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三水的詩詞課|用聲音去告慰幾千年的期盼

作者:涅陽三水

《乞巧》

唐·林傑

七夕今宵看碧霄,牽牛織女渡河橋。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

三水的詩詞課|用聲音去告慰幾千年的期盼

文/涅陽三水

乞巧,是個節日,是個什麼節日呢?

一開始,我把這個問題抛出來後,孩子們就叽叽喳喳說開了。

“乞巧是七夕節,農曆七月七日。”

“乞巧是7月7日牛郎織女相會的日子。”

“乞巧,是我們中國的情人節,男女朋友要在這一天相會,爸爸媽媽們也要在這一天相會。”

“乞巧是一個團圓節,有情人在這一天都要相會。”

孩子們的所知可能就是這樣了,他們知道的,在這一刻都表露無遺。

~~

我們知道了今天是個什麼節日,那麼我們知道“乞巧”這兩個字是什麼意思嗎?

這個問題又抛出來的時候,教室裡安靜了那麼一會兒。

“乞巧,乞是乞丐的意思,巧是靈巧的意思……”

一個孩子在喃喃自語中,還沒有說出來就被另一個聲音打斷了——

“乞巧就是像乞丐那樣,去祈求一雙靈巧的手。”

這話一出來我有些想笑,但是又追問了一句:“誰去祈求?向誰祈求?”

被追問的孩子猛然意識到了,趕緊回答了這個追問:“哦,哦,哦,我們人間的老百姓,向天上的織女去祈求一雙靈巧的手。”

說的這些真是太好了,我擡手鼓掌。

為了孩子們了解的更加透徹,我補充了一些知識。

農曆七月初七夜晚,俗稱“七夕”,又稱“女兒節”、“少女節”,是傳說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織女在鵲橋上相會的日子。

古代,七夕的民間活動,最主要的,就是乞巧。

所謂乞巧,就是向織女乞求一雙巧手的意思。

乞巧,最普遍的方式,就是對月穿針。

如果線從針孔穿過,就叫得巧。

這一習俗唐宋最盛。

我們來說說吧,從這首詩的每個句子當中,你感受到了什麼?

“碧霄,碧綠的雲霄,指浩瀚無際的夜空,在七夕這天晚上,人們要看天上的星空。”

“看到了牽牛織女在鵲橋上相會。”

“牽牛織女是我們中國的民間故事,一個中國人,在這一天都會看到。”

“牛郎織女,鵲橋相會,飽含着中國人美好的心願,在七夕這天,每一個中國人去看星空,都是在期待一份美好的生活。”

“在這一天,每一個家庭裡,都會望着天上的星空。”

“每一個家庭的每一個女孩,都會對着星空穿針引線,穿上了,就有一雙巧手,就可以獲得美好幸福的生活。”

“在這個夜晚,有幾千根紅絲被穿進了針孔裡,每一個女孩子都有對幸福生活的憧憬和向往。”

聽着孩子們這樣的表述,我沒辦法不伸出大拇指,去為他們點贊。

每一句詩意思,孩子們叽叽喳喳,叙述得差不多了。

讀了這首詩,大家有什麼想說的嗎?

教室裡安靜了一會兒,有個女孩開口了:“等到七夕節的時候,我們也去對着月亮穿針引線吧?!”

歡迎剛落,另一個女孩接口:“我懷疑,我一根線也穿不上。”

聽到這樣的話,我笑了,走到身邊問:“為什麼呀?一根也穿不上。”

女孩的答案脫口而出:“我從來都沒有摸過針啊!”

頓時,惹得教室裡一陣哄笑,現在的社會有幾個人穿針引線呢?

最後我介紹了一下詩人。

林傑,福建人,唐代詩人。

孩子們安靜地聽着,一雙雙眼睛緊緊地盯着我。

林傑小時候非常聰明,六歲就能賦詩,下筆即成章,又精書法棋藝。

(⊙o⊙)哇!

孩子們的驚訝與歡呼聲,明顯地挂在臉上。

可是,林傑在十七歲那年離開了人世,《全唐詩》裡,僅僅存了兩首詩。

這句話一出來的時候,孩子們的臉上頓時就黯然無光了。

這種年輕生命的隕落,在任何時候,說起來,都會引發人們心中的傷痛,更何況是這樣一位傑出的詩人。

一位十幾歲的詩人,給我們留下了這樣精彩的詩篇,應該懷着一種怎樣的心情來誦讀呢?

這句話說完的時候,每一個孩子的身體,無形中端正了起來,原來癱着的腰身,一下子筆直筆直的。

“詩人是因為生病離開了人世嗎?17歲,他對幸福生活有更大的期盼。”

“詩人是因為出了意外離開了人世嗎?17歲,他的幸福生活還沒有開始呢!”

孩子們,讓我們懷着對詩人的告慰,把這首詩誦讀給詩人,讓詩人能夠從我們的聲音中,感受我們今天的美好生活。

于是,孩子們朗朗的誦讀聲,在教室裡響起,從門口從窗戶蕩漾出去,回蕩在整個校園裡。

三水的詩詞課|用聲音去告慰幾千年的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