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耕地中的大熊貓”被盜挖!怎麼保護它?

作者:美食家的小眼睛

前不久,在黑龍江省五常市發生了一起盜挖黑土案,9萬平方米耕地被破壞,原本平坦的土地呈現斑駁的“傷疤”,令人揪心。耕地紅線沒有讨價還價的可能,我們既要守住18億畝耕地數量紅線,又要守好良田沃土的品質紅線。農地農用沒有商量的餘地,土地違法必須受到嚴懲,“長牙齒”的措施要時刻箭在弦上。

“耕地中的大熊貓”被盜挖!怎麼保護它?

在黑龍江省五常市沙河子鎮福太村,被盜挖的黑土上的大坑,如同大地的“瘡疤”。馬知遙攝(新華社)

這起盜挖黑土案是有人以改良土地的名義,與村民協商流轉土地,随後用大型機械取土。在承包地三權分置的背景下,無論是土地所有者、承包者、經營者都無權盜挖黑土、非法取土、破壞耕作層。值得注意的是,盜賣黑土是暴利,挖采成本低,不法分子常利用晚上監管薄弱時段去農田盜挖,之後以每立方米20元的價格售出,多被用于城市綠化等。

耕地保護并非易事。我國正處于城鎮化快速推進階段,各地對建設用地的需求很大,一些地方卻打起了耕地的主意。個别地方政府把耕地當成建設用地的“唐僧肉”,沒有履行好保護耕地的責任,對耕地占補平衡敷衍塞責,存在占優補劣現象。更有甚者,一些市場主體搞起了耕地違法活動。比如,從農民手中流轉土地後搞耕地“非農化”,他們或是在耕地上建大棚房、蓋私家莊園,或是盜挖黑土、非法取土。

“耕地中的大熊貓”被盜挖!怎麼保護它?

在黑龍江省五常市沙河子鎮福太村,從業人員在回填被盜挖的黑土。馬知遙攝(新華社)

東北地區是世界三大黑土帶之一,也是我國最重要的糧食主産區。黑土本是最肥沃的土壤,用老百姓的話說,“插根筷子也發芽”。黑土堪稱“耕地中的大熊貓”,形成1厘米厚的黑土層需要數百年時間。然而,自上世紀50年代大規模開墾以來,東北黑土地一直處于高強度利用狀态,重用地輕養地、不合理的耕作制度、長期忽視水土保持等,造成了黑土層變薄,有機質含量下降。目前黑土地面臨“量減質退”局面,給農業可持續發展帶來潛在風險。

近年來,對東北黑土地的保護力度不斷加大。2020年2月,農業農村部、财政部印發《東北黑土地保護性耕作行動計劃》,提出到2025年,保護性耕作實施面積達到1.4億畝,占東北地區适宜區域耕地總面積的70%。這是耕地保護邁出的關鍵一步,不過,這依然不夠。保護耕地不隻是農藝措施,不隻是鼓勵提倡,還要有剛性限制,還要有法律手段,防止和懲處亂占、濫用、破壞耕地行為。

“耕地中的大熊貓”被盜挖!怎麼保護它?

黑龍江省黑河市嫩江市的北大荒集團黑龍江省榮軍農場。林進春攝(中經視覺)

要讓土地違法者知道疼。目前國家層面尚未出台黑土地保護法律法規,《黑龍江省耕地保護條例》作為地方性法規,提到禁止在耕地中挖礦、取土,但缺乏相應處罰細則,從職責、執法等角度看,權威性、強制性不夠,影響黑土地保護工作。破壞耕地行為表現形式多樣,隻有編織完善的法律密網,進而使其付出并不輕松的成本,才能在上下遊同時斬斷黑色産業鍊條,形成強力震懾。

要讓土地使用者學會用。定期監測耕地品質,以真金白銀鼓勵農民對土地的保護性耕作,以銅牆鐵壁限制對土地的破壞性耕作,對實施土壤保護的地區給予經濟補償,激發其用養結合、提高地力的積極性,使其從保護黑土地中獲得更多經濟效益。黑土地保護利用要有承擔任務的載體,像種糧大戶、農民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有保護黑土地的強烈意願,又有培肥黑土地的條件,可以優先安排。

保護耕地就是保護我們自己和子孫後代。城鎮化大潮中,農民可以非農化、兼業化,但耕地不能非農化、貧瘠化。目前特别要強化對東北黑土地的特殊保護,讓“長牙齒”的硬措施來決定黑土地的前途。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