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開元24年,唐玄宗為何要給兒子們都改名

作者:朕聽

魚羊史記.看新鮮的曆史

開元24年,唐玄宗為何要給兒子們都改名

撰文:夢貘貘

編輯:吃硬碟吧

插畫:發達蚊

開元24年,即公元736年,這一年,唐玄宗李隆基52歲,擔任國家元首已有25個年頭。

二月份,為了勉勵新任命的163名縣令,唐玄宗親自撰寫了一篇告誡書,要求這批新上任的地方官,關心群眾,争做良臣明吏,教化好群眾,與百姓們一起改變固有的惡習,以維護政治的清明。

當月,他又頒下敕命,将自己的一衆兒子集體更名,“太子鴻為瑛,慶王潭為琮,忠王浚為玙,棣王洽為琰,鄂王渭為瑤,榮王滉為琬,光王涺為琚,儀王濰為璲,颍王沄為璬,永王澤為璘,壽王清為瑁……及惠甯太子惠宣太子之子,皆改從玉。”

這并不是唐玄宗第一次給兒子改名,引入現代人的觀點,我們從這些名字偏旁的集體換代來考據,處女座的他(唐玄宗生于685年9月8日)過于追求完美,甚至有很明顯的強迫症的傾向。

這個開元24年年初的更名活動,在唐朝的整個曆史上隻能算一段小插曲。它之是以會為後世人所津津樂道,是因為李瑁的更名似乎已經在暗示我們,發生在這一對父子之間的那場影響了整個曆史格局的人倫鬧劇即将拉開序幕。

李清更名為李瑁也許隻是一種巧合,不過,無數的事例告訴我們,曆史正是由每一瞬間的偶然串連而成的必然。

#01:

時間:開元24年四月,人物:安祿山

此時的安祿山還是一個不太起眼的小人物,不起眼到有關他的生死,成為幾個當權者茶餘飯後進行玄學探讨的話題。

他是個粟特人,原本姓康,出身于單親家庭。母親後來嫁給一位突厥的将領安延偃,他就随了養父的姓。

開元初年,他偷偷跑到幽州,時任範陽節度使的張守珪頗為賞識他,就将他認為義子。三年前,安祿山代表張守珪前來京師彙報過工作。時任中書令的張九齡見到此人後,大驚失色,和自己的同僚裴光庭私下裡八卦道:“亂幽州者,必此胡也。”

這一年的四月份,張守珪突然又将安祿山押解到京,他在奏書中解釋,自己手下的這名将軍此次在讨伐反叛的奚人和契丹人時,過于輕敵又不聽從軍令,差點全軍覆沒。

戰後,氣惱不已的張守珪準備殺了安祿山。在行刑前,安祿山大聲呼叫:“大夫,你難道喪失了消滅奚和契丹這兩個賊子的鬥志嗎?不然你為何要殺掉這麼厲害的安祿山啊!”

聽到呼喊聲的張守珪覺得安祿山是一員猛将,殺死了的确可惜,但是自己又不能随便篡改軍法,于是就将其執送至京師,留待中書省發落。

張九齡在奏文中批複道:“昔穰苴誅莊賈,孫武斬宮嫔,守軍令若行,祿山不宜免死。”(昔日齊國大将穰苴誅殺了監軍莊賈,吳國的孫武斬殺了不聽号令的嫔妃。張守珪既然已經下了軍令,那麼違反軍令的安祿山就不應該免死。)

對此唐玄宗投了反對票。他有些惜才,準備敕令将安祿山免官,讓他以白衣(平民)的身份繼續領兵禦敵。

張九齡接到這個處理意見,感到非常不滿,他據理力争道:“臣觀其貌有反相,不殺必為後患。”(依臣之見,這個人看上去不似良人。如果今天不将他殺死,他日必為禍患。)

唐玄宗卻認為自己的下屬過于危言聳聽了,回複說:“卿勿以王夷甫識石勒,枉害忠良。”(據一些史料記載,西晉末年,朝中重臣王衍(字夷甫)在街頭看到年僅14歲的石勒,不禁瞠目結舌,他已經預見到這個少年将來會成為天下人的大患。果真,十餘年之後,石勒從微末中崛起,成為雄霸一方的枭雄。)随即皇帝下诏令赦免了安祿山的死罪。

二十年後,在蜀地避難的唐玄宗,回想起這段過往,不禁淚眼滂沱,隻恨自己當年沒有聽從宰相的勸谏,終緻養虎為患。

開元24年,唐玄宗為何要給兒子們都改名

#02:

時間:開元24年十月,人物:李林甫

據《舊唐書·高宗良娣蕭氏列傳》載,唐高宗時期,宮鬥敗北的王皇後和蕭良娣被人囚禁在後宮裡,她們經常辱罵武則天:“願阿武為老鼠,吾作貓兒,生生扼其喉!”

于是武皇後發怒,令人将這兩個棄妃砍去四肢,扔進酒甕之中,美其名曰:“骨醉”。幾天之後,受盡折磨的兩個人含恨而亡。從此,皇宮裡就開始鬧鬼。據說,武皇後經常看到這兩個女人死去時的樣子,披頭散發,渾身滴着血,嘴裡還發出怪笑聲。

武則天找來巫祝在宮中施法,結果還是沒有起到任何的作用。是以後期她大多數時候都住在東都洛陽,可能是想以空間上的阻隔,讓這兩隻鬼沒有辦法再出來吓唬人了。

可是過了八十年,東都洛陽的皇宮裡也鬧起了鬼,它們出現的時間是十月間的某一日深夜,吓到了正好在此居住的唐玄宗。皇家的人自然都是惜命的,要把自己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平安喜樂當中去。是以,第二天一大早,唐玄宗就把三位宰相召來,和他們商議傳回長安。

這次外出,皇帝原計劃是明年的二月二日折返,如果現在匆忙回去,必然打亂了沿途各官署的安排。裴耀卿、張九齡站出來表示反對,“今農收未畢,請俟仲冬。”(現在農作物還沒有收割完畢,過了這個收獲的季節再說吧。)三個人之中,隻有李林甫沉默不語。

唐玄宗急火攻心,在這樣一個陰氣森森的宅子裡,他一天都不敢住了。可是這些大臣為什麼就不體恤一下自己的心情呢?他揮揮手讓幾位下屬退出去。裴耀卿、張九齡都退下了,李林甫卻留了下來。

他拱手向皇帝禀告說:“不管是長安,還是洛陽,不過是陛下的東西兩處宮殿罷了,您想來就來,想走就走,下臣實在看不出來有選擇出行時間的必要。至于說禦駕妨礙了秋收,那麼我們就免除沿途各州縣的租稅即可。”

唐玄宗聽到這番話後,猶如醍醐灌頂一般豁然開朗,連連點頭表示贊賞。于是他當場下令依照李林甫的建議馬上西行。

回到長安不幾天,皇帝又把幾位宰相找來,商讨任命朔方節度使牛仙客為尚書的事情。張九齡卻反駁說,牛仙客有功,但獎勵給他一些财帛就可以了。

這次君臣小會自然又是不歡而散,等到另外兩位宰相退下之後,李林甫才開口對皇帝說:“牛仙客是個當宰相的料,當不當尚書沒有關系。相比之下,張九齡不過是個不懂人情世故的書生罷了。”

這話是說者有意,聽者也有心。也許是從這一刻起,唐玄宗的内心就萌生了換相的心思。

第二天,君臣們還是就這個問題糾纏不清,皇帝一怒之下,說道:“難道朝廷上的大事,隻能任你作主?”張九齡針鋒相對地說:“作為宰相,我就應該指出皇帝的錯誤。牛仙客目不識丁,委他以重任,那不是讓人恥笑嗎?”

張九齡和裴耀卿離開後,李林甫果然再次進言道:“天子想重用一個人,何必一定會寫文章,隻要有才能就行了。”幾日後,皇帝直接下诏賜牛仙客隴西縣公的爵位。

根據《資治通鑒》記載,牛仙客升職後四天,張九齡和裴耀卿即被罷了相,李林甫頂替了張九齡的空缺兼中書令,而牛仙客升職為工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

據說在武周時期,市井裡曾經流行過一句谶語,它的破解版大概是:“必有牛姓幹唐祚”。第二年的四月,監察禦史周子諒借着這句谶語上書彈劾牛仙客。

玄宗大怒,下令在衆大臣面前暴打周子諒,周子諒被人打昏過去。蘇醒過來以後,皇帝還不解氣,指令宦官用棍棒再次當衆毆打他。不久,周子諒就死在被流放的路途之中。從此朝廷中的百官都明哲保身,不再有人敢于直言。

唐玄宗早就有廢除太子李瑛的打算,前期這個計劃一直遭到張九齡的強烈反對,李林甫上任後卻鼓勵皇帝廢除太子。開元25年四月,唐玄宗于宮中宣布制書,廢除李瑛太子的身份,降為平民,不久後又下令将其賜死。

開元24年,唐玄宗為何要給兒子們都改名

#03:

時間:開元25年二月,人物:邢璹(shú)

前面我們提到的安祿山和李林甫兩個人物,在史料中都被人大書特書,但是邢璹在史料中的記載并不多,我們知道的隻是他曾經擔任過四門助教,編纂過《周易略例疏》。

開元25年2月,新羅王金興光去世,唐玄宗派遣邢璹出使新羅國。當時邢璹還是左贊善大夫(東宮太子府的一名屬官,正五品),為了出使友善,皇帝下诏讓他代理鴻胪寺少卿(從四品)。

在歡送會上,唐玄宗發言:“新羅素有‘君子國’的美名,他們國家的學者和中原人一樣都有文才,擅長辯論,是以這次我派遣你擔當這個使者。”由此可見,邢璹應該是一位能言善辯的學者型人才。

從《三國史記》中我們可以看到,邢璹一行人大概是四月份到達新羅,“夏四月,唐使臣邢璹以《老子道德經》等文書獻優王。”很幸運地,遠在新羅的邢璹沒有受到廢除太子案的牽連。

邢璹在新羅羁留了近一年。第二年元月,新羅善天宮落成,新羅王賜邢璹“黃金三十兩,布五十匹,人參一百斤”,出使團才浩浩蕩蕩地回國了。

正史對一段史事的記載似乎到此為止,但是我們卻能在野史中發現這樣一段文字:“唐邢璹之使新羅也,還歸,泊于炭山。遇賈客百餘人,載數船物,皆珍翠沈香象犀之屬,直數千萬。璹因其無備,盡殺之,投于海中而取其物。至京,懼人知也,則表進之,敕還賜璹,璹恣用之。”(唐代邢璹出使新羅回來之時,船停泊在炭山,遇到了一百人組成的海外行商團。他們裝載了數船貨物,都是珍珠、翡翠、沉香、象牙、犀牛角之類貴重物品,價值達到幾千萬。邢璹趁他們沒有防備,把他們全都殺死,屍體也投入到海裡,把船上的貨物全都據為己有。回到京師之後,他害怕别人發現自己的罪行,就上表要将這些貴重物品送給皇帝,皇帝下诏将此返還給邢璹。邢璹便放心大膽地占有了它們。)

邢璹為了圓謊,有可能向唐玄宗介紹說這些東西都是新羅國的達官顯貴贈送的,但是對比新羅王的贈品,差額如此巨大,發現漏洞應該是不難的。可是沒有人是以彈劾他,難道說邢璹的口才已經高到讓禦史們啞口無言的地步?

這是一項極其惡劣的劫掠事件,死亡的人數超過一百多人。可以想象到殺戮的現場是如何慘烈,可是首惡邢璹絲毫沒有受到懲罰。難道說所有随行人員在那一刻都集體失聰了?

15年後,邢璹的兒子邢縡因為與權臣王鉷的弟弟王銲謀反案事發,邢氏一族受到滅門的懲罰。故此宋代文學家李昉在編撰的《太平廣記》一書中将這一事件定性為“報應”,“後子縡與王鉷謀反,邢氏遂亡,亦其報也。”

王鉷的倒台正是另一個曆史人物勢力極度擴張的契機。這個人原名楊钊,天寶九年(公元750年),唐玄宗賜其名為“國忠”。

楊國忠,這個在野史裡據傳是張易之親生兒子的浪蕩子,随着他一步步邁向最高權力的步伐,我們的耳邊仿佛聽到了一絲絲如低吟般的碎裂之聲,李家王朝的戰車由此朝着暮年的方向疾馳而去。

開元25年(公元737年),唐玄宗廢除太子李瑛僅僅三個月,邢璹出使新羅五個月左右,大理少卿徐岵上奏說:“天下今歲斷死刑五十八,幾緻刑措,鳥巢寺之獄。”(今年一共隻判決58個人死刑,現在刑罰幾乎要被束之高閣,鳥都在大理寺監獄的房梁上開始做巢了。)

唐玄宗将這些功績歸功于宰相,在朝堂上對李林甫大加贊美。就在這幾個人互相追捧之時,他們卻不知道,曆史已經在這個時刻靜靜地轉了個彎。所謂“草蛇灰線、伏脈千裡”,真實的曆史一樣給讀者們暗藏了無數可供回溯的線索。

23名蘇聯士兵堅守大樓58天,德軍為什麼始終不能将其攻破

《笑傲江湖》金庸為什麼會花那麼多篇幅寫林平之

史上最有心計的皇帝,裝了36年蛇精病,到底為了啥

本作品版權歸魚羊史記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歡迎轉發朋友圈。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