,秋來處處割愁腸。

若為化得身千億,散上峰頭望故鄉。

宋蘇轼《菡萏亭》

日日移床趁下風,清香不盡思何窮。

若為化作龜千歲,巢向田田亂葉中。

第52法:第三句以“等閑”二字作起者。

如唐令狐楚《少年行》

家本清河住五城,須憑弓箭得功名。

等閑飛鞚秋原上,獨向寒雲試射聲。

宋俞桂《江頭》

漁浦山邊白鹭飛,西興渡口夕陽微。

等閑更上層樓望,貪看江潮不肯歸。

第53法:第三句以“正是”二字作起者。

如唐杜甫《江南逢李龜年》

歧王宅裡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

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

唐杜牧《南陵道中》

南陵水面漫悠悠,風緊雲寒欲變秋。

正是客心孤回處,誰家紅袖憑江樓。

54法:第三句一二及四五六字用“如此”二字者。

如元楊維桢《張士誠席上作》

江南歲歲烽煙起,海上年年禦酒來。

如此江山如此酒,老夫懷抱幾時開。

清孫原湘《題扇》

月光到地白于雪,花氣上天香作雲。

如此乾坤如此夜,不知何處著塵氛。

第55法:第四句第一字用“又”字,第五字則用“一”字或“數”字、“幾”字,皆計算字也。

如唐李涉《登山》

終日昏昏醉夢間,忽聞春盡強登山。

因過竹院逢僧話,又得浮生一日閑。

宋陸遊《夏日雜題》

午夢初回理舊琴,竹爐重炷海南沈。

茅檐三日潇潇雨,又展芭蕉數尺陰。

明陳獻章《得廷實書》

洗竹添花張戶曹,忽抛閑散事煎熬。

東門春水無人釣,又長溪頭幾尺高。

第56法:末句七字中前後三字皆名詞,但以中間一字連綴之。

如唐白居易《直中書省》

絲綸閣下文章靜,鐘鼓樓中刻漏長。

獨坐黃昏誰是伴,紫薇花對紫薇郎。

宋陸遊《梅花絕句》

當年走馬錦城西,曾為梅花醉似泥。

二十裡中香不斷,青羊宮到浣花溪。

(2020/5/30日夜)

參考書目:

1、馮振《七言絕句作法舉隅》(1936年由世界書局出版);

2、馮振《自然室詩稿與詩詞雜話》‘1989年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

3、馮振《詩詞作法舉隅》(2005年中央文獻出版社出版)

七言絕句寫作之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