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頭母牛及其幼崽着火,雲南省普洱市一名自然保護區從業人員在安排紅外錄影機的安排下,發現了一頭非常強壯的野牛,悠閑地穿梭在森林中,跟着一頭全身黃色的牛仔,這兩頭大大小小的牛都不是普通的牛,它們是全國一流的亞洲野牛保護動物。

亞洲野牛是現存世界上最大的牛之一,除了頭、角、四肢都是白色的,其餘的都是黑色的,因為四肢和身體是黑白的,是以牛被稱為白腿野牛、野牛、白襪牛,當然,它有一個最常見的名字是印度野牛。
很多人想知道,在我國發現的牛是如何被稱為印度野牛的,其實這種印度野牛并不是我國獨有的,它主要分布在南亞和東南亞,在中國主要分布在雲南省西南部的西雙版納、普洱等地。
省級自然保護區之一,位于中國印度野牛主要栖息地之一的普洱市,為了給這裡的20多頭印度野牛提供良好的栖息地,保護區建立了1000多畝以褐葉蘆葦、玉米等植物為主植物的食物來源基地, 還專門建造了人工硝基池,以滿足印度野牛和鹽補充的食物需求。
除了外觀"不同"之外,印度野牛還有什麼特别之處?
從體型來看,印度野牛體長約2.5米至3.3米,身高約2米,通常體重約800公斤,但有些成年雄性個體肩高可達2.2米,體重可達1.5噸,是現存世界上最大的牛種,比非洲野牛體型大, 被稱為"公牛之王"。如果沒有數字的概念,你可以看到圖檔來感受印度牛的威嚴。
印度野牛也有一個非常神奇的地方,那就是毛色會随着年齡的增長而變化,幼崽一般是褐色的,成蟲會慢慢變成黑色或深褐色,但幼崽和成年印度野牛的四肢都是白色的,就像穿一雙白色的絲襪。
雖然印度野牛有群體性,但一般牛群多為雌性和幼崽,而成年雄性一般更喜歡獨居,隻有在繁殖季節才會接觸到雌性,這裡不得不感歎印度野牛雄性的冷漠和自私。群體中的雌性和幼崽在遇到危險時會迅速逃跑,更不用說它們的體型了,逃得非常快,如果跑得太快,領頭的雌性會停下來等待,確定每個人都跟上并一起前進。
不過,雖然雄性印度野牛不是很負責,但由于物種的大小,是以即使"獨居"它們也幾乎不是天敵,而成年印度野牛可以與孟加拉虎抗衡,當然最危險的天敵可能是人類,人類對自然環境的影響使印度野牛的栖息地大大減少, 導緻其瀕臨滅絕。據20世紀80年代末統計,雲南估計有數千頭這樣的野牛,到2013年整個雲南保守估計約為150頭,目前人口不到200頭。
如今,印度野牛被紅外錄影機捕捉到,足以展現出中國自然生态保護的成果,很多人看到的印度野牛,除了驚喜之外,還有很多想法,全身肌腱肉野牛,一看牛肉就好,對于一些被人稱為"吃"的人來說,毫無疑問,把動物放在桌上的沖動, 是以很多網友都說,可以人工馴化,或者與馴養牛雜交,不能浪費這麼好的基因。
從生境上看,印度野牛主要生活在海拔不到2000米的熱帶地區,南亞熱帶原始常綠闊葉林區沿低熱河,遠離人類社會,如果人類馴化,該地點能适合印度野牛的生存環境嗎?而這麼大的野牛,有個特點就是脾氣暴躁,老虎怕容易挑釁的物種,人類想要馴化恐怕就沒那麼簡單了。
當然,最重要的一點是,這種"國寶"級瀕危物種如何才能被馴化呢?
撇開這些原因不談,印度野牛是否可以雜交還沒有實驗,但你可以參考比利時藍牛。
比利時藍牛的體型可以說是比印度野牛多,成年的比利時藍牛可達3噸,也是一具肌腱肉,但比利時藍牛的身高不如印度野牛高,這麼大的重量,卻體積小,它的身高一般不到1.5米,但體積小,無法支撐發達的肌肉, 比利時藍牛可以說是更強壯,更痛苦。
比利時藍牛是雜交的産物,比利時藍牛的起源和普通牛沒有什麼不同,後來與英國短角牛雜交來飼養這種人造牛,這種牛實際上是一頭患病的牛,是一種遺傳缺陷病,但為了得到更多的牛肉,采用有針對性的育種方法來儲存養牛業的"至尊寶"。
除了面對骨骼無法支撐肌肉的疼痛,還要面對無法正常産生的疼痛,巨大的肌肉是一個小骨盆,是以雌性比利時藍牛一生都要剖腹産,多達十次,疼痛可想而知。而比利時藍牛幼崽也存在多種先天性疾病,如心髒、肺、骨骼等,可以說出生時就開始承受各種疼痛。
是以,雜交印度野牛可能并不容易,就像您可能會想到比利時藍牛一樣。從敬畏生命的角度來看,雖然有些動物确實是優質的動物蛋白來源,被人類馴化為肉類的來源,但如果人類為了自己的欲望而出口,而讓動物遭受可怕的傷害或痛苦是不可取的,順應自然,就是順應"天道"。例如,一些疾病或病毒,包括SARS,猿沫病毒,艾滋病等,知道它不是由人類出口欲望引起的嗎?
總之,善待野生動物,就是要善待人類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