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清朝名将潘韬、潘汝渭父子驚人的相同命運1、同投水師2、同任總兵3、同升将軍4、同交文友5、同卒任上

作者:潘姓網

無巧不成書。原籍廣東吳川振文大寨潘屋村的潘韬、潘汝渭父子,生年相距40年,人生際遇卻殊途同歸,有五個驚人的相同。

潘韬、潘汝渭是廣東吳川人,清代名将,分别是《高州三賢潘氏族》19世孫和20孫。乾隆中潘韬任閩浙督标水師營參将,守護台灣有功,官至南澳鎮總兵,乾隆谥封《名高吳将》門匾一幅。

潘汝渭(潘韬之子)于嘉慶三年(公元1798年)戊午科武舉,诰授武功将軍,晉授武顯将軍,曆任閩安協副将、澎湖協副将,道光二年(公元1822年)台匪叛亂,汝渭公帶領水師進剿,一舉剿滅台匪,升任閩粵南澳總兵。

清朝名将潘韬、潘汝渭父子驚人的相同命運1、同投水師2、同任總兵3、同升将軍4、同交文友5、同卒任上

潘韬(右)、潘汝渭(左)父子将軍雕像

<h1 class="pgc-h-center-line">1、同投水師</h1>

據《辭海》、《中國人名大辭典》、《福建通志》、《高州府志》、《潮州志》、《香山志》、《東莞志》、《吳川縣志》、《高州三賢潘氏譜》等記載,潘韬,生于清雍正壬子(1732),卒于清嘉慶癸亥(1803),原籍吳川振文大寨潘屋村,後遷吳陽城裡;7歲母病故,對父親、繼母愛敬無違;家境貧寒,為贍養父母,奮志從戎,18歲投效水師,勤于訓練,用心鑽研,不出三年,熟谙水師方略,成績卓著,成為台閩粵(包括現海南及廣西一部)海防一代名将。

其子潘汝渭,生于清乾隆壬辰(1772),卒于清鹹豐己酉(1849),父子出生相差40年,走的是武職科舉之路。清代武官的出身計有世襲祖職、武舉科考、上輩庇蔭以及行伍出身、軍功出身等5途。汝渭20多歲時,其父已是澎湖協副将,官居從二品,他的庇蔭實力雄厚,但在其父的教育、引導之下,走的是自身拼搏之路,學文習武非常刻苦用功,練武練到“指縫滴血、力舉數石”,嘉慶三年(1798)26歲時考取武舉人,32歲時投效水師營伍,第二年12月在南澳島長山尾洋面擊賊,繳獲賊船及炮械、旗幟等一大批;又在高闊洋擒賊繳船立功,拔補為外委把總(正九品),從股級一點一滴做起。

<h1 class="pgc-h-center-line">2、同任總兵</h1>

潘韬父子都以台閩粵海防為主戰場。潘韬從水兵做起,22歲從額外外委(從九品),即相當于現在的副股級,逐漸積功升外委千總(正八品)、把總(正七品)、營千總(正六品)、龍門縣協營中軍都司(正四品);乾隆四十七年(1782),升為虎門左翼鎮标中軍遊擊(從三品),乾隆五十年(1785)升閩浙督标水師營參将(正三品);乾隆五十一年(1786),台灣林爽文據台叛亂,主師王模不谙水師,被困台南縣佳裡鎮諸羅城中三個月,力窮糧絕,外援不至,隻能羅雀掘鼠充饑,吃樹皮、蕉根,士兵餓死甚多。越年正月,潘韬奉命帶領南澳、銅山兩營兵丁赴台進剿,沖鋒破敵,又駕船出洋堵截殘餘逃敵,多次戰鬥,前後奏大功53次,積功升澎湖協副将(從二品);丁父艱和繼母憂共守孝6年後,因廣東澄海、香山、春江三個副将空缺,朝廷無谙熟水師将領可遞補,命潘韬以原職補授香山協副将;“嘉慶五年(1800)十一月己醜十一日”升為南澳鎮總兵官(正二品)(《大清仁宗睿皇帝實錄·卷76》);他調後又于嘉慶八年(1803)再任南澳總兵官。

潘汝渭于嘉慶十年四月後,在涠洲破敵繳賊船4艘、擒海賊80餘名升外委千總;賊首袁亞石等在高雷廉瓊諸府海上作惡,潘汝渭被委派為前驅,奮勇挺進,生擒賊首二名,繳獲盜船及器械無數,釋放被擄男女4000多名,并先後曆經大小戰役戰鬥數十次,積功升守備、都司、遊擊、閩南副将,49歲時任海壇總兵、55歲時任金門總兵、58歲時任南澳總兵;再于道光二十七年(1848)再任南澳總兵(《潮州志》)。

在明萬曆三年(1575)至清滅亡的336年中,南澳共設總兵(含副總兵、副将)共172任161人,潘韬父子同任并都先後兩任南澳總兵是唯一,傳為佳話。

清朝名将潘韬、潘汝渭父子驚人的相同命運1、同投水師2、同任總兵3、同升将軍4、同交文友5、同卒任上

<h1 class="pgc-h-center-line">3、同升将軍</h1>

“嘉慶五年十一月己醜十一日”潘韬受皇帝接見,感恩戴德,上疏恭叩聖安,皇帝特敕命一道,欽奉朱批,有“練兵整伍,諸事用心,莫圖小利,有勞爾問,順問汝好”之谕,并升武顯将軍(從一品)。潘汝渭則因勤于政,事事躬親,台閩粵海面平靖,在再任南澳總兵時升為武顯将軍。并且,按照子孫貴則父祖榮的規則,潘韬的曾祖父爾爵、祖父有鴻诰贈武顯将軍,父國沛诰封武顯将軍,有連續五代武顯将軍的顯赫。

總兵、武顯将軍是什麼官?據汕頭大學原黨委書記、廣東曆史學會副會長黃贊發考證,“稽諸史籍,明代遣将出征,别設總兵官、副總兵官以統領軍務。這本為差遣的名稱,無品級,也無定員。遇戰事則總兵官佩将印出兵,事畢繳還。及後總兵官鎮守一方,戎務繁多,漸成常駐武官,簡稱總兵,定正二品。清因之,……後還晉級定為一品。”武顯将軍則銜加本級,為從一品,其在朝中的地位,在武将系列,隻有一個上級,就是領侍衛内大臣,則日常在皇帝身邊保護皇帝安全的那一個人,正一品,将軍在全國人數則一般有七八個至十七八個。潘韬父子就是其中一前一後的兩個。

<h1 class="pgc-h-center-line">4、同交文友</h1>

潘韬文武兼資,既是水師名将,又能作詩,善于畫虎,寫大“虎”字,機勢雄勁,人們把它視為寶貝而争着收藏。素重文士,在用兵之閑暇,經常約請地方賢儒相聚相磋。時名文人楊世勳等,經常受邀登島共聚,講詩論文,訂忘份之交。潘汝渭更講武崇文,與楊世勳等更深交,楊在島上共為潘汝渭作詩五首流傳,其中就有《送南澳總戎潘憑山世兄汝渭巡洋》:“儒将威名重,元戎世澤芳。廿年勞汗馬,兩管莅封疆。壁壘風雲壯,旌旗日月光。伏波銘界柱,橫海駕征航。麾下千丁肅,胸中萬甲藏。鲸鲵消絕域,狐兔靖遐方。島嶼莺花滿,輿圖錦繡張。太平無一事,慎固守南荒。”

清朝名将潘韬、潘汝渭父子驚人的相同命運1、同投水師2、同任總兵3、同升将軍4、同交文友5、同卒任上

<h1 class="pgc-h-center-line">5、同卒任上</h1>

潘韬督兵禦寇,殺敵衛民,任重事繁,憂勞緻疾。病危時,急急傳中下級将領全到病榻前,握腕歎息說:“洋匪未平,死有餘恨,公等忠心戮力,勿負國恩!”言畢而終,沒有來得及囑咐家事。潘汝渭事必躬親,“使沿海萑苻潛消遠迹”,任上患疾而卒。父子都為中國南大門海防安全奉獻出最後一點力氣。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