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引車賣漿 到底是什麼職業?

作者:光明網

古代中國有“引車賣漿者流”的習用稱謂,泛指做小買賣的平民百姓。但“引車”和“賣漿”到底都是什麼職業,很多人卻說不上來。有些辭典把“引車”解釋為拉大車的,這屬于典型的望文生義;而把“賣漿”解釋為賣豆漿,同樣是錯誤的。

先說“引車”。“引車”并不是拉大車,“引”指調轉方向。據《史記·魏公子列傳》記載,魏國有一位七十歲的隐士侯嬴,家貧,擔任都城大梁東門的看門人。被封為信陵君的魏公子無忌聽說後,親自前去迎接他,侯嬴不客氣地上坐,又提出要見他的朋友朱亥的要求。朱亥是“市屠”中人,也就是市場裡的屠夫,地位同樣十分低下,但“公子引車入巿”,信陵君調轉車行的方向,陪同侯嬴去探望朱亥。此之謂“引車”,形容信陵君為了得到侯嬴的信任而進入販夫走卒所居的市集。

再說“賣漿”。什麼叫“漿”?據《周禮》記載,周代有“酒正”一職,職責之一是“辨四飲之物:一曰清,二曰醫,三曰漿,四曰酏”。這是周天子的四種日常飲料。“一曰清”,“清” 指濾去酒糟的甜酒;“二曰醫”,“醫”指梅漿,梅子的漿汁,也就是今天常喝的酸梅湯,也有人說是用粥加曲糵釀成的甜酒;“三曰漿”,“漿”指酢(cù)漿,一種含有酸味的飲料,也有人說是“水米汁相将” 的米湯;“四曰酏”,“酏(yǐ)”指很清的稀粥,也有人說是将麥芽糖溶于水制成的甜飲。

此外,周代還有“漿人”一職,職責之一是“掌共王之六飲,水、漿、醴、涼、醫、酏,入于酒府”。這是周天子的六種日常飲料。第一種是水;第二種是漿;第三種是“醴(lǐ)”,即甜酒;第四種是“涼”,指薄酒,也有人說是将米、麥炒熟後搗成粉末,用涼水攪拌做成的薄粥;第五種是醫;第六種是酏。此“六飲”又稱“六清”,因為這六種飲料的共同特點都是味道清淡。

張舜徽先生在《說文解字約注》一書中寫道:“古無茶,漿乃常飲物,故言飲者必及焉。蓋漿亦以米為之,似酒而非酒者。其味必酢,是以止渴也。”周天子的專用飲料傳入民間,最受歡迎的就是“漿”,這是因為“漿”比水有味道,同時成本又最低、最便宜的緣故,是以“漿”就成為與飯和酒并列的古人生活中最重要的飲料,于是後來就把可以搗成汁液的所有飲料都稱作“漿”,比如《漢書·禮樂志》載當時的《郊祀歌》中有“泰尊柘漿析朝酲”的詩句,東漢學者應劭注解說:“柘漿,取甘柘汁以為飲也。酲,病酒也。析,解也。言柘漿可以解朝酲也。”“朝酲(chéng)”的意思是昨夜醉酒,今早起來仍然病酒未解,而飲用甘蔗汁就可以解酒。這就是把甘蔗汁稱作“漿”的例子。

信陵君“引車”而羅緻的侯嬴和朱亥,後來在著名的“竊符救趙”故事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公元前257年,秦軍圍困趙國都城邯鄲,魏王不敢出兵相救,于是信陵君采納了侯嬴的建議,借魏王的寵姬如姬之手竊得兵符,朱亥則椎殺了将軍晉鄙,信陵君遂奪取兵權,救了趙國,但也是以無法回國,隻好留在趙國。

“公子聞趙有處士毛公藏于博徒,薛公藏于賣漿家。”“博徒”即賭徒,同“賣漿”一樣都屬于賤業,但信陵君求才心切,親自前去拜訪這兩位隐士。這一舉動被趙國的平原君譏諷為“妄從博徒賣漿者遊”,顯然不懂得信陵君的博大胸懷。後人是以把信陵君“引車入市”尋訪肉屠、博徒和賣漿家的求賢若渴之舉濃縮為“引車賣漿”一語,不僅用來稱呼做小買賣的平民百姓,而且也褒揚了信陵君的美德。

由信陵君的故事也可見“賣漿”是一種常見的職業。《莊子·雜篇·列禦寇》篇中記列禦寇的話說:“吾嘗食于十漿,而五漿先饋。”我曾在十家漿店裡飲用,卻有五家先給我送來了。尚秉和先生在《曆代社會風俗事物考》一書中評論道:“今所謂競賣也。周時載記不見有賣他食物者,而賣漿者獨多。漿者,飲料,古無茶,似以此供過客行旅之用也。”

這就是“引車賣漿”這個成語的由來,猶如說“引車而入賣漿之家”,絕不是指拉大車的和賣豆漿的兩種職業,而是由信陵君的故事引申而來的泛指。

《淨琉璃町繁榮之圖 莺餅屋他》,歌川廣重繪,1852年。

《淨琉璃町繁榮之圖》系列共七個場景,描繪了江戶時代淺草寺一帶繁華的商業活動。這個系列在廣重的作品中不算十分有名,不過充分展現了繪者冷靜細緻的觀察力,即便描繪市肆繁榮也帶有廣重特有的靜谧色調。這一幅中,人群熙攘,百貨雜陳,有小販與客人笑語似讨價還價,有路人似被空中墜物砸到,有彈着三味線的垂髫少女,其餘打酒、送茶、買蔬菜、試木屐,細節紛呈,似一出無聲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