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曾與北大、黃埔軍校并稱,1920年代的上海大學為什麼牛

作者:澎湃新聞

澎湃新聞記者 韓曉蓉

【編者按】

上海是黨的誕生地和初心始發地。

百年以來,上海不斷地改革探索、創新實踐,成為全世界看中國的一個視窗、一面旗幟。

2021年,澎湃新聞追溯百年時光,探訪革命舊址,巡禮紅色場館,尋蹤秘密電台,鈎沉革命刊物,解密紅色特工,重讀左聯人物……澎湃新聞重磅推出“紅色上海·初心之路”系列報道。

曾與北大、黃埔軍校并稱,1920年代的上海大學為什麼牛

現在的青雲路315弄。 澎湃新聞記者 韓曉蓉 圖

上海青雲路315弄現在是一個普通的居民小區。

“最近有不少人過來打聽,”旁邊一間水果店店主對澎湃新聞記者說,“老少都有,都來打聽這裡是不是上海大學的遺址。”

這裡正是上海大學原青島路青雲坊的校舍。這所誕生于1922年的紅色學府,曾與北京大學、黃埔軍校并稱。《閘北區志》記載,丁玲、豐子恺、王稼祥、朱光潛、任弼時、楊尚昆、沈雁冰、陳望道、鄭振铎、俞平伯等知名人士都曾在此學習或工作過。

這所大學存在了五年時間,六易校址。

“文有上大,武有黃埔”

時間回到99年前。

1922年10月23日,民國日報刊登了一則《上海大學啟事》:“本校原名東南高等專科師範學校,因東南兩字與國立東南大學相同,茲從改組會議議決變更學制,定名上海大學,公舉于右任先生為本大學校長。”

當時,上海大學的硬體設施極其簡陋,校舍是青雲坊一座老式石庫門,兩層樓共十間房。

曾與北大、黃埔軍校并稱,1920年代的上海大學為什麼牛

上海大學最初校址(青雲裡) 資料圖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優秀的師資。于右任決定請他的好朋友李大钊幫忙,甚至還向李大钊提出,把上海大學交由共産黨來辦。

李大钊派出兩位共産黨員到上海大學參與辦學,一位是鄧中夏,擔任了上海大學總務長;一位是瞿秋白,擔任了上海大學的教務長兼最重要的社會學系主任。鄧中夏後來擔任中華全國總工會秘書長等職務,瞿秋白則在陳獨秀後主持中央工作。鄧中夏起草《上海大學概況》,拟定《上海大學章程》,制定學校發展規劃;瞿秋白發表《現代中國所當有的‘上海大學’》一文,立意要把上大辦成“南方的新文化運動中心”特别是要在社會科學方面獨樹一幟。

該校名師雲集。以中國文學系為例,陳望道講授修辭學、美學、文法、文法學,邵力子講授曆代著名文選、散文,田漢講授文學概論、西洋戲劇、近代戲劇,沈雁冰講授西洋文學史、小說研究,俞平伯講授詩歌、小說、戲劇,劉大白講授中國大文學史、中國詩史、詩歌……

辦校兩年多,上海大學聲名大振,在校生人數從160多人猛增到400多人,青雲裡容納不下了。

曾與北大、黃埔軍校并稱,1920年代的上海大學為什麼牛

西摩路上海大學校址 資料圖

1924年2月,上海大學搬遷到西摩路29号的時應裡,也就是今陝西北路南陽路恒隆廣場的所在地,并同時租下了敦厚裡、甄慶裡等民房作為校舍和學生宿舍。上海大學黨委宣傳部理論宣傳主管謝瑾老師介紹,當時上海大學的學術演講名流彙聚、博采衆長、思想交融,是其教育風範的一大亮點。很多名人都來做過演講,比如李大钊、廖仲恺、劉仁靜、胡适、郭沫若、朱光潛、章太炎等。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上海大學還輸送了很多學生投考黃埔軍校。1924年6月,孫中山創辦的黃埔軍校開學,他起用了上海大學師生擔任要職。廣東黃埔軍校第一期招生,在當時還是秘密的,也是“上海大學”代辦理的。是以當時廣為流傳一句話:“文有上大,武有黃埔”。

“北有五四的北大,南有五卅的上大”

1925年5月30日,上海勞工、學生在公共租界散發傳單,進行反帝宣傳,揭露日本人槍殺勞工顧正紅、逮捕學生的罪行。南京路老閘捕房的巡捕朝群衆開槍射擊,打死13人,逮捕150多人,是為“五卅慘案”。

作為五卅運動先鋒隊,上海大學始終站在反帝鬥争的前沿,社會上也流傳“北有五四的北大,南有五卅的上大”的說法。

這也引來禍端。1925年6月,英軍對上海大學實行武裝占領,學校在老西門勤業女子師範學校建立臨時辦事處,租下方斜路新東安裡18号作為臨時校舍。

7月中旬,學校租用中興路德潤坊(今公興路中興路口)作為臨時校舍,此時學生數已達800多人。

曾與北大、黃埔軍校并稱,1920年代的上海大學為什麼牛

1925年8月上旬,上海大學搬到青雲路師壽坊,弄堂口還挂上了于右任寫的牌子。 資料圖

8月上旬,學校确定青雲路師壽坊(今青雲路167弄)15幢民房為校舍,弄堂口還挂上了于右任寫的“上海大學臨時校舍”的牌子。此時,上海大學的聲譽蒸蒸日上,考慮到未來發展,校方決定籌錢建造校舍。

1927年春,江灣新校舍落成(今聖堂路奎照路),4月1日,新學期開學。然而,1927年4月12日,“四一二”反革命政變發生。此後,上海大學被扣上“赤色大學營”的帽子,遭強行查封。上海大學新校址挂上了“國立勞動大學”的牌子。

歲月變遷,上海大學的校址還有迹可尋嗎?

在青雲路上反複尋覓,記者發現,青雲路315弄左側是現址為青雲路323号的上海市第六十中學,第六十中學校長王曉虹告訴記者,該校所在地當時屬于老閘北的青島路青雲裡,在校内操場西北側,設立有一處上海大學遺址紀念牆,全校師生在清明等重要節日都會在此緬懷先烈。

曾與北大、黃埔軍校并稱,1920年代的上海大學為什麼牛

上海市第六十中學内的上大遺址牆。校方 供圖

曾與北大、黃埔軍校并稱,1920年代的上海大學為什麼牛

記者還在青雲路167弄(原青島路師壽坊)看到,該處如今已是一片工地,正在建設新的住宅樓。曾經的陝西北路299弄位址,如今成為了商務樓宇恒隆廣場,在恒隆廣場商務樓外的草地上,還有一塊上海大學遺址紀念碑,靜默在鬧市。

曾與北大、黃埔軍校并稱,1920年代的上海大學為什麼牛

現在的青雲路167弄 澎湃新聞記者 韓曉蓉 圖

曾與北大、黃埔軍校并稱,1920年代的上海大學為什麼牛

恒隆廣場外陝西北路南陽路口的“上海大學遺址”銘牌。 澎湃新聞記者 韓曉蓉 圖

“老上大”與“新上大”的關聯

現在的上海大學和當時的上海大學有什麼關聯?

上海大學社會學教授胡申生說:“有人說,現在的上海大學和老上海大學僅僅是校名上的一緻,這一說法不無道理。然而,我們更要看到,現在的上海大學和上一世紀的上海大學之間,重要的不是血緣上的聯系,而是大學精神的一緻性。”

曾與北大、黃埔軍校并稱,1920年代的上海大學為什麼牛

上海大學溯園一角 上海大學 供圖

2014年10月23日,“溯園”在上海大學寶山校區落成,占地1800平方米,全年開放。現任上海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黨委書記的劉紹學曾擔任過上海大學博物館館長,劉紹學介紹,作為上海大學博物館校史陳列的室外展示區,“溯園”音同“溯源”,取“追根溯源”之意,是為紀念20世紀20年代的老上海大學而建的。

“從老上大所經曆的重要曆史時刻,我們能更清晰地找到這座被譽為‘紅色學府’的曆史坐标。”劉紹學說。

責任編輯:鄭浩

校對:張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