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諸葛瞻兵敗綿竹,主因是實力不如對方,并非能力問題從時間上來說,諸葛瞻難以阻止魏軍進入平原,失去了地利而蜀軍敗給魏軍,主要原因是諸葛瞻兵力很可能少于魏軍蜀軍和魏軍雙方的綜合實力差距更是巨大結語

作者:不沉的經遠

公元263年,司馬昭鑒于國内反對勢力大多被掃平,政局已經穩定,加上劉禅昏庸,姜維多次北伐失敗,蜀漢國力日漸衰微,是以決定發起對蜀漢的戰争,以給自己增加政治資本。

司馬昭對于此次伐蜀之戰投入還是很大的,他命鄧艾率軍三萬餘進攻在甘松、沓中屯田的姜維。雍州刺史諸葛緒率軍三萬餘進攻武街、橋頭,斷絕姜維退往漢中的退路。而鐘會率魏軍主力十餘萬由斜谷、駱谷直取漢中,魏興太守劉欽也從上庸沿沔水而上攻打漢中,總兵力達到了十六萬以上。

諸葛瞻兵敗綿竹,主因是實力不如對方,并非能力問題從時間上來說,諸葛瞻難以阻止魏軍進入平原,失去了地利而蜀軍敗給魏軍,主要原因是諸葛瞻兵力很可能少于魏軍蜀軍和魏軍雙方的綜合實力差距更是巨大結語

伐蜀之戰初期進展順利,姜維在得知鐘會抵達長安以後,已經預感到了魏國可能出兵攻打蜀漢,是以上書劉禅,希望加強陽安關口、陰平橋頭等處的防禦。然而劉禅卻聽信鬼巫之言,沒有及時做出反應。加上蔣舒又叛變,是以鐘會得以輕取漢中,隻有漢城、舒城、黃金圍等地的蜀軍還據城死守。

不過鄧艾在沓中雖然擊敗了姜維,但是姜維還是用計殺退了諸葛緒,經橋頭退往劍閣,和劉禅派來增援的右車騎廖化、左車騎張翼、輔國大将軍董厥等人彙合,一起堅守劍閣。因為劍閣地形險要,易守難攻,鐘會雖有兵力優勢,卻多次進攻失敗,雙方陷入了僵持。

諸葛瞻兵敗綿竹,主因是實力不如對方,并非能力問題從時間上來說,諸葛瞻難以阻止魏軍進入平原,失去了地利而蜀軍敗給魏軍,主要原因是諸葛瞻兵力很可能少于魏軍蜀軍和魏軍雙方的綜合實力差距更是巨大結語

鄧艾見劍閣難以攻克,于是決定冒險走陰平小路經漢德、陽亭直取涪城,以迫使姜維回援,如果姜維不來,就直接攻打成都。随即鄧艾親自率軍在陰平小路上開路搭橋前行,經七百多裡抵達江油。江油守将馬邈沒有想到魏軍會從陰平小路而來,沒有做準備,面對魏軍突然殺來隻能投降。

劉禅得知魏軍已經過了陰平小路迫近涪城,命諸葛亮之子衛将軍諸葛瞻率軍去涪城地方魏軍。諸葛瞻抵達涪城後,黃崇曾經勸他要占據險要,防止魏軍突入平原。但是諸葛瞻并沒有聽從,而是和魏軍在涪城交戰,結果兵敗退守綿竹。在綿竹諸葛瞻再次和魏軍決戰,兵敗被殺。鄧艾得以直取成都,劉禅開城投降。

諸葛瞻兵敗綿竹,主因是實力不如對方,并非能力問題從時間上來說,諸葛瞻難以阻止魏軍進入平原,失去了地利而蜀軍敗給魏軍,主要原因是諸葛瞻兵力很可能少于魏軍蜀軍和魏軍雙方的綜合實力差距更是巨大結語

很多人認為諸葛瞻舉措失當,才招緻蜀軍之敗。諸葛瞻能力上确實可能不如鄧艾,不過仔細分析雙方态勢、兵力對比,就可以發現諸葛瞻之敗難以避免。

<h1 class="pgc-h-arrow-right">從時間上來說,諸葛瞻難以阻止魏軍進入平原,失去了地利</h1>

既然江油守将馬邈沒有想到魏軍會走陰平小路而來疏于防範,那麼諸葛瞻受命去迎擊魏軍肯定是在鄧艾奪取江油之後,否則江油守軍不至于沒有準備。而按照鄧艾所述,涪城距離成都有三百多裡。從劉禅得知魏軍已經通過了陰平小道攻取了江油,然後讓諸葛瞻調集部隊趕到涪城,期間已經過去了不少時間。

從江油出發到平原不過百餘裡,鄧艾又是名将,自然深知不能被蜀軍堵在山區内,肯定不會在江油滞留太久,而是急行軍進入平原。按照路程算,即使考慮魏軍所走的是山道,行軍速度要慢于蜀軍,在蜀軍抵達涪城時也已經或者即将進入平原。如果諸葛瞻離開涪城率大軍繼續前進,那麼極可能來不及堵住魏軍,而是在半路和敵軍相遇,雙方發生野戰。

按照之後蜀軍在涪城和綿竹兩戰以逸待勞尚且敗給魏軍看,蜀軍在行軍中倉促遭遇魏軍野戰的結果更不容樂觀。在這種情況下,諸葛瞻采取穩妥的方案據守涪城并沒有什麼太大的問題。

諸葛瞻兵敗綿竹,主因是實力不如對方,并非能力問題從時間上來說,諸葛瞻難以阻止魏軍進入平原,失去了地利而蜀軍敗給魏軍,主要原因是諸葛瞻兵力很可能少于魏軍蜀軍和魏軍雙方的綜合實力差距更是巨大結語

<h1 class="pgc-h-arrow-right">而蜀軍敗給魏軍,主要原因是諸葛瞻兵力很可能少于魏軍</h1>

在《三國志》中并沒有記載鄧艾帶了多少部隊偷渡陰平,隻寫了他從軍中挑選精銳出發,是以他的兵力肯定比原來統屬的三萬多人要少。而根據《晉書 ·段灼傳》記載,鄧艾的部隊大約兩萬不到

蜀地阻險,山高谷深,而艾步乘不滿二萬。

段灼在鄧艾伐蜀時就在鄧艾軍中,當時擔任軍中司馬一職,親身經曆了伐蜀之戰,他的說法也和《三國志》的記載能對應上,是以可信度應該比較高。不過這不是鄧艾出江油以後的所有兵力。

和《三國演義》中鐘會嘲笑鄧艾偷渡陰平的想法不同,曆史上鐘會敏銳的意識到了從陰平直取成都的意義,于是派遣将軍田章等率軍從劍閣西面繞路抵達江油,和鄧艾彙合。鄧艾命田章作為先鋒,一起向涪城發起進攻。

田章這一路魏軍有多少人馬沒有相關記載,不過在田章出發以後,遭遇蜀軍三校,雙方發生戰鬥,魏軍獲勝。

會遣将軍田章等從劍閣西,徑出江由。未至百裡,章先破蜀伏兵三校,艾使章先登。遂長驅而前。

根據漢軍編制,一校的編制至少有七百,多的可達兩千。三校蜀軍起碼有兩千多人。田章既然可以在險要的山道上一舉擊敗三校蜀軍,他手下的部隊兵力肯定不會太少,起碼也有幾千之衆。是以鄧艾進攻涪城的總兵力應該在兩萬以上。

諸葛瞻兵敗綿竹,主因是實力不如對方,并非能力問題從時間上來說,諸葛瞻難以阻止魏軍進入平原,失去了地利而蜀軍敗給魏軍,主要原因是諸葛瞻兵力很可能少于魏軍蜀軍和魏軍雙方的綜合實力差距更是巨大結語

諸葛瞻帶了多少蜀軍前來迎擊鄧艾在史書上沒有相關記載。不過此時蜀軍的主力大多集中在劍閣抵禦魏軍,此外魏軍從漢中出發還可以走米倉道取巴郡,蜀軍肯定也要分兵防守,再扣除駐守南中和其他地方的部隊,是以諸葛瞻能調動的部隊不會太多。考慮到駐守劍閣的蜀軍主力部隊不過四五萬,諸葛瞻的兵力肯定遠遠少于這個數字,最多不過和鄧艾相當,甚至可能還有所不如。

<h1 class="pgc-h-arrow-right">蜀軍和魏軍雙方的綜合實力差距更是巨大</h1>

和兵力相比,諸葛瞻和鄧艾差距更大的是部隊的戰鬥力。此時蜀軍最精銳的是姜維統帥的部隊,都被牽制在劍閣。其次是駐守南中、永安兩地的邊境駐軍。留守成都和附近的部隊是以州郡兵為主,缺乏戰場曆練,實戰能力有限。

相比之下,鄧艾所部一直鎮守邊疆,多次和姜維統帥的蜀軍交戰。他的部隊可以說久經沙場,戰鬥經驗豐富。而偷渡陰平而來的,又是鄧艾從其所屬部隊中挑選精銳而得,其戰鬥力足以和蜀軍精銳媲美,比諸葛瞻的部隊要強的多。

而且魏軍身處死地,沒有退路,戰鬥意志也要比蜀軍強。在綿竹之戰時,鄧艾命鄧忠和師纂從兩翼進攻蜀軍,一度被諸葛瞻擊退。但是鄧艾說“存亡之分,在此一舉”,指揮魏軍拼死進攻,最終擊敗了蜀軍。

是以諸葛瞻所屬部隊在綜合實力對比上,要比鄧艾差得多。

諸葛瞻兵敗綿竹,主因是實力不如對方,并非能力問題從時間上來說,諸葛瞻難以阻止魏軍進入平原,失去了地利而蜀軍敗給魏軍,主要原因是諸葛瞻兵力很可能少于魏軍蜀軍和魏軍雙方的綜合實力差距更是巨大結語

<h1 class="pgc-h-arrow-right">結語</h1>

兵力不如魏軍,戰鬥力更是差距甚遠,又來不及在魏軍之前搶占險要,可以說在兩軍交戰前諸葛瞻已經處于非常不利的态勢之下。但是即使如此,諸葛瞻在第一次出戰就面對鄧艾這樣的名将時,還能在綿竹之戰中一度擊退魏軍,其表現算不錯了,其能力并不像有些人想的那麼不堪。此時即使換成姜維在同樣的條件下,也難以擋住魏軍。

諸葛瞻兵敗綿竹,主因是實力不如對方,并非能力問題從時間上來說,諸葛瞻難以阻止魏軍進入平原,失去了地利而蜀軍敗給魏軍,主要原因是諸葛瞻兵力很可能少于魏軍蜀軍和魏軍雙方的綜合實力差距更是巨大結語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