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瞿世應:老六安的記憶

作者:墨海微波

臯城美食名遐省内外,以早點為主忒多。豆腐腦、綠豆圓、烤燒餅、袁師傅包子、臭幹子、煎餃、貴妃涼皮等。做得好的,有臯城老六安味的,都在五牌裡早點一條街。三裡橋豬頭面、羊雜面,還有郁興達牛肉湯,也是六安特色美食。六安人走南闖北,走到哪愛的還是六安的味。

臯城雖不大,但街景奇特,走進臯城如同走進迷宮。走進臯城如同走進美食的天堂。古老的臯城東西,南北,縱橫交錯,街有九拐,巷有十八。街街有美食,巷巷留彌香。上千年的南北古塔(六安人叫錐子),像永不沉淪航船的桅杆,坊間傳說雲雲,臯城是個船,水漲船高。

臯城是個風水寶地,漢武帝封劉安,“六地平安”六安王。天南地北的六安人,都有一顆絲絲入扣的鄉情,永遠難以釋懷的鄉愁。

六安人的味

六安人吃傳統包子,相傳有幾百年。自明清開始就有人用人工發酵的老酵頭和面,做成包子。開始和饅頭差不多。做成圓的就叫包子。後來經過世代面點師傅改進,老六安包子就變成了現在這樣的軟包子又叫醜包子。醜相更好吃。南京秦淮河畔的綠柳居,富春包子以及金陵大肉包。無錫的小籠包(湯包),适合南方鹹中帶甜的口味,雖然賣相好,但不合六安人的味

六安人把人生的悲歡離合,愛恨情仇,苦樂憂喜,愁怨嗔怒,愉悅舒暢,生死歌哭,視作人生五味。六安人“五味俱全”,仗義疏财,生活過得有滋有味。

六安早起一碗煮綠豆圓湯,再來一塊剛出爐堂,内軟外酥的烤燒餅,再抹上點辣醬;六安人早起一碗豆腐腦,點上幾滴麻油,再來幾個酥脆美味的煎餃;六安人早起一碗胡辣湯,吆喝着來4個包子,兩葷兩素。“好咧”!端盤的服務員随聲應着。六安人就愛這個味

袁師傅包子,五牌裡包子,都是老六安的軟包子,他們相得益彰,略有差異,隻是在餡的配料上略有所不同。袁師傅和五牌裡包子鋪,每天一早都排着長隊。六安人就是愛吃六安的軟包子。

瞿世應:老六安的記憶

大井拐包子

我吃了六十多年的老六安包子,有那小時候味的還是大井拐的包子。那個時候五牌裡還沒有小吃,小吃一條街也是市場經濟以後才形成的。我小的時候,因為平時住校,到了星期六放學回家。媽媽總是會給我二角錢,星期天洗一洗澡,剃剃頭。那時小孩跟着大人洗澡不要錢,我已經不是小孩子,是國中生了,店堂裡人家隻收我二分錢。平時上學在學校一分錢也花不掉。天長日久口袋裡也積攢了些零花錢。我洗澡在大衆浴池,那個時候老六安也有幾家浴池,華園浴池,滄浪池浴池,淠河浴池。但是唯有大衆浴池是國營的,條件好水幹淨些,上來有淋浴。就連熱手巾把子,也比人家多兩個。我雖然年紀小,人還是很講究的。是以我始終在大衆浴池洗澡。

瞿世應:老六安的記憶

大井拐

每一次經過和平巷和城隍廟拐角處,老六安地名叫“大井拐”有一飯店叫國營“大衆飯店”都會聞到一股股剛剛出籠包子,誘人的香氣。

肉包子撲鼻的香味鮮美,菜包子淡淡的清香氣,交融在一起彌漫整個的巷口。買包子的人排着長隊,都想吃上一口剛剛出籠的(下棧)包子。我小小的味蕾被包子的香氣刺激的口水直流。

我剛剛從和平巷走來時,老郵政局對面,有家回民飯店也是排着長隊,都說這家綠豆圓子是老六安最好吃的圓子。但是我絲毫沒有被誘惑的想吃一碗的感覺。

我強忍着去隔壁大衆浴池下池洗澡。下了池三下五除二,很快我就爬上來,穿好衣服去吃包子咯!這是我小時候第一次吃大井拐包子。我買了三個肉包子一碗胡辣湯,正好一角錢。剛剛洗過了澡,身上暖暖的。我找了一個位子坐下,先端起來聞了聞,很香!皮很薄很軟。我用筷子輕輕掀起來一個小口子,裡面的肉餡很多,而且非常的滑嫩,我對着口慢慢的舔吸着,然後咬上一口,再喝口糊辣湯。那滿口的鮮美味兒,立刻從嘴裡就進了五髒六腑。老六安味從此就留在了我的胃裡,流淌在我的心裡。

瞿世應:老六安的記憶

之後,我每個星期天洗完澡,必去吃包子。後來媽媽要我每一個星期洗了澡回去,買十斤大米回家。那時候六安人口少,糧油站也少。從大東門走進去,右手第一個巷子叫萬壽寺巷,老六安第一糧油食品站就在裡面。從這裡向西走不多遠,就到了大衆浴池了。不需要經過棚場、和平巷,再到浴池。我繞過大井拐包子那誘惑人的香味,先痛痛快快的洗好澡,再去吃包子。不知什麼時候大衆飯店遷到了老六安鼓樓大街,紅光成衣店旁。後來改名叫“淠河酒家”。原址門頭就刻上“國營大京拐包子店”。因為包子店對面是平劇團大戲院,刻字的人不知是有意或無意刻成“大京拐”。實際是平劇團對面,有一口古井,泉眼多,井水冬暖夏涼。和平巷,城隍廟巷四周圍的人,吃用水都在這裡。故名“大井拐”。老六安的軟包子有着老城特色的,就數“大井拐包子”最正宗。我今年七十多歲,吃起大井拐包子,還完全是小時候的味。吃起大井拐包子,也是對淹沒在曆史滄海桑田的老城的記憶。

鼓樓電影院

老大井拐包子國中三年,我每個星期天洗過澡都要吃上一回。媽媽後來給我一個星期。增加到三角錢,這在當時我們家兄妹多,收入少,媽媽省吃儉用,同時在機關做家屬工,掙兩個錢貼補家用,已經很不易了。我是媽媽的大兒子,已經讀書讀到國中,其他弟妹年齡都還小,那時我們家還沒有小妹和小弟。媽媽是把我這個大兒子當作讀書人供奉着,同時也把我當作她唯一的幫手。當年買肉和副食品都得憑票定量供應。豬肉每人每月隻有半斤,全家6口人,每月隻有3斤豬肉。媽媽星期天中午就開始忙着給我燒點炸醬或者鹹菜燒肉,用瓶子裝好,下午給帶到學校。

口袋裡的錢多了,我的膽子也就大一些,從前洗了澡向前走幾步,去大井拐包子店吃包子,然後就折回頭去萬壽寺巷糧油食品站,買十斤大米,扛着就回家了。每一次都是這樣。

瞿世應:老六安的記憶

魚市拐

這一天吃了包子,我又多買了2個肉包子,掏出來手巾帕,把包子放到手巾帕上,小心翼翼紮好。帶給我媽媽吃。我大膽地穿過大井拐巷,就到了鼓樓大街。因為星期天街上人很多,南來北往人頭攢動,摩肩搭背。鼓樓大街是那個時代,老六安最繁華的街市。我順着人流向南走去,大概200米,4根電線杆的距離,就到了魚市拐。旁邊就是老六安電影院,又叫鼓樓電影院。魚市拐向南是黃大街,向西是西大街,向東則是東大街。老電影院在鼓樓大街的西側,百貨公司第一門市部正對着,老電影院的正門。兩旁全是一家一家擺小人書的書攤。還有烤燒餅的烤蕃薯的。賣香煙火柴,瓜子小糖花生,賣冰糖葫蘆,白糖餅等等。看書的很安靜,各種叫賣聲時高時低,時起彼伏。趕上散場的觀衆,人流熙熙攘攘,暢叫揚疾。

我找了一家人少點兒的,離門遠點兒,找一個拐角一條凳子,坐了下來。二分錢随便看。我很快就被小人書裡的故事吸引了,引人入勝。我們小的那時候叫看畫書。書雖小裡面卻是大世界。聽說下午還有兒童專場電影。中午買了一塊烤燒餅,攤主免費提供茶水。

兒童電影我每場必看,兒童票隻要5分錢。記得三年的國中老電影院,是我在老城呆的最多的地方,也是我汲取知識的天堂,精神的樂園。小人書裡的故事對我後來的讀書學習幫助很大。很多早些時候的電影《智取華山》,《渡江偵察記》,《羊城暗号》,《紅孩子》《永不消逝的電波波波》等等。這些經典電影,都是這個時期就看過。記得那天下午是兒童包場《紅孩子》,票已經不多了。我買到了一張票,非常高興。就随大家一起進了場。散場已經5點多了。買米的事給忘到了九宵雲外。回到家媽媽闆着臉,又看我大米也沒有買,很生氣。我主動到她面前說明了情況,又把2個肉包子雙手捧到她面前,讓她吃。媽媽看了看我說:“先放那裡!”我知道媽媽算不生我的氣了。我抓緊吃口飯,收拾一下就到學校去了。後來我知道那2個包子,媽媽還是沒舍得吃,給妹妹吃了。

三道巷

又是一個星期天,我媽媽要我拿着肉票,去三道巷稱二斤豬肉。媽媽一年到頭在機關裡做家屬工,很少出門。也不知道三道巷在哪裡。我說:“媽你放心,我能找到”。拿着肉票和錢就走了。和往常一樣,我先洗澡再吃包子。身上暖暖的,口裡還留着餘香,美滋滋的,快快活活的去電影院看畫書,或逛逛街。有時間我也會沿着老街轉一轉。但是這個星期是沒有時間看畫書的,更談不上看兒童專場電影了。媽媽交待的事一定要辦好。

我找擺畫書的攤主問:三道巷在哪裡?我和攤主已經很熟了。他手向南輕輕一指:“從這裡一直走,左手第一個向東的巷子,就是三道巷”。過了魚市拐向南就是黃大街,向西是西大街和慶安街的交彙。它向東的第一個巷子,就是被稱為六安九拐十八巷的“三道巷”。

瞿世應:老六安的記憶

我找到了三道巷,三道巷當時有家門面是食品公司副食品供應站。豬肉、豆腐幹子都是憑票供應。我到時一看“乖乖隆冬”外面的隊已經排得老長…老長。

如果我要按步就班的 排隊。肯定我是買買不到的。我個頭小就耍點小聰明,跑到隊的前面,避開義務維持秩序人的眼。看見年紀大些的老奶奶,就親切的稱呼一聲“奶奶”或“外婆家”,主動找人家搭讪叙事。說:“我媽媽要我來買肉,買不到是要挨揍或者罰跪的”。老奶奶很慈悲,輕輕的對我說:“孩子你不要吭聲,就在我的前面站着,到時我讓你先買”。沒用多久我終于買到了二斤豬肉。我若無其事,心裡樂滋滋的。我向奶奶打聲招呼,表示感謝。老奶奶向我表示“孩子慢慢走,路上不要貪玩”。可是我看到外面的隊還是排得老長…老長,心裡頭有一種說不出的滋味…

我趕緊提着豬肉,順着三道巷向東一直走,經竹絲巷,五牌裡就到了東外大街,也就是現在的皖西大道。早早的回到了家,向母親大人複命了。

書院拐

學校的鄉土教材,講六安的近代曆史,說六安籍國民黨老同盟會會員中國民主革命的先驅之一朱蘊山于1918年在六安書院拐赓飏書院創辦安徽省農業第三甲種學校。1919年春正式開學。朱蘊山是民進黨的創始人,中國共産黨的忠實朋友。“三農”學校為中國革命培養了不少進步人士。多次組織學生舉行“反對喪權辱國,抵制日貨”,“反對内戰,一緻對外”的遊行示威。為了探求知識,了解“三農”學校的前世今生。乘着星期天我準備前往書院拐赓飏書院,探個究竟。

瞿世應:老六安的記憶
瞿世應:老六安的記憶

星期天我仍然是先去大井拐巷洗澡、吃包子。清早乘浴池的水幹淨先洗澡。我從大東門進城,經過棚場巷到南通巷口左轉進大井拐巷,去浴池洗了澡,吃了包子,我還是去找鼓樓電影院小人書攤主,詢問他去書院拐赓飏書院怎麼走。攤主很熱心,他不厭其煩告訴我兩種走法。一種直走,從鼓樓街經茶葉拐、經倉房拐,過了雲路街就到了書院拐。再向北就到了赓飏書院。也可以從電影院順着慶安街走到老衙門台,右手沿雲路街向東,就可到書院拐。赓飏書院原為明清建築,建于清朝乾隆8年,後來鹹豐年間兵焚毀廢,同治元年在鼓樓北街重建。

在我小小的年紀的時候,就目睹革命的先驅者,創辦“三農”學校的實地實景,傾聽了“三農”學校師生們的革命事迹。是我小的時候對六安老城的又一個記憶。

這座上千年的曆史文化古城,現今在六安人的記憶中,隻有它的經脈和大井拐包子。随着六安城市地域不斷擴大,随着六安城市人口不斷膨脹,對老六安城厚重曆史文化的品味,彙集到美食文化中,彙集到對老城“九拐十八巷”割不斷、理還亂的絲絲情結。每一種早點美食的背後,都有着娓娓動聽的故事。外地人來六安吃早點,吃大井拐包子,吃得津津樂道。老城人吃大井拐包子,吃的是對老城的回憶。雖然大井拐和“九拐十八巷”在建設中消逝了,但大井拐包子依然得到了很好的傳承,現今在六安遍地開花。我對大井拐包子的味道終生不忘,對老城“九拐十八巷”記憶猶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