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舌尖上的會澤」茶湯

作者:印象會澤

在會澤,名特小吃“茶湯”久負盛名,已經延續了幾代人。

「舌尖上的會澤」茶湯

這裡所說的“茶湯”不是用茶而制的湯,而是一種傳統風味小吃,全國各地叫法不一,在貴州叫“沖沖糕”,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北京的茶湯了 。

「舌尖上的會澤」茶湯

它主要的原料就是糜子面,所謂的“糜子”,就是黍之不黏者。清人曆荃《事物異名錄·蔬菜·黍》:“黍有兩種,黏者為秫,可以釀酒,不黏者黍。今關西總謂之糜子,黏者曰黏糜子,不黏者為飯糜子。”所謂的茶湯就是将細糜子面用沸水沖成粥狀,然後放糖、桂花鹵以及花生、芝麻、核桃仁調着吃。清朝嘉慶年間,曾經有一首《都門·竹枝詞》這樣寫道:“清晨一碗甜漿粥,才吃茶湯有面茶。”所謂“茶湯”,在這裡就是糜子面做的“甜漿粥”。

「舌尖上的會澤」茶湯

老北京的茶湯,最有名的就是前門外的聚元齋和天橋“茶湯李”。“茶湯李”創業于1858年,到現在已有150多年曆史。1994年,“茶湯李”恢複了老字号,1997年12月,“茶湯李”被中國烹饪協會授予首屆全國“中華名小吃”稱号。

「舌尖上的會澤」茶湯

會澤的名特小吃“茶湯”,最有名的就是趙氏所制的茶湯了,會澤人稱之為“趙氏茶湯”。趙氏一族,是往南京一帶遷往會澤的,專門靠制作小吃為生。會澤縣城趙氏一族經營的名特小吃也稱“茶湯”,它除了原材料與北京的茶湯不同外,即糜子粉用洋芋小粉代替,還加入粳米磨成細面。但在制作手法上,與北京的茶湯完全相似。

「舌尖上的會澤」茶湯

趙茶湯經營的地點是在舊時的野雞棚,該位址位于古城區西内街的中段,對面即為買草巷。清朝康熙年間,這裡曾建東川府參将衙門,到清末民初,參将衙門不見了,該地成為古城區一個十分繁華的農貿市場。縣城四周的農民常将獵獲的野味,如麂子、獐子、野雞拿到此地出售,故稱“野雞棚”。趙氏茶湯的攤點十分簡易,除了一隻爐子上置一隻碩大的銅茶壺外,還有一塊支砌的案闆,上面放着米面、碗、勺、紅糖和若幹小甑子,及顧客坐着吃茶湯的條凳。

「舌尖上的會澤」茶湯

趙氏茶湯的操作十分簡單,先在隻有茶杯大的小木甑中放入米面,一層米面另加一層紅糖面待用。另外一個小碗放入洋芋小粉。先将置有米面的小甑子放在茶壺蓋上蒸熟,然後再将置有洋芋小粉的小碗放在左手的手心上,傾斜茶壺倒入開水沖沸,最後加入小木甑蒸熟的米粉調勻就可食用。

「舌尖上的會澤」茶湯

趙茶湯的絕活和外地一樣,就是用茶壺沖制碗中的洋芋小粉。趙茶湯的銅壺是用老東川的紅銅請師傅特制的,它高有五十厘米左右,由于經常使用,光可鑒人,成了趙茶湯的一張名片和品牌象征。

「舌尖上的會澤」茶湯

銅茶壺裡面裝有清水,待火爐将其燒開後,先是于壺蓋蒸熟米面,然後茶湯師傅左手拿着放有洋芋小粉的碗,若食客多時,可以一手數碗,右手扶着壺柄,同時雙腳撇開,呈半蹲,這樣他才能立穩。此時左手的碗,正好在銅壺的嘴邊,等水一沖出來,碗就得随時變換距離,進而通過掌握開水的多少控制洋芋小粉的厚薄程度,并且水不能溢出來,也不能往外濺。就是在這一起一伏中,完成了茶湯的沖泡。

「舌尖上的會澤」茶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