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群衆來問廉”更需幹部幫“解憂”

作者:日常惡魔

文/胡喜慶

在四川省平昌縣一場場别開生面的“群衆來問廉”活動中,各村(社群)采取沉浸式教育方式,用大家聽得懂的語言,在“群衆來問廉”活動中植入“微黨課”,引導黨員幹部群衆加強學習。(11月1日 《人民日報》)

“群衆來問廉”現場,群衆代表提出了尖銳的問題,鎮村幹部和部門負責人認真回答,并承諾整改時限。詢問、質問、追問,甚至是拷問,對接招的黨員幹部是種不小的考驗,可以說幹部幫“解憂”,切實解決群衆最關心、最直接、最切身的問題,才是設定“群衆來問廉”的真正出發點。

近年以來,随着公衆意識的成長,“群衆來問廉”的興起,這是當代社會進步的表現。不管何種“問廉”和電視問政,一旦被置于陽光的監督之下,就難逃公衆的是非評議。

“群衆來問廉”代表着民意的表達,隻有通過聽民聲、化民怨、解民憂,廣泛收集社情民意,切實加強黨的政策宣傳,打通聯系服務群衆“最後一公裡”,把問題解決在群衆家門口,不斷融洽幹群關系,有效提升群衆滿意度,才能為築牢鄉村振興提供堅強的政治紀律保障。更需做到問廉之後,黨員幹部意識到自身的不足,狠練“内功”,從平常工作中做到“事事有回應”“件件有落實”,更有制度的跟進,民意才算得到尊重,“群衆來問廉”幹部幫“解憂”才會起到預期效果。

應該說,随着社會發展進步,黨員幹部回應民意的意識與效率空前提高,但“回而不應”“回應遲緩”“避而不答”等現象在一定範圍内依然存在,導緻“群衆來問廉”幹部幫“解憂”淪為了形式。

是以,“群衆來問廉”幹部幫“解憂”需要暢通民意表達機制和管道,加大群衆監督力度,健全和擴大其他監督形式;加強群衆在幹部考核中的比重,讓群衆口碑成為衡量幹部作為與否的重要途徑。讓科學的機制,確定幹部在民意面前反應迅速、得當、科學,做到嚴格落實,“群衆來問廉”幹部幫“解憂”才真正起到了實效。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