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真實的中國古代騎兵:南朝必定缺戰馬?天然地緣決定的南北失衡步騎對戰下南朝的艱難養馬史結語

作者:鏡鑒青年
真實的中國古代騎兵:南朝必定缺戰馬?天然地緣決定的南北失衡步騎對戰下南朝的艱難養馬史結語

引言:中國古代史上最令人扼腕歎息的,應該就是面對北方遊牧勢力輪番侵擾,兩宋的應對和反擊都顯得軟弱無力,以至于最後被異族攻滅。是以,即便國祚長達三百餘年,兩宋也被史家譏諷為“積貧積弱“,對其軍事的評價更是糟糕,認為兩宋的軍事水準始終徘徊在一蹶不振的狀态。為何兩宋面對北方勁敵會如此不堪?又為何不能組建起強盛的武裝力量呢?

據後世評論,大都認為兩宋之是以屢屢處于軍事上的被動地位,最大的原因就是因為唐末到五代十國的中原紛争中,陰山南北和隴右河谷等優良的産馬地失守,不但使得後世的兩宋徹底失去了抵禦遊牧勢力的屏障,還喪失了組建強大騎兵軍隊的優良馬匹,最後被獲得這些産馬良地的北方勢力屢屢進攻,最後崩潰。那麼,真實的中國古代騎兵到底是怎樣的?偏居南方的政權就必定缺少戰馬嗎?

真實的中國古代騎兵:南朝必定缺戰馬?天然地緣決定的南北失衡步騎對戰下南朝的艱難養馬史結語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4">天然地緣決定的南北失衡</h1>

如果把視野單純地放到中原,那麼南北朝隻是中國曆史中的一段特定時期,但若是突破傳統的夷夏對立,将視野投射到整個東亞,那麼中國曆史就可以被視作多輪南北對峙下的必然結果。第一輪是秦漢帝國和匈奴的對峙,之後更是長達數百年的動亂,期間便是第二輪,基本隔長江對峙的南北朝;第三輪是隋唐帝國和突厥的對立;第四輪便是唐末到兩宋,中原王朝和北方各部族的長期對戰。雖然蒙元被明朝短暫擊退,但北元以及此後的蒙古各部也一直和明朝保持着緊張的敵對關系,直到滿清混一華夏,基本弭平了南北對立的局面。

就在這南北對峙中,天然地緣幾乎就決定了南北雙方的必然失衡。在冷兵器時代,戰鬥一般是以貼身肉搏戰為主,即便有鐵制武器的不斷進步和遠端弓弩的不斷發展,但有效的殺傷還是要靠戰場上的士兵對戰。這樣一來,徒步的步兵隊伍在與騎兵對陣時,便會吃虧,處于絕對的弱勢。很不幸,由于中原的農耕開發與農業生産已經占據了大部分田地,使得中原王朝很難有支援畜牧馬匹的草場。更何況,優質的馬匹一般都出産自北方的草原或者西北的河谷平原,中原王朝若要獲得優質的馬匹資源,就必須要将其牢牢控制。

真實的中國古代騎兵:南朝必定缺戰馬?天然地緣決定的南北失衡步騎對戰下南朝的艱難養馬史結語

很遺憾,這幾乎是不可能的。中原王朝自上古三代以來就習慣了精耕細作的農業生産,對于域外那些無法耕作的草原和戈壁,農民們是毫無興趣的。更何況,這些陌生的土地大都地處偏遠,勞師遠征不但會給國庫帶來巨大壓力,影響整個帝國的正常運轉,而且得之無用。棄之可惜。占領這些地方,且不說要與土著激戰,付出巨大的傷亡,由于這些苦寒之地無法供人耕作,也就無法産出可以自給自足的糧食。是以,若要堅守,也就隻能從千裡之外的中原運送糧草,更會使駐守邊地的将士無法及時獲得補充,最後難免像西漢放棄西域都護府一樣撤軍會中原。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8">步騎對戰下南朝的艱難養馬史</h1>

中國曆史上,“缺馬“無疑是讓中原王朝最頭疼的。盡管西漢、唐朝乃至于曹魏都可以憑借對西北的疆域拓展和戰争俘獲獲得充足的馬匹,但這些政權蓄養的大批戰馬可不僅僅是靠純天然放牧得來的!諸如北宋和境況相似的宋齊梁陳四朝,連同龜縮在江左的東晉,的确是因為疆域的縮小和養馬草場的匮乏的緣故,導緻戰馬不足和騎兵稀少,無法切實組建起可以抵禦強敵的馬上武裝,但這些”南朝“的養馬問題卻是更窘迫的。

雖然兩漢都保持着相當規模的馬匹數量和騎兵隊伍,三國中的曹魏政權就繼承了産自西北和北方的優良騎兵和戰馬,得以力壓以步兵為主的蜀漢和孫吳軍隊,甚至還有餘力削平草原上的烏桓。但等到西晉末年,中原的騎兵隊伍和戰馬早已被八王之亂和内外戰争耗盡,是以留給東晉和此後政權的,隻是以地方部隊和北方流民為主體建立的步兵軍隊。

真實的中國古代騎兵:南朝必定缺戰馬?天然地緣決定的南北失衡步騎對戰下南朝的艱難養馬史結語

是以,在肥水之戰中,苻堅可以召集“戎卒六十餘萬,騎二十七萬“進攻,東晉一方僅能湊出八萬北府兵,而且幾乎均為步兵。由于騎兵部隊所具有的巨大沖擊力和奔襲能力,使得步兵在對戰時處于極其不利的境地:勝不能追擊,敗無法逃脫。即便南朝可以通過遼東、川滇與河西進行交易,用布匹、食鹽、鐵器等交換馬匹,也可通過戰争俘獲得到些戰馬,但實在是杯水車薪。

面對自幼習武,騎射高超的北方騎兵,南朝盡管可以倉促湊齊數萬騎兵部隊前去接戰,連南宋小朝廷都可以通過榷場貿易和征收臣民馬匹湊出八萬戰馬,但實在是以卵擊石。由于北方領土盡失,親近勢力也所隔甚遠,可謂遠水解不了近渴。是以,自曹魏時便設立的專門管理騎兵和馬政的“騎兵曹“在東晉隻得廢棄。劉宋明帝時,淮北更是被北魏奪取,失去山東等北方地區後,南朝就徹底喪失了恢複騎兵部隊的希望。

此前的元嘉北伐中,劉宋還能湊齊”精騎八千,直指虎牢(關)“,但随着馬匹的年老和交戰的損失,等到450年,北魏孝武帝拓跋焘親自率軍南下,更是逼得劉宋朝廷征集京畿地區的所有男子前去長江沿岸防備。雖然士族和地方官僚手中有馬匹,但由于沒有統一的訓練和嚴格的騎兵武士,也隻能放任自流,最後還在地方叛亂中具備了壓制缺乏馬匹的中央武裝的意外利器……

真實的中國古代騎兵:南朝必定缺戰馬?天然地緣決定的南北失衡步騎對戰下南朝的艱難養馬史結語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4">結語</h1>

依照地緣和傳統,蒙古高原和西北草原上的遊牧部族,本身就具有對中原農耕民族的天然優勢。不僅僅是東亞,面對歐亞大草原上的騎兵武士,西方的羅馬帝國照樣招架不住。為了彌補失去養馬場的短闆,“南朝“也曾通過川蜀和西域取得聯系,并通過西南購買到了蜀馬、滇馬等,但由于這些馬匹的身材大都矮小,無法承擔作戰任務。此外,由于朝廷的懈怠、馬政的廢弛和軍隊素質的下降,”南朝“被武德充沛、迅速崛起的北方政權滅掉,似乎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吧。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蘇燦

參考資料:李碩 《南北戰争三百年:中國4-6世紀的軍事與政權》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