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夢境心理學:如果你夢到了這兩種情況,說明你是個“有福”之人

作者:舒山有鹿
夢境心理學:如果你夢到了這兩種情況,說明你是個“有福”之人

01

蘇轼曾有言:“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

蘇轼的妻子離世之後,他心如刀割,甚至每日每夜都夢到他的妻子。在夢境當中,蘇轼發現,妻子就像平時一般在梳妝台前打扮,宛如回到了以往。

夢境,往往能表現出一個人的日常想法和心意。它看似虛無缥缈,給人一種不可信的感覺。可實際上,它卻是人類心理欲望的展現。

對于“夢境”的說法,中國人和西方人的解析是不相似的。中國人更偏重于夢境的“玄乎性”,而西方人更注重于夢境的“心理性”。

在上千年前,中國人就有“周公解夢”一說。不過,這種“周公解夢”的說法是否正确,其實沒有人知道。

而在西方心理學界,夢境心理學家弗洛伊德首次提出了“夢境心理”的概念。在弗洛伊德看來,夢境并不是虛幻的,而是真真實實存在的。更重要的是,我們夢中所發生的事兒,都跟人之欲望息息相關。

對于中國人常說的“周公解夢”和西方人所認同的“夢境心理”,我們不妨進行探讨。

夢境心理學:如果你夢到了這兩種情況,說明你是個“有福”之人

02

心理學家榮格曾表示,夢是無意識心靈活動的直接表達。

何為“無意識”呢?其實不難了解。當我們還沒有睡覺的時候,我們就處于一個“有意識”的狀态。

相反,當我們陷入到睡眠當中,我們就處于一個“無意識”的狀态。“無意識”的我們産生出了夢境,這就是心靈最為真實的反應。

我們常說,與人交談,要想知其“真實”,不妨觀望他的眼睛。眼睛中的一瞬間反應,就能透露出這個人最為真實的一面。當人睡覺之後,要想知其“真實”,我們不妨了解他的夢境就好。夢境,往往是做不了假的。

據說在二戰之前,榮格就做了一個夢,他夢到了戰争的産生,以及世界的動亂。不過,他夢醒後卻沒有當回事。

其實,在榮格做這個夢之前,榮格就接觸到了社會的情況。他自己也在思考,人類究竟會往什麼方向發展呢?人的精神情況和社會的發展又有何關系呢?

大家發現了沒,他現實中的思考和夢境中的情況,其實存在一定的關系。而且,無意識的心靈還會創造出一副“大膽”且“真實”的畫面。

夢境,就像是電影中的一個畫面。我們雖然身處在這個畫面當中,可一切都由我們的意志主導。而這種意識,恰恰就是我們内心深處的欲望和念想。

夢境心理學:如果你夢到了這兩種情況,說明你是個“有福”之人

03

中國古代對于“夢”的說法, 其實有很多。最讓我們熟悉的,應該就是江淹的“夢境”故事了。

南北朝時期,有這麼一位文壇領袖江淹,他文筆極好,而且頗具古賢人的風骨。在别人眼中,他就是“驚才豔豔”的存在。

據說,在他年輕的時候,喜歡詩詞寫作的他,便做了一個夢。他夢到自己進入到了一個從未見過的環境當中。而那裡,有着一位老人家。

老人家一看就不是什麼普通人。他跟江淹說,你是很不錯的才子,未來的成就不可限量。于是乎,老人家就送了他一支毛筆。而江淹拿到了毛筆之後,筆上生出了無數的鮮花。

這,就是“夢筆生花”的由來。

醒後的江淹,他發現自己的文采愈發卓越,文筆逐漸精進。過了一段時間之後,江淹寫出了衆多優美的文章,也受到了無數人的賞識。很快,他也就成為了文壇領袖。

當他到了晚年時,江淹發覺自己的文筆大不如前了,甚至寫出來的文章也味同嚼蠟,沒有任何可圈可點的地方。

某一天,他進入到了夢境當中。而他所看到的老人,就是幾十年前把神筆送給他的老者。老者說,那一支筆,你也該還了。

醒來之後,江淹的才華日漸衰退,大不如前。對此,後人稱之為“江郎才盡”。

夢境心理學:如果你夢到了這兩種情況,說明你是個“有福”之人

04

其實,所有的“夢境”都是有迹可循的。

之是以榮格夢到了“戰争”,這跟他所處時代和日常所思考的情況有關聯。之是以江淹夢到神筆和老人,這跟他的欲望和追求是分不開的。

一個人日常所接觸的事兒,以及所看到的人,都會儲存在我們的記憶當中。這些記憶,會在人睡着之後,逐漸地顯現出來。

可以說,普通人,如果夢到這兩種情況,說明你是一個“有福之人”。

首先,如果普通人夢到跟自己“追求”有關的情況,而且當中存在着不錯的暗示,證明你就是一個有福之人。

因為一個人追求的成敗,往往跟這個人的性格和欲望有關。無欲無求的人,不會夢到自己的事業追求。而隻有雄心壯志的人,才會把事業帶入到夢境當中。

試想,雄心壯志者,又如何能不成功呢?

夢境心理學:如果你夢到了這兩種情況,說明你是個“有福”之人

其次,如果普通人夢到未曾見過的景象,那我們不妨跟自己說,這是大吉的象征。因為未曾見過,是以我們才有了不斷探索的信心和勇氣。

夢,用現代心理學家的話來說,就是一種另類的心理暗示。你懂得暗示積極的一面,就是好事。反之,就是壞事。

夢,并無好壞,并無固定的模式,隻有無規則的轉變。一切,僅此而已。

文/舒山有鹿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