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十月,最美季節

作者:作家劉黎麗

秋風徐徐,終于吹醒了杭城的桂香,雖然今年的桂花來得有點晚,但一點也不影響十月這最美的季節裡想出去遊玩。

走在通往保俶山的路上,車窗外撲面而來的一陣又一陣桂花香味,整個人整車人都要醉了。

這天,杭州的秋天展露了它舒适的一面,沒有大太陽,也沒有強降水,氣溫不算高,也不算低,再加上秋葉變色、滿城桂花香,說是秋天最美的樣子也不為過。

姐妹們要爬山,先說黃龍洞,後說保俶山,并一再鼓勵并誘我,“山不高很好爬的,說不了你走一趟會才思泉湧,又寫出好文章的。”

我原以為黃龍洞屬保俶山内的一個山洞,欣然同往。到了之後才明白黃龍洞并非一山洞。

它位于栖霞嶺後山麓上,從嶽廟邊山徑上去,左右二山夾峙,路旁有翠竹千竿,景色清幽,過劍門關,紫雲洞、白沙泉,這環境這周圍真的很美。

黃龍洞,宋、元、明、清皆為佛教勝地。民國 11年(1922)才改為道觀。

更讓人不忘的是那仗義而又悲壯的傳說——

傳說古代離此不遠的紫雲洞裡,住着一老一小兩條黃龍。

一天,老黃龍忽然作惡,噴火焚燒杭州城。小黃龍大義滅親,帶領衆人把西湖水灌進紫雲洞,淹死老黃龍,撲滅了大火,而小黃龍也在這場搏鬥中死去。

人們流着眼淚把小黃龍安葬,淚水滲進小黃龍的心窩,又從它的嘴裡溢了出來,于是小黃龍的墳上就流出一股小瀑布。

為了紀念小黃龍,就在瀑布流出的地方塑上黃龍頭,并把這個地方命名為“黃龍洞”。

人為的石級很平緩,有說有笑的拾級而上,使一群60歲左與右的“西施媽媽”們不時地留影,不時地談笑風聲,山壑間還不時地回蕩着她們無拘無束地吆喝聲!

秋是很深,而杭州的寶石山卻滿山碧綠,隻有稀疏的落葉表明已是深秋了,橡樹的果兒不時地蹦落在石級上,使得姐妹們覺着好玩,這個撿一把,說是給孫兒們嘣彈珠玩兒,那個拾一袋子,說是給外孫燒烤下,品品野果的美味兒。

苦味?甜味?藥味?争着論着,但誰也不較真,誰也不計較,一群活得似乎很透明的女人,就這樣把人生看開的毫無意義的話題丢在這荒山蠻嶺之中。

但最多地還是拍照,我雖攝影技藝不高,但喜愛終生,也就充當了“攝影專家和大師”。

誰知一路走來,手機來個“關機不商量”,呵呵呵,沒電了!

說心裡話,自從到杭以後,每次去西湖,遠遠望着那座塔——保俶塔,就想上去,但回到家一忙,也就抛之腦後。

這次,我真的是沖着那保俶塔而來的。

為什麼叫保俶塔?

它的來曆是什麼?

是傳說?還是有什麼典故?

真想一下子弄個明白。

爬山的路上,蛤蟆峰,一線天,初陽台,來鳳亭,長壽石等等,景點雖多,好看,大家和我一樣,無非拍拍照留個影,誰也沒有多賞!

真正到了保俶塔前,大家也還是了草地望幾眼就匆匆下山了,其實享受的隻是一種。

可我心中的那麼多的為什麼,迫使我一看究竟,定要弄個明白。

保俶塔是一處建于五代十國時期的傳統古建築,據載,保俶塔位于寶石山頂,始建時代,一般認為系五代後周年間(948年-960年),吳延爽信奉佛教,當時為了安放唐朝高僧東陽善導和尚的舍利,建了九層高塔。

塔建後不久,北宋建立之年(即960年),吳延爽因犯“謀叛罪”,被吳越國王錢俶削職除名并流放(據《宋史》、《吳越備史》等記載)。

故吳延爽未給塔正式取名,民間就叫之為“寶塔”,後由于人們因山而叫成“寶石塔”。

北宋鹹平年間(998年-1003年),被尊稱為“師叔”的永保和尚,雙目患疾,募緣十年重修此塔,寶塔煥然一新,人們感其精神并以作紀念便改叫“寶石塔”為“保叔塔”(據《鹹淳臨安志》記載)。

吳越忠懿王錢俶(929年-988年)公元948年-978年在位。

錢俶,初名弘俶,字文德,錢缪孫,錢元瓘第九子。是五代十國時期吳越的最後一位國王。後晉開元中,為台州刺史,胡進忠立他為吳越國王。

宋太祖平定江南,他出兵策應有功,授天下兵馬大元帥。後入朝,仍為吳越國王。

太平興國三年(公元978年),獻所據兩浙十三州之地歸宋。

吳延爽,錢弘俶的娘舅,後周大臣。後周年間他在杭州寶石山建塔,稱為“寶石塔”,也稱“保俶塔”。

一路循階而上,寶石山綠陰如蓋。登上山頂,南有平湖水波蕩漾;北臨平疇、樓宇鱗次栉比;東則街衢商埠,充滿活力;西部青嶂千疊,蓮接晴空。從湖上遠望保俶塔旁的紅色小亭,就像鳳凰的冠毛,稱此亭為“來鳳亭”。

記載歸記載,但我還是喜歡民間傳說。

為什麼叫保俶塔呢?

傳說北宋年間,西湖邊寶石山下,住着一戶姓宋的兩兄弟,長得非常相像,弟弟十歲時,父母不幸雙亡,兄長雙肩挑起養家的責任,雖說日子苦但兄弟情深。

時過十載,老大已娶妻生女,平日裡下湖、上山、農耕;妻子宋嫂主内,賢妻良母,家庭和睦;并就近開了一家豆腐店鋪,善待鄰裡,鄉親和諧。弟弟此時在蘇州一帶做點小本生意,推銷杭州的綢子和雨傘,攢點小錢補貼家用,更何況嫂子正在為他物色媳婦,家中需要有點積蓄,弟弟風裡來雨裡去,奔波在杭嘉湖和淮南、淮北一帶,毫無怨言。

北宋中原建業,定都汴京(今開封,公元960-1127)。唐朝末宋初期與之并存的五代十國除北漢政權外,都割據在南方。北方戰亂,争雄稱帝;南方亂戰,軍閥火拼(吳越國除外)。當時,戰火硝煙彌漫中國上空,隻有兩浙上空是袅袅炊煙。宋嫂的小叔子在戰火紛飛的年代做小本生意是何等的艱難啊!

北宋初期,強悍蒙族遊牧部落常犯邊塞,因洪災摧垮的水庫又要築壩,勞動力奇缺,王朝南下抓壯丁守邊境,抓勞工服苦役。正在田間勞作的哥哥不幸被抓,押回衙門,次日出發。宋大哥托人相告内人:一定要将女兒撫養成人。一路風餐露宿艱難地被解至江蘇的吳江境内,住宿一晚。傍晚時分,哥哥料想不到在此碰見在外做生意的弟弟。聽了哥哥訴說緣由,弟弟抱頭痛哭,誠懇地說:“兄有家室,嫂子和侄女都需照顧,你一走這個家就塌了;我單身一人,即使死了,也無牽挂。人都說咱倆像雙胞胎,我替兄長去服役”。兄弟倆在互不相讓中見捕頭遠處走來,弟弟急忙将身邊銀兩和包裹交給兄長,果敢地迎上前去,哥哥得以逃脫。

過了半個多月,兄長拖着病體回到家中,妻子相見悲喜交集。宋嫂聽了丈夫悲傷訴說的兄弟相見過程,感兄弟之情深似海,念兄弟之德比山高。次日起,宋嫂天天上寶石山的大石佛院燒香拜佛,祈小叔在中原天天平安,身體健康。并立志在寶石山上修一座長生塔,保佑小叔子早日平安順利返故裡。鄉親們感于宋嫂的善良和平日裡慈善濟貧,紛紛出工出力出料,不久塔建成。鄉親們稱之為“保叔塔”,即現今的保俶塔。

一日,有個新任杭州知府遊西湖來到保叔塔前,聽說這座塔是宋嫂為保佑小叔造的長生塔,心存疑惑。不作任何調查研究的這位知府武斷地認為叔嫂必有私情,便在塔身上寫了一首諷刺詩:

為何保叔不保夫 叔何親密夫何疏

縱然掬盡錢江水 難洗嬌娘一生污

鄉親們看後極為憤慨,宋嫂聽後對無知的知府也極為氣憤,請人在知府的詩旁也寫了四句詩:

叔叔出征代奴夫 為報深恩造浮屠

奴心明似西湖水 州官何須費猜度

正直的文人也憤憤不平,認為宋嫂善良的心不許受到沾污,為避免後人的誤解,将“叔”字改為“俶”字,改叫“保叔塔”為“保俶塔”。

一晃八年過去,一天,身體極度虛脫的弟弟突然出現在哥嫂面前,喜極相對而泣。此時,兄長家添了個活潑可愛的小侄兒,四口之家,其樂融融。已長成大姑娘的侄女忙把叔叔扶進廳堂,小侄兒叔叔長叔叔短叫個不停,宋嫂忙裡忙外張羅飯菜,兄長噓寒又問暖。晚間,宋嫂和丈夫商量如何給小叔子補養身體,細推敲拟定方案:兄長下西湖捕魚捉蝦,宋嫂上寶石山采菇挖筍,外購金華火腿,烹制煲湯。烹調時,先将作主料的鳜魚或鲈魚蒸熟剔去皮骨,加上火腿絲、香菇、竹筍末及雞湯、生姜、紅椒、紹興黃酒、鎮江香醋等佐料烹成魚羹,做出的羹鮮嫩滑溜。小叔喝了這鮮美可口又補體的魚羹,過了兩個多月,身體就完全康複了。鄰裡鄉親也都品嘗過這魚羹,交口稱贊宋嫂的廚藝,大家就稱此羹為“宋嫂魚羹”。

一傳十,十傳百,整個杭州城都知道這道佳肴。後來,小叔娶妻生子。兄弟兩家合開菜館,生意興隆。“宋嫂魚羹”代代相傳,至南宋宋高宗品嘗了這道菜,連連稱道:“宋嫂魚羹味道好極了!”

典故也好,傳說也罷,曆史記載也行,的确讓一座很不起眼的山,卻賦予它這麼深厚的文化底蘊,一座普通的大廈,卻承載着悠久的曆史源淵!

在深秋季節,桂香彌漫,悠閑自在地陪着姐妹們爬山一天,便留此文以作紀念!

2021.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