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FBI局長回憶錄,詳解特朗普登上總統寶座前後事

作者:邑人電影院

本文作者:李嘯天

有關美國大選,好萊塢拍過很多相關作品了。

FBI局長回憶錄,詳解特朗普登上總統寶座前後事

2000年大選,小布什對決戈爾。選舉過程引發巨大的争議,最終鬧到最高法院才算有了結論。這段争議是史詩級的,對後來的美國政治産生了巨大的影響。反映這段争議的影片,就有《選票風波》,還請來了奧斯卡影帝凱文·史派西來主演。

FBI局長回憶錄,詳解特朗普登上總統寶座前後事

2008年大選,奧巴馬對決麥凱恩。這一次,為了對抗黑人選手,戰争英雄麥凱恩選擇了女議員莎拉·佩林作為競選搭檔。但麥凱恩搬石頭砸了自己的腳,由于佩林過于稚嫩,還管不住自己的嘴巴,結果搞壞了麥凱恩的選情,最終敗給了奧巴馬。有關佩林的種種表現,好萊塢拍出了《規則改變》,主演是奧斯卡影後朱利安·摩爾,其他卡司還包括伍迪·哈裡森、艾德·哈裡斯等。

FBI局長回憶錄,詳解特朗普登上總統寶座前後事

等到2016年大選,希拉裡對決特朗普。這一次,各大民調全部傾向于希拉裡,而且選情走勢看起來似乎也對希老太有利。可是,最後特朗普卻意外勝出,盡管選情焦灼,老特隻是微弱的優勢勝出。但勝了就是勝了,才不管是大勝還是弱勝。至于希拉裡為啥敗選,好萊塢又拍出了《科米的規則》。

至于《選票風波》《規則改變》,很早之前已經寫過相關的文章,這裡就不細說了。在這裡,來聊一下《科米的規則》。

其實,除了這幾部之外,有關美國高層政治角力的影片,近些年裡也有喬什·布洛林主演的《小布什傳》,克裡斯蒂安·貝爾主演的《副總統》,瑞恩·高斯林主演的《總統殺局》等片,都值得看一看。至于紀錄片,也有不少,像《美利堅大分裂:從奧巴馬到特朗普》《投票選舉揭秘》等,都是高分作品,也值得看一看。

FBI局長回憶錄,詳解特朗普登上總統寶座前後事

閑話不多說,來聊下《科米的規則》。相對于《選票風波》《規則改變》的卡司,這部影片就弱了很多。主演是傑夫·丹尼爾斯,他在電影圈不算一線,在美劇圈裡倒是憑借主演的《巨塔殺機》《新聞編輯室》,有不錯的聲望與口碑。

FBI局長回憶錄,詳解特朗普登上總統寶座前後事

主要配角有飾演特朗普的布萊丹·格裡森,作為好萊塢黃金配角,他最為人熟悉的角色是“哈利波特”系列裡的瘋眼漢。其他還有老牌奧斯卡影後霍利·亨特。再之外的演員就全是沒啥名氣的角色了。

至于片名《科米的規則》,這裡的科米指的是詹姆斯·科米。

詹姆斯·科米,2003年12月至2005年8月,擔任小布什政府的司法部副部長,系司法部“二号人物”。2013年6月,科米被新總統奧巴馬提名擔任聯邦調查局(FBI)局長。9月正式上任,并幹到2017年5月。原本,他可以幹滿10年任期,結果被剛上任不久的新總統特朗普給撸了下來。

FBI局長回憶錄,詳解特朗普登上總統寶座前後事

這部影片就以詹姆斯·科米為主角,而且改編自他的回憶錄《更高的忠誠》。要了解這部影片,一定要把“科米的規則”與“更高的忠誠”兩個名字結合起來。“科米的規則”,英文是“The Comey Rule”,這裡的rule,除了有“規則”的意思,還有“原則、法條、信條”的意思。“科米的規則”,其實是“科米信奉的規則”,也就是“科米的信條”的意思。而“科米的信條”,就是“更高的忠誠”,是以國家的利益為重,以國為本。

是以,《科米的規則》講的是一個愛國者的故事。

整部影片聚焦于詹姆斯·科米做了FBI局長後的故事,更具體一點就是聚焦于2016年大選前後的事。

其實,在成為FBI局長之前,科米也有一些值得稱道的事。像在他身為美國司法局副局長的時候,就力排衆議,拒絕準許延長國家安全局(NSA)的一項秘密監聽項目。後來,離開白宮後,科米還去了洛克希德-馬丁公司任副總裁和首席律師,而且一幹就是五年。再後來,他又去了哥倫比亞法學院任教。

待到奧巴馬就任總統後,想起了他,并邀請他來做FBI的局長。

FBI局長回憶錄,詳解特朗普登上總統寶座前後事

奧巴馬身為民主黨出身的總統,居然邀請一位共和黨黨員來做FBI的局長,還是相當有魄力的。科米士為知己者死,被總統賞識,自然幹得非常賣力。而且,他對奧巴馬也贊賞有加。不過,片中的奧巴馬實在是太不像了,外形不像,神韻也不像。

《科米的規則》作為改編自自傳的影片,缺點在于過于忠于原著,在影片中将奧巴馬誇成了偉大、英明的領袖。然後,再反襯過來,烘托科米的厲害之處。

說到科米的厲害之處,片中展現了他盡管是奧巴馬提名的FBI局長,但在他整個就任期間,現實中并沒有苛意去拍奧巴馬的馬屁,甚至都沒怎麼見過面。以此,來展現科米的盡忠職守,一心為公。

FBI局長回憶錄,詳解特朗普登上總統寶座前後事

再有,就是盡力縱橫捭阖,盡力調節不同手下的優勢,努力發揮他們的能力,努力讓FBI運轉良好。

最核心的部分,當然是大選的部分。也就是,在2016年大選的高潮期,總統候選人希拉裡突然爆出“郵件門”。因為希拉裡在參選之前,是奧巴馬政府的國務卿。身擔公職,她卻使用個人電子信箱處理約6萬封郵件,其中涉及政府事務的郵件達3萬多封。如此做法,希拉裡已涉嫌違反美國《聯邦檔案法》,原本她應該使用官方提供的郵件系統的。

大選正在路上,FBI到底該不該查,該如何查?都是問題,也會影響到大選本身。

FBI面臨着難題。畢竟科米不想讓FBI牽涉進大選之中,但是事件既然已經爆發了,又必須得查。

對于希拉裡來說,這件事放在平時,可能也不算什麼大事。但是,在大選期間,這就成了“郵件門”,然後被競選對手特朗普抓住,大肆渲染,成了一大污點。

科米覺得自己的職責是為國盡忠,要為國家甄别出壞人來,是以調查必須要做,但是要盡快,盡量不影響大選。

FBI局長回憶錄,詳解特朗普登上總統寶座前後事

2016年7月,也就是在大選前的3個月前,科米宣布,希拉裡在擔任美國國務卿期間使用私人郵箱和私人伺服器處理公務的行為說明她和她的進階助手在處理政府機密時“極度草率”。但是,沒有任何證據顯示希拉裡及其助手有意違反法律,調查結果不足以對希拉裡提出訴訟。

由于科米的宣布結果,希拉裡的危機得以解除,選情随之看漲。

但是,不久FBI再次發現了另外約1.5萬封未被希拉裡團隊上交的郵件。“郵件門”事件再次被渲染,而且效應得到疊加。

再一次調查的推進,也成了壓垮希拉裡的最後一根稻草。大選日來到,原本民調一直看好的希拉裡,在最終關頭被逆轉,特朗普意外獲勝。對了,片中不僅奧巴馬演的不夠像,布萊丹·格裡森飾演的特朗普,也不夠像,側面及後面看還有點模樣,但正過臉來後,瞬間出戲。不過,這是外話。

FBI局長回憶錄,詳解特朗普登上總統寶座前後事

話說,奧巴馬政府正式退出,特朗普政府開始運作。由于三權分立的原則,FBI與科米的職位并沒有發生變動。

而且,特朗普對科米賞識有加,他覺得科米身為共和黨黨員,能夠盡力将希拉裡拉下馬,那肯定是與特朗普一派的。于是,特朗普要求科米對他表示忠誠。而且,特朗普還信誓旦旦,要坐滿八年總統之位。現在看,是相當的笑話了。

FBI局長回憶錄,詳解特朗普登上總統寶座前後事

但“科米的規則”是要恪守“更高的忠誠”,是忠誠于國家,而不是總統個人。

緊接着,科米開始帶領FBI調查特朗普的“通俄門”。特朗普看科米不識好歹,膽敢犯上,就草草撸掉了他,早早結束了科米的政治壽命。

整體看下來,《科米的規則》還是蠻好看的。但抽離開影片,還是會覺得這部影片的視角過于狹窄,對2016年大選的認識并不足夠準确。

影片一再提到科米隻是一名技術官僚,并不是政治家,作為政客,他不懂曲意逢迎,既沒有巴結奧巴馬,又沒有去迎合特朗普,這樣做是不好的,影響了他的政治生涯。但這種批評,是明貶實褒,依舊是在褒揚科米是一名偉大的愛國者,一切都是為了國家的利益,他不去逢迎,也是基于國家的利益,而不是個人的好惡。

而且,本片還滿含了科米的遺憾。因為他被特朗普撸去了官職,可以明顯看得出影片對特朗普進行了苛意的醜化,就像苛意拔高了奧巴馬一樣。科米不喜歡特朗普,對由他來做總統很是不滿。但特朗普之是以能夠當選總統,恰恰又是科米對希拉裡“郵件門”的調查有關。是以,影片對希拉裡的落選感到十分的遺憾,有種愧對奧巴馬的感覺。

FBI局長回憶錄,詳解特朗普登上總統寶座前後事

實際上,希拉裡的敗選,在于大意。在競選之初,乃至絕大部分時間,希拉裡的民調都遙遙領先,而特朗普作為政治素人,并不被看好。

是以,對決定選情走向的“鐵鏽州”,因為之前這些州一向是民主黨的鐵票倉,被稱為“藍牆”,希拉裡并沒有太重視。結果,正是這幾個藍牆州發生了翻轉,由藍轉紅,特朗普以微弱的優勢勝出。

也因為特朗普是政治素人,他喊得“讓美國再次偉大”的口号,以及重振美國制造業的政策,讓鐵鏽州的産業勞工對他産生了好感。好像有了特朗普,那些沒落的傳統重工業州就會再次崛起一樣。特朗普在鼓動民粹的情緒上,身為前主持人兼娛樂明星,他又深谙此道。結果,就在他的忽悠之下,鐵鏽州翻紅,特朗普勝出。

還有,就是普通的美國人不願意折騰,看着兩個政客在那競選,感覺跟自己沒啥關系,于是很多人不去投票,投票率隻有57.6%,也就是說超過40%的人壓根沒有去投票。

再加上“郵件門”的确産生了一些作用,讓一些支援民主黨的人感到失望,或者本來就不喜歡希拉裡,于是棄選。

FBI局長回憶錄,詳解特朗普登上總統寶座前後事

但即便如此,希拉裡在普選中得票達到62,523,126張選票,大大高于特朗普的普選票數61,201,031張。隻是在選舉人票上,希拉裡不如特朗普而已。

這就是競選政策出現了問題,在關鍵州上希拉裡發生了嚴重誤判。

“郵件門”隻是誘因之一,還并非緻命的因素。《科米的規則》過分誇大了“郵件門”的作用,因而也就失去了客觀公正性,缺少更宏大的視角。

再談一下2020年大選。需要特别提醒的是,特朗普得到的選票比2016年時還要多,他的基本盤不僅沒有丢,還擴大了。目前為止,他已經獲得了7100萬張選票,比2016年足足多了100萬張。這也使得特朗普成為了美國有史以來獲得選票數第二高的總統候選人。

但是,4年執政,特朗普已經由政治素人變成了老油條,他許諾的政策兌現度如何,群眾是很清楚的。尤其是任期的最後一年裡,新冠疫情的肆虐,加上“黑命貴”運動,都掏幹了特朗普的底細,讓群眾感到很不滿意,而他在應對上又缺少有力的措施。隻能眼看着自己的優勢一點點失去。

但特朗普的鼓動性依舊在,是以他的基本盤實際上是擴大了的。可是那些對他不滿的人,卻有所行動了。不像2016年投票率隻有57.6%,2020年的投票率漲到了66.8%,為1900年以來最高。

FBI局長回憶錄,詳解特朗普登上總統寶座前後事

特朗普總得票高了,曆史第二,但是他的競争對手拜登的得票更高,達到了7400萬張,足足比特朗普多出了300萬張,妥妥的曆史第一。

這是為什麼?不是特朗普的粉絲少了,而是不喜歡他的人行動起來了。這些人不見得就支援拜登,但是他們絕對不喜歡特朗普,隻要能将他拉下馬來,就願意投出自己的一票。

很大程度上,拜登是撿了便宜。

而且,值得警惕的是,共和黨的鐵票倉裡,亞利桑那州與喬治亞州由紅翻藍。而且,深紅州德克薩斯的藍色也攀升到了47%,深藍變搖擺州,盡管本次依舊是紅營勝出,但下一次會如何就難以預料了。

是以,特朗普本次輸掉大選,連帶會拖累共和黨。實際上,特朗普不僅不為民主黨所喜,他也得罪了共和黨内的建制派,像小布什、羅姆尼等黨内資深大佬就抛棄了他,早早祝賀拜登當選。

不僅美國在分裂,共和黨内也在分裂。支援特朗普的人,很大程度上是民粹,是牆頭草。随着特朗普的敗選,他們也就散了。這樣,4年後特朗普再次參選,究竟會如何,還不一定呢。

就看未來四年拜登幹得如何吧。

(圖檔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