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人民教師為人民 瑤山愚公放光芒

作者:廣西民族報

人民教師為人民 瑤山愚公放光芒

——記馬山縣古寨瑤族鄉古棠村琴榜屯潘日球

潘日球是琴榜屯鄉親眼中的勞動模範、活雷鋒!他心中有大愛,眼裡有陽光,胸懷有擔當,始終堅守着“不改變家鄉面貌,誓不回頭”的初心和信念。他的無私奉獻精神,閃耀着整個琴榜屯,向我們诠釋了什麼叫“德高為師”,是我們和瑤鄉人民共同學習的榜樣!——編者語

“不管有多累,他從來不會抱怨,他總是樂呵呵的,他是帶着使命生在南甯市瑤族鄉人居海拔最高屯琴榜的。”這是潘日球在人們心中烙印下的可愛的模樣。潘日球,男,1956年3月生,廣西壯族自治區南甯市馬山縣古寨瑤族鄉古棠村琴榜屯人,現是大石深山的一名鄉村國小退休教師。他是一個特别能吃苦耐勞的人,隻要能做的事情對鄉裡村裡好,他就會積極去做,從來不厭其煩。他的心永遠跟家鄉這片土地緊緊連在一起,他是琴榜屯裡一束光,照亮瑤鄉大地。他是希望,也是光明!

人民教師為人民 瑤山愚公放光芒

潘日球帶頭修路

老當益壯,诠釋“愚公移山”精神

曾經的琴榜屯是一個交通十分閉塞的小瑤寨,地處大石山深處,跟外界聯系隻有一條盤旋在山崖間的羊腸小道,一不小心,可能就會落下山崖而粉身碎骨!在路沒修通時,琴榜屯群衆每次出門,都要花上幾個小時才能下山,費時費力又危險。後來,在潘日球老師及群衆心中萌生了一個共同的意願,那就是:修路,走出大山。

思想先行。2012年初,那時還沒有退休的潘日球老師和屯裡的幾名黨員、骨幹召集全屯群衆召開會議,一起共商全屯事,首次大膽地提出了要修通往大山外的盤山公路這一建議。于是,他們便請來了專業人員實地勘察測繪。經一番走線勘察後,專業測繪人員直搖搖頭,無奈地說,“要想在這懸崖峭壁上修路,至少需要投入120萬元資金。”這對于瑤鄉琴榜屯的群衆來說,就是一個天文數字!但是,經過一陣驚愕後,琴榜屯群衆立馬回過了神,穩住了情緒,并理順了心思,他們沒有被眼前這資訊所吓倒。在黨員、骨幹的号召下,潘日球第一個帶頭捐錢,群衆每人50元,很快便籌到了第一批修路款1.2萬元。

說幹就幹。潘日球與屯裡的黨員、骨幹組織琴榜屯群衆,自力更生,曆時九年的艱苦歲月,風雨無阻、不折不撓!全屯群衆自籌資金40多萬元,無償投工投勞2.8萬個工日,以“愚公移山”精神,在峭壁上開辟出了寬五米、長六公裡的盤山沙石路。

開山修路,就這樣伴随着噼噼啪啪的鞭炮聲中開始了。起初,大家隻帶上了鋼釺、鐵錘等簡易的工具,滿懷着百分信心和熱情,努力奮鬥加油幹。那時潘日球老師,還在古棠村國小教書。他為了更好地與鄉親們“并肩作戰”,每天下課後,便會第一時間趕回到工地上幹活,多年來從不間斷。後來,潘日球老師發現,由于勞動工具過于簡陋,導緻修路效率低下。一個月下來,山路隻開鑿出了十多米長的距離。為此,潘日球老師與幾位黨員商量,建議采購一批開山辟路的現代工具,同時将開山挖路分段包幹到戶,這樣才能更好地提高修路效率。于是,琴榜屯骨幹代表便向古棠村“兩委”彙報此想法,以尋求得到更多的外部資源力量支援和幫助。在古棠村“兩委”的組織發動下,向全村發出募捐号召,買回了風鑽和雷管等一批物資。

為了更好地發揮雷管的使用價值,提高爆破作用效率,潘日球老師在教書之餘,和琴榜屯的兩名黨員主動到馬山縣警察局學習爆破技術。潘日球老師還從古棠國小借來三角闆,無論是嚴冬還是酷暑,親自到山上測量山的坡度,始終在石路上一段一段地測量坡度,經常顧不上按時吃飯。九年如一日,栉風沐雨,馬不停蹄!同時,屯裡也離不開潘日球。在開山挖石頭的時候,人們有什麼不懂的地方,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問潘日球,他總是很熱心地幫助鄉親們解決問題。

鑿山作業,總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主要還是資金不足這大難題。潘日球不僅把自己的工資拿出來,每次還厚着臉皮向外面的親戚借錢,能借多少就多少。再不夠,他就組織鄉親們,利用晚間一起上山砍竹子,然後拿去賣換回錢。所賣得的資金,就拿去買機油、雷管等修路所需各種物資。在潘日球心裡,一直有着一種信念,就算砸鍋賣鐵,也一定要把山路給開鑿通了!就是因為有了這樣的一種信念在苦苦地支撐着他。終于,曆經了九年的艱苦而又漫長的歲月,琴榜人民終于把6000多米的盤山沙石公路的路基給鑿開并鋪好了。在上級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援和幫助下,尤其是在全面推進精準扶貧後,2016年,政府投入121萬元對琴榜屯路實施了路面硬化;2018年,政府投入87.6萬元對琴榜屯路加裝了道路安全防護欄。

勇挑重擔,與鄉親們共奮鬥

之前,古棠村琴榜屯鄉親們的日常用電,是一個老大難題。屯裡先後買回了兩台變壓器,但兩次都不幸被雷電劈壞了。後來,大家再次集資。有些老人把棺材錢都捐出來了,小孩也把壓歲錢拿出來了,但是錢還是不夠購買。潘日球便自掏腰包,拿出全部工資,甚至拿家裡值錢的東西去變賣,老婆的嫁妝、首飾都被潘日球偷偷拿去典當換了錢。生活變得拮據了,還好潘日球夫妻對此也沒多大的怨言,一心支援潘日球的抉擇。後來有一次,屯裡的變壓器被小偷盜走了。正當鄉親們感到無能為力之時,上級黨委、政府及時出面幫助協調供電公司幫忙安裝新的變壓器,并做好了防雷、防盜,解決了用電問題。

後來,南方電網公司對琴榜屯進行網絡改造,需運來一根九米高的高壓電線杆,約一噸重。由于屯路狹長、坡陡彎多,運輸車輛無法把這根電線杆拖運到山裡,隻能放在古棠村委處。為此,潘日球老師和老黨員及鄉親們隻能從這6公裡之外的地方,通過肩扛手擡,齊心協力拉回琴榜屯。一路上,潘日球老師等30多位男村民互相加油鼓勁,沒有一個人偷懶,沒有一個人叫苦喊累。雖然每個人都覺得肩上擔子重,每向前移動一步都覺得艱難,但誰都想自己多擔當一點,讓旁邊的兄弟輕松一些。大家圍脖上挂着一條粗汗巾,腰上系着一壺白開水,累了,實在扛不動了,大家就地而坐,在路旁的草叢上休息。休息補給食糧能量後,大家便咬咬牙,唱着山歌壯士氣,繼續搬運電線杆,周而複始。電線杆扛回屯裡後,又從琴榜山腳搬到山頂上,再請專業人員來架起電線塔。全屯用電網絡改造問題在大家不懈努力下終于解決了。馬山縣委縣政府對琴榜屯自力更生的精神非常敬佩,電修後把現場會議放到琴榜屯召開,縣上司說:琴榜山瑤鄉老百姓真了不起,并号召全縣向他們學習。

在鑿山開路與用電問題解決後,琴榜屯的用水問題亟待處理。琴榜山下有一口小井,琴榜屯群衆就是靠此小井來維持日常生活用水。糟糕的是,該井水經常不夠用,季節性枯水嚴重,鄉親們隻能到更遠的地方去提水,十分不便。後來,古棠村“兩委”協助向上級部門申請水櫃建設項目并得到解決。“在參與水櫃建設中,有時也覺得很疲憊,但是,當看到鄉親們幸福的笑容時,個人覺得值啦!所有的累都不值得再提了,就讓它随風而去吧。”潘日球在回憶往事時笑着說。

不懼艱苦,續灑血汗鑄天梯

盤山公路修好了,修鋪琴榜屯裡小路也該上了日程。通往琴榜山頂原有一條羊腸小路,這條路一直不好走,坡陡且易打滑。琴榜屯群衆在古棠村第一書記帶領下,決定修建一條上山石階梯,一來友善群衆上山種莊稼,二來友善遊客上山觀景。但是屯裡的勞動力很少,年輕人幾乎都外出務工了,隻有一些像潘日球這樣的中老年人留守,而且這些人身上或多或少都有如腿傷、痛風等病狀。對此,第一書記帶領青年志願者,和潘日球及幾位鄉親們一起奮鬥,大家拿起了鋼釺、鐵錘上琴榜山頂采集天然的祼石。他們把這些祼石業開鑿成一塊塊大小均勻、相對 平坦的小石闆,然後細心打磨,再把磨平的小石闆從山頂扛到山腰間,一塊塊地鋪墊在上山的羊腸小道上。這期間,潘日球老師總是搶先往自己的肩上扛。從山頂往山腰的小路有幾段特别陡峭,坡度幾乎為直角,别說背扛着一塊石頭了,徒步行走都艱難。可是,潘日球和第一書記及鄉親們就是這樣,一步一個腳印地把石頭從山頂背到山間。每一天,潘日球等鄉親都累得腰酸背痛,有時不得不直接躺在路邊草叢或石頭上,有時候一躺下便睡着了。潘日球說,人雖然很累,但一想到能讓家鄉變得更美,能讓上下山更友善,内心就覺得很滿足、很幸福了,經過近兩個月的努力,一石一步,千步石梯終于鋪好了。在第一書記和潘日球老師等帶領下,第一件事情就是到山頂插上五星紅旗,升國旗唱國歌,讓這片土地紅旗永飄揚!

人民教師為人民 瑤山愚公放光芒

潘日球帶領志願者和村民修建“天梯”

日夜兼程,養蜂緻富擁抱甜蜜

在上級黨委、政府的正确引導支援下,琴榜屯的鄉親們積極投身到鄉村振興中。守着綠水青山,怎樣才能把它們變成金山銀山呢?怎樣才能把保護環境與發展相輔相成呢?潘日球和古棠村第一書記經常讨論這些問題。經過多次外出實地考察學習,第一書記和潘日球老師及鄉親們決定養殖土蜜蜂,一方面投資小、回報快,另外一方面,非常适合當地環境條件,可以讓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

在駐村第一書記、村“兩委”和村民的共同努力下,争取得到了社會愛心企業、人士的大力支援,第一批30多箱蜂很快運到了琴榜屯,計劃先配置設定到五戶人家裡試着養殖。那一晚,淩晨一點半,蜜蜂箱才送到。考慮到山上鮮花多,蜜蜂産蜜量會比較大,第一書記、潘日球和幾名鄉親們便連夜一起幫忙把蜂箱搬到山上。同時,大家趁着夜,平整了基礎,固定了蜂箱,當大家弄好這一系列的流程,天已經亮了。

趁着第二批蜂還未送到時,第一書記找來了養蜂專家,潘日球和鄉親們就跟着養蜂專家先學做蜂箱。他們從自己家裡找來木闆,一闆一眼地把蜂箱組裝好。同時,主動向養蜂專家讨教學習如何養殖、采蜜。他們在山上現場學習,因為不熟練,潘日球等鄉親被蜜蜂蜇得多處起大包。其中,手臂被蜇後疼痛難忍,有好幾個晚上根本沒法入睡。當第二批蜜蜂到時,依舊有好幾十箱,依舊是深夜時間,潘日球跟鄉親們依舊一箱一箱地搬運到山坡上,再逐一鋪設安放好蜂箱。付出總會有回報。經過一段時間的精心養殖後,第一批蜂箱終于産蜜了,産量足有57斤。很快,第二批蜂箱也相繼産蜜了,産量高達400餘斤。此時,潘日球和鄉親們都樂開了花,品嘗到了奮鬥後的“甜蜜”回報。(作者/周 理、黃啟恒、梁瑩)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