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長征中紅軍吃什麼?

作者:中國軍網

紅軍長征中吃什麼?一定有人會說:吃草根、樹皮,還煮皮帶吃。這隻是說對了一半。實際上,在整個長征途中,紅軍的食物種類非常雜,除了糧食,也有肉類,以及野菜、野果、草根、樹皮、野獸等等。

長征出發時要求每人背幾斤幹糧

1934年10月上旬,中央紅軍長征出發前,中革軍委指令各軍團迅速按規定配齊人員,補充武器、彈藥、糧襪、服裝等物資。要求每人攜帶4天的糧食,每個夥食機關按每人1斤油、1斤鹽攜帶。

1935年5月,紅四方面軍西渡嘉陵江開始長征時,部隊和随軍民工每人都自帶3-6天的幹糧和3-5天的糧食。指戰員所帶的糧食有大米、苞谷等,分得糧食後自做幹糧。大米的做法很簡單:先将米煮成半熟,撈出空幹水份,再将米倒入鍋裡加入食鹽,炒成幹米;苞米則先炒熟,然後加适量食鹽磨面攜帶。這種幹糧便于攜帶,可以幹吃,也可以用水泡着吃,可以長期儲存,不會變質。

1935年11月16日,紅二十五軍主力撤離鄂豫皖根據地,向平漢鐵路以西實行戰略轉移。出發前,每人準備3天幹糧,兩雙草鞋。當時,每個戰士有兩個米袋子:一個裝生米,一個裝熟食幹糧。每袋可裝四五斤,多餘的糧食由馬夫隊的牲口馱運。

1935年11月19日,紅二、紅六軍團主力由桑植地區撤離向西轉移,部隊出發前進行了行裝檢查,要求每人帶3樣東西,其中第一樣就是一條糧袋,内裝3天的糧食。

雖然各路紅軍出發前都作了必要的準備,帶了幹糧,但也隻夠幾天的,對于路途遙遠的長征路來說實在是杯水車薪。

離開蘇區後各部隊自行籌措糧食

紅軍長征初期,主要通過沒收、征發和購買解決給養。紅軍主力離開中央根據地後,由于沒有根據地作依托,糧食等的補給越來越困難。對此,中革軍委總政治部于1934年10月22日向全軍發出了《關于籌糧、捐款暫行細則規定的通知》。《通知》要求:各部隊在白區行動中,應随時注意籌款及征集資材的工作,主要的是沒收地主反動分子财物,動員富農及城市商人捐款。不許絲毫損害工農群衆的利益,防止無組織、亂沒收行為。

11月12日、15日軍委給各軍團、各縱隊首長連發訓示電,要求野戰軍籌糧。“野戰軍正向郴宜線以西前進,沿途多山,房屋、糧食均缺乏,各部隊要利用時機在經過的地域,搜查所有土豪的谷米及其它食物,并将沒收的谷子迅速磨成米分發給部隊,每人至少要攜帶5天的糧食,1天的炒米,還應帶些幹菜或鹽炒豆子”。同時還訓示,自己帶不了的糧食和其它物資,留給後續部隊,後衛部隊可将多餘的米谷、衣物等,全部散發給群衆,造成敵人給養上的困難,以礙其前進。

為了輕裝前進,部隊帶的行軍鍋80%在途中甩掉了,做飯更成問題。過苗山的時候,深山裡人家很少,沒收了土豪的谷子,找不到磨和碾,弄不成米,隻好将谷發下去,各人在石闆上搓去稻糠,煮糙米飯吃。

長征中紅軍吃什麼?

紅軍長征中使用的行軍鍋

在四渡赤水過程中,每占領集鎮和村莊,紅軍部隊都忘不了打土豪、開倉分糧,補充部隊給養,解救窮苦的群衆。1935年4月下旬,紅軍進占宣威和東川。宣威是滇東有名的富庶城市,宣威火腿馳名全國。紅軍在這一帶休整期間,沒收了官僚經營的火腿公司,獲得了大批财物。這期間多次會餐吃火腿、臘腸等,改善了給養,補充了體力。

另外,紅軍也向當地老鄉購買食物維持給養。紅軍先頭部隊(1個連)從皎平渡巧渡金沙江後,由于連夜行軍作戰,随身攜帶的幹糧吃完了。為了解決給養,繼續前進,就将路過村鎮私人開的一些點心鋪的餅幹都買下來,全連100多人每人分到很少的一份。像這樣的購買方法在老鄉家也經常采用。

戰場繳獲的軍需物資如雪中送炭

中央紅軍長征出發後不久,1934年10月21日晚,從江西于都西南的王母渡、新田間突破敵人第一道封鎖線。沿途粵軍丢下許多武器、彈藥、食物等,都成了紅軍的戰利品。

1935年1月24日,中央紅軍在貴州土城打垮黔軍侯之擔部3個多團,繳獲并沒收一部分茅台酒、糧食和财物,除就地分給貧苦群衆一部分外,其餘分給各部隊。2月下旬,中央紅軍再克遵義,繳獲大量槍支、彈藥和給養,部隊得到及時補充。紅一、紅三軍團行至昆明東馬龍縣截獲龍雲送給薛嶽的滿載藥品、給養、宣威火腿的3輛運輸車,并繳獲該地為國民黨軍隊準備的一大批軍糧。紅軍搶渡大渡河前,在開羅場繳獲川軍劉文輝部籌辦的糧站,獲得糧食4000多袋。

9月下旬,直羅鎮戰役後,紅軍在西蘭公路上截獲敵人由西安運給圍攻紅軍的毛炳文部滿載被服、鞋襪等軍需物資的辎重汽車10餘輛,并在平涼至固原間截獲國民黨西北軍的軸重馬車10餘輛和軍馬300餘匹。長征途中的繳獲,都及時補充了部隊,解決了部分急需。

紅二、紅四方面軍在長征中,也通過戰場繳獲,擷取一定數量的槍支、彈藥、馬匹、牛羊和糧食等物資,補充部隊。如1935年8月底,紅四方面軍第四軍、第三十軍取得包座戰役勝利,繳獲大批戰利品,及時地給北上的紅軍補充了給養。

過雪山草地“要珍惜每一塊牛皮”

過雪山草地,是紅軍長征中最困難的階段,紅軍3個方面軍先後翻越了多座雪山和茫茫草地,吃盡了千辛萬苦,付出巨大犧牲。

通常所說的“雪山草地”主要位于今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境内,地處四川省的西北部,青藏高原的東南邊。參加過長征的鄧穎超回憶:“長征中除了作戰外,糧食問題成為當時最大的困難,尤其是四川西北部藏族地區時,糧食就更困難。”紅一軍團政委聶榮臻也提到:“這一帶人煙稀少,又是少數民族地區,部隊嚴重缺糧,我們幾乎天天為糧食問題發愁。”

為準備過雪山草地,1935年6月20日,朱德、周恩來、王稼樣釋出了《關于籌辦節省及攜帶糧食辦法的通電》,要求各部隊除5天休整所需要的糧食外,應籌足7天糧食準備攜帶;各部隊應盡一切可能并派遣部隊在規定地區沒收、征發及購買一切麥子、苞谷、雜糧、油鹽及牛羊豬等食物;牛羊豬肉烤成肉幹代替幹糧,每1斤鮮肉作半斤計算;每天改成兩餐,一稀一幹。

由于當地物資奇缺,各部隊很難按要求備足糧食。開國上将楊成武回憶:在藏區打鼓村時,“因地勢較高,麥子尚未成熟,才開始含蕾,田野間還是一片青綠色。吃野芹菜、野苦麥菜、豌豆葉子,就從此開始了。每人每天隻能吃三兩整粒的青稞麥子,肚子裡餓得确有點難受。每天各個連隊輪流派出一些人去尋找野菜、野苗子,以作充饑之資料。”

長征中紅軍吃什麼?

紅軍長征途中翻過的雪山——夾金山

長征時任紅三軍團某連司務長的謝方祠回憶道:“進入雪山之前,上級通知我們輕裝。我們把不必要的炊事用具都扔掉,隻挑着可供全連吃一兩天的糧食。另外每人還帶着一些生姜、辣子和十斤幹柴。”

過雪山時每人每天也就是約兩小洋瓷碗煮熟的糧食。曾是紅三軍團十二團三營九連戰士的譚發貴回憶說:“……飯也煮熟了。是什麼飯呢?不是别的,僅是兩小瓷碗用白開水煮熟的玉米,……每人隻準吃一碗,剩下的那一碗得帶到山上吃……誰也不肯吃。有人隻吃幾口,有人隻吃半碗”。

紅軍過草地,各方面軍走的路線和次數都不一樣,最少的要走7天左右,最長的将近兩個月。中央紅軍前衛團團長楊得志回憶說,當地的藏族同胞告訴他,過草地需要5到7天的時間,是以他們備足了7天的糧食。“我曾經多次向各營的幹部們說:‘這一次,我們突出抓一件事——糧食。一定要把七天的糧食帶得足足的,而且要盡可能多帶熟食。’”

開國上将宋任窮在回憶錄中說,“友情暖心克服艱難,7天7夜穿過大草地”,“我們就在這樣的草地走了7天7夜,每天隻吃三兩糧,一兩片烤羊肉幹,主要靠吃青苗。過草地7天中,我們沒有看到一間房子”。

長征中紅軍吃什麼?

紅軍長征經過的川西草地

1935年8月,中共中央率領右路軍,從毛兒蓋出發,穿越松潘草原向甘南進軍。部隊過草地前,曾要求每人帶足10天糧食(10斤),但由于籌糧不足,大部分未帶足10斤,有的隻帶2、3斤,除肉(皮)幹外,主要是煮熟的青稞麥粉,也有煮過甚至未煮過的青稞麥粒。每到休息的地方,戰士以班為機關,用盆子或搪瓷杯燒開水泡青稞麥粉喝或者煮麥粒吃。第4天就出現斷糧,很多人隻好四處挖野菜吃。野菜吃光了,隻好挖草根、剝樹皮吃。到後來,甚至把腰皮帶、槍皮帶等削成小片用水泡後煮着吃。

紅二方面軍在過草地前隻準備了七八天的糧食,當時預計有10天可通過草地,但實際上走了20多天。開始時規定,每人每天隻能吃3小碗炒面,過了兩天減少到兩碗,再過兩天減少成一小碗,又過幾天成了半小碗,到後來就斷糧了。戰士們把一點炒面摻野菜熬糊糊喝,後來則完全靠野菜、草根等過活了。加上紅二方面軍走在紅四方面軍後面,前面部隊把野菜采光,後衛部隊甚至連野菜根也難以找到了。最後不得不殺掉馱帳篷、物資、武器的牦牛和戰馬來充饑。一頭牛或馬,全團吃好幾天,甚至将牛、羊骨頭收集起來,以及草鞋上的牛皮、槍皮帶、腰帶等煮湯充饑。

紅四方面軍派許世友率騎兵師籌集到二三萬頭牛羊和四五萬斤糧食,在安曲留下1090多頭牛羊給後面的二方面軍。朱總司令專門對兵站負責人說:“這個任務很重要,我們後衛還有幾萬紅軍,總指揮部決定把四方面軍直屬隊所有馱帳篷、行李的耗牛留下來供應部隊。從這裡走出草地還得6天,咱們每人每天發的牛羊肉,連皮帶肉不能超過1斤,其餘的都留下,否則,後衛部隊就過不了草地。”朱總司令強調說:“羊子殺了用開水燙,牛皮用火燒,腸肚子也要吃掉,要珍惜每一塊牛皮!”

紅四方面軍在過草地前做了認真準備。每人每天以4兩為标準,準備了過草地需要的糧食,同時号召各部識别可食用野菜、野果。征集了一些牦牛作運輸工具,同時在糧食困難時,可以宰殺牦牛充為給養。為此,在炊事員中進行了牛羊肉烹調訓練,要求以班、排為機關帶一口鍋。左路軍過草地時,在朱總司令主持下,開了一次野菜展覽會,指導指戰員學會識别可供食用野菜的知識。

長征中紅軍吃什麼?

紅軍長征吃的野菜标本

到達陝甘後提出“大家要食得好”

1935年8月下旬,右路軍經過艱苦的草地行軍,到達半農半牧的巴西、班佑、阿西一帶,夥食有了很大的改善,每天可吃到蘿蔔、胡豆、甜菜、麥子,可以吃飽,體力開始得到恢複。休整期間,各級政治部門開展了廣泛的籌備糧食的工作,紅軍的給養得到一定補充。

當紅軍離開了雪山草地的藏民地區,進入甘肅南部的大草灘、哈達鋪地域。哈達鋪是甘陝川三省交界的商貿集散地,物價非常便宜,各個夥食機關都買到了羊肉和白面、鹽、油,與過雪山草地吃野菜、青草,數月不嘗鹽油之味的情形比較起來,簡直是天上地下!

長征中紅軍吃什麼?

哈達鋪鎮

老紅軍楊定華回憶:因為估計到物質條件的可能,紅軍總政治部特别提出“大家要食得好”的口号。這個新奇的口号,是我到紅軍幾年來第一次聽到的,這大概是因為紅軍體力急待恢複的緣故吧。這也就是紅軍政治工作的特點和無微不至的地方。一時“大家要食得好”的口号傳遍了整個部隊。各個連隊夥食機關,都割雞殺鴨,屠豬宰羊,每天三頓,每頓三葷兩素,戰士們食得滿嘴是油,光溜溜的,簡直像過年一樣!當時紅軍戰士見面打招呼就是“同志新年好啊!”許多老紅軍回憶,自從參加紅軍以來從來沒吃過這麼好!

“大家要食得好”,看似很平常的一句話,在長征的艱難困苦歲月裡,就是一句振奮人心的口号,極大地鼓舞了紅軍将士,走完長征路,去迎接中國革命新的高潮!

中國軍網微信(zgjw_81)出品

作者:徐平

編輯:李玉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