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三十六計之欲擒故縱

作者:奔說曆史
三十六計之欲擒故縱

欲擒故縱

‖原文‖

逼則反兵;走則減勢,緊随勿迫。累其氣力,消其鬥志,散而後擒,兵不血刃。需,有孚,光。

‖譯文‖

如果把敵人逼得無路可走,它就會拼命反撲。讓敵人逃跑則可以消減它的氣勢。對逃跑之敵要緊緊踩随,不能過于逼迫,借以消耗其體力,瓦解其鬥志。等到敵人士氣低落、軍心渙散時再去捕獲它,這樣就會避免不必要的流血輛牲。總之,不進逼敵人,并讓其相信這一點,就能赢得光明的戰争結局。

‖計名典故‖

“欲擒故縱”首先是一種思想指導。“将欲取之,必先予之。”有失才會有所得。先要施以小的代價以換取最大的勝利。

善于釣魚的人都知道放長線才能釣大魚。大魚上鈎,必需有一定的條件。沒有“長線”,沒有“等待”,大魚是不會上鈎的。

在戰争中,對敵政策也是如此。對敵逼迫太緊,敵人必反撲而來;可故意放開一路,讓其逃走。

在戰争中使用此計,一是當敵人氣勢很盛的時候,我方故意示弱,使敵人驕傲、麻痹,放松戒備,而後我方可乘機進攻。二是在我方掌握了戰争主動權時,我方采取窮寇勿追的方法,給敵人一條生路,創造更有利于我方的戰機。

“欲擒故縱”之“縱”是有條件的。我方所縱之敵是可以.“手到擒來”的敵人,又順手放走。“擒”敵是我們的目的,“縱”敵是我們的手段。所“縱”之敵,須對全局有利。所“縱”之敵,并非放虎歸山,欲擒不得。使用此計的人,必須有眼光,不可斤斤計較眼前小利,患得患失是不成的。

三十六計之欲擒故縱

諸葛亮字孔明

三國時,諸葛亮号稱戰争之神,他曾經七擒七縱孟獲。這一史實成為“欲擒故縱”之計的典型。

孟獲是雲南一帶少數民族部落的酋長,經常侵擾蜀國。為了解決邊關之患,諸葛亮親自率兵南征。

孟獲派三洞元帥迎戰,全部戰敗。他親自出征,因陷入蜀軍伏擊圈,傷亡慘重,蜀軍一舉活捉了孟獲。

諸葛亮放了數千俘虜,讓他們與家人團聚,南軍将士十分感動,拜泣而去。而孟獲卻說:“我隻是中了埋伏,放我回去,整頓兵馬再與你們交戰,如果能活捉我,我才心服呢!”諸葛亮立即放了他。衆将不解,孔明解釋說:“要徹底平定南方,隻有使他們心悅誠服才好。”孟獲回寨後用刑懲責敗将,逼迫部屬出擊蜀軍。衆将領感謝孔明不殺之恩,恨孟獲無道,于是綁了孟獲來見孔明。孟獲乃以“手下人相害”為由不服。孔明再度放他回營。

孟獲派他弟弟孟優托辭上門謝恩。帶幾百名蠻兵先行潛入蜀地營房,準備裡應外合。不料都被孔明灌醉了。孟獲率兵長驅直入時,又被抓獲。他借口弟弟貪酒,是以失敗。孔明第三次放了他。

孟獲四處求兵,湊了十萬人馬準備再戰。卻見蜀軍突然撤兵。營中留下許多糧草,料想蜀國一定有急事,是以率兵急追,不料蜀軍正埋伏在身後,前後夾攻。孟獲再度被捉。孟獲認為“誤中詭計”不服。孔明第四次放了他。

孟獲退避山中,憑借壁壘森嚴,閉關不出,打算坐等蜀軍糧草困乏時再戰。不料孔明智憑天險,引兵直入山中。此時孟獲已是衆叛親離,于是被洞主楊鋒拿下,押到蜀營。孟獲埋怨是洞中人相害才落到這種地步,仍然不服。孔明第五次放了他。

孟獲設計詐降孔明,身後帶着二千精兵一下被孔明發現,當堂将他抓獲。孟獲又說:“我是自來送死的,不是你的本事。”孔明喝道:“你老巢已經被端了,還有什麼能耐!再放你一次,如果不服,決不輕饒!”

孟獲已成喪家之犬,便去聯合烏戈國王,借來二萬身着藤子甲的蠻兵。這藤子甲是有刀槍不入的美稱的。蜀軍首戰藤甲兵果然吃了大虧。孔明是以設計,将敵軍引人峽谷,前後夾擊,放火燒殺。藤甲兵全軍覆沒,孟獲被馬岱活捉。孔明說要放他。他垂淚拜謝道:“七擒七縱自古未有過,我感念不盡。”表示五體投地,口服心服,永不再反。

孔明仍任命孟獲為部落之主,與南人永結友好。由此可知,用信義服人,才是長久之計。蜀軍回師後,蜀漢一代,南方邊境再沒有戰火,正是諸葛亮用計之功。

‖案例‖

蘇無名欲擒故縱抓盜賊

三十六計之欲擒故縱

湖州别駕蘇無名

武則天執政時,曾賞給太平公主細玩寶物兩食盒,價值百镒黃金。太平公主收下後藏在了府庫中,卻被人全部偷走。公主告訴了武則天,武則天大怒,指令洛州令限期查出盜賊。這樣,指令被層層下達,落到了吏卒和巡捕頭上,限令他們一天之内抓住盜賊,否則判為死罪。

吏卒、巡捕們很害怕,但又商量不出什麼好辦法。他們在路上遇到了湖州别駕蘇無名。他們久聞蘇無名才智過人,就請他到縣裡幫忙。縣令一看來了救星,就向他請教如何抓賊。蘇無名讓縣令和他一塊去見武則天。

武則天問道:“你有什麼辦法抓到賊人?”蘇無名說:“若讓我抓盜賊,那就不要限定日期,不要再追究州府縣令們的責任,把縣裡的捕盜和吏卒都歸我指揮,我能給您追回寶物,請您靜候佳音。”

蘇無名立下了軍令狀,吏卒們都為他捏了一把汗,但他卻不慌不忙,反而叫他們先等一個月左右。到了清明節那一天,蘇無名才把吏卒們全部召來,給他們布置任務,讓他們五個人或十個人為一夥,在東門、北門等候。如果發現有十幾個穿着葬服的胡人,出城到北邙山掃墓,就跟随在他們後邊,随時來報告他們的行動。

吏卒們在東門、北門等候,果然遇到了蘇無名所說的那種情況。隻見那十幾個穿着葬服的胡人,來到一座新墳前祭奠,他們象征性地哭了幾聲,眼裡竟然連一滴淚水都沒有。撤下祭品後,他們沿着墳墓巡視了一圈後,就不禁相視而笑。蘇無名一看情況果如所料,就高興地說道:“找到盜賊了。”随即派吏卒把那些胡人全抓起來,掘開墳墓,劈開棺材一看,哪裡有什麼死人,而是晶瑩奪目的稀世珍寶!于是上奏武則天。

武則天驚奇地問道:“你怎麼這樣料事如神?”蘇無名解釋:當他到洛州之時,正巧碰見那些胡人出葬。他們哭的聲音很大,但從臉上的表情來看并不傷心,并且反而有些驚慌。他一看便猜是盜賊往城外轉移贓物,但不知他們把偷的東西埋在什麼地方了。清明節掃墓,估計他們要出城檢視贓物是否安然無恙。他們祭奠而哭聲不哀痛,可知裡面埋的不是死人;又巡行墳墓相視而笑,是慶幸墳墓沒有損壞。他一開始不讓官府抓賊,是害怕打草驚蛇,賊人一急,必定取出寶物逃走。官府不查,他們就放了心,是以才沒把寶物取走。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