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5月5日,《自然》雜志在推特上表示,海洋熱浪将持續存在,并伴随着氣候變化的進一步惡化,這将破壞生态系統。據預測,在下個世紀的某個時候,世界許多地方将陷入永久性的海洋熱浪。
海洋熱浪越來越嚴重:氣候變化導緻海洋熱浪變得更加頻繁和持久,而熱浪越來越熱。是以,有必要了解海洋熱浪的原因并學習如何預測它們。
海洋熱浪的影響會影響食物鍊。在2013-2016年被稱為Blob的海洋熱浪期間,太平洋西北地區的水溫上升,營養物質減少,損害了浮遊植物的生長。然後,Oncorhynchus tshawytscha的數量急劇下降,在阿拉斯加灣殺死了多達100萬隻海鳥。在過去的幾十年裡,海洋熱浪也引發了世界各地廣泛的珊瑚白化。
2013-2014年的夏天對巴西來說是一個艱難的夏天。聖保羅的嚴重幹旱破壞了農作物,引發了水資源短缺。與此同時,海洋溫度上升,葉綠素濃度(衡量生物生産力的名額)急劇下降。當研究人員分析這些資料時,他們發現幹旱和海洋變暖有一個共同的原因:高壓大氣系統在夏季的大部分時間裡主導着巴西東南部。這種持久的高壓系統與大氣障礙有關,大氣障礙是海洋和陸地熱浪最常見的驅動因素之一。大氣阻塞導緻雲層稀疏和風力相對較低。由于缺乏雲層,更多的太陽輻射可以到達海洋并溫暖它們;這些因素有助于上層海洋中熱量的積累,這可能會以增加或延長變暖時間的方式改變風向。
在2019年發表的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大西洋西南部約60%的海洋熱浪事件,包括2013 - 2014年的海洋熱浪事件,源于數千公裡外的印度洋上的高壓系統。然後,這些高壓系統通過大氣層向南美洲方向移動。然而,由于大氣障礙取決于許多因素,是以在數值模型中重建這種現象是複雜的。
這些看似不相關的區域之間存在着一種遠端關聯。研究人員發現,這個過程通常始于地球表面附近的空氣變暖和上升。印度洋上的對流進入大氣層,導緻大氣波到達南美洲并引起海洋熱浪。氣候系統的這種互相聯系使預報活動複雜化。因為研究人員不僅要對海洋的特定區域進行模組化,還要考慮正在進行的全球活動。
有時,海洋熱浪的驅動因素在于海洋本身。例如,西澳洲州的熱浪事件,當時向南流動的呂溫洋流變得越來越強大。随着洋流的增加,來自印度洋的暖水流量高于正常水準,在幾個月的熱浪中覆寫了數百公裡的海岸線。
類似的模式引發了2015 - 16年澳洲和紐西蘭之間的塔斯曼海熱浪,創下了持續時間和強度的記錄。2017年的一項研究将這一事件歸因于澳洲東部洋流的加強,為澳洲和紐西蘭海岸帶來了溫暖的熱帶水域。與大氣活動引起的熱浪事件相比,這種海洋引起的熱浪事件可以深入海洋。
這些更深層次的事件給氣候科學家帶來了獨特的挑戰。目前對海洋熱浪的了解幾乎完全局限于表層海洋,研究人員可以使用衛星儀器近乎實時地繪制溫度并跟蹤熱浪事件。但在表層海洋之下是一個複雜的洋流世界。研究人員表示,雖然可以觀察到和定義海洋表面的熱浪,但這隻是冰山一角。用于跟蹤海洋表面以下條件的觀測網絡相對較少。浮标可以在某些區域提供資料,但在某些區域資料完全丢失。了解海洋表面以下的異常變暖如何形成,持續和演變是海洋熱浪研究中最大的問題之一。由于絕大多數海洋生物生活在海洋表面以下,是以這是科學家探索的重要前沿。此外,海洋表面以下的海洋熱浪對生态系統的影響尚不完全清楚。
氣候科學家唯一可以肯定的是,氣候變化将加劇海洋熱浪。根據氣候模型,随着溫室氣體繼續釋放到大氣中,全球變暖預計将加劇海洋熱浪的各個方面。在氣候變化的背景下,極端事件預計将增加。其中一些變化已經發生。從1925年到2016年,全球海洋熱浪的天數每年增加50%以上。自1982年衛星記錄開始以來,近三分之二海洋的熱浪強度有所增加。科學家預測,這一趨勢将繼續下去。幾項研究表明,即使在中等溫度較高的情況下,幾乎所有海洋熱浪的頻率都會在未來幾年内增加,并持續更長時間。
在過去的幾十年裡,氣候變化也加劇了許多極端事件。2020年的一項研究分析了自1981年以來最具影響力的七起海洋熱浪事件,并得出結論,除了一起,其他六起熱浪事件至少部分是由人類引起的變暖引起的。研究人員将工業化前的大氣CO2含量模型與目前水準的模型進行了比較。結果表明,一些事件的強度非常高,可以完全歸因于人為的氣候變化。在工業化之前,這是不可能的。
研究人員預測,到下個世紀,大部分海洋将變暖并超過熱浪事件的溫度門檻值,導緻世界許多地方陷入永久性的海洋熱浪。如果變暖如此之大,海洋熱浪就不再是極端事件,而是正常事件。
轉載本文請注明出處和作者:中國科學院蘭州文獻資訊中心《資源環境動态監測快報》2021年第10期,薛明梅編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