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古人為什麼說“兩國交戰,不斬來使”,斬了會有什麼後果?為何“兩國交戰,不斬來使”斬了來使又會如何結語

作者:自在讀史以明志

在研究古代曆史上的戰争以及近代曆史上的戰争時,我們會發現一個十分有趣的現象,不管在古代還是近代的戰争中,都有一個約定成俗的規矩,那就是“兩國交戰,不斬來使”,在古代,這個約定基本上不需要寫出來,大家也都能夠遵守,近代更是有明文規定了。

很多人就比較好奇,為何“兩國交戰,不斬來使”呢?要是在戰争的過程中斬了來使,又會有什麼後果呢?實際上這個問題的答案,早已在千百年的曆史中顯而易見,就等我們打開那扇塵封的大門。

古人為什麼說“兩國交戰,不斬來使”,斬了會有什麼後果?為何“兩國交戰,不斬來使”斬了來使又會如何結語

<h1 class="pgc-h-arrow-right">為何“兩國交戰,不斬來使”</h1>

我們往上追溯這個約定的來源,至少可以追溯到周朝時期。在姬發建立周朝之後,經過周公改革建立出來一套完整的周禮,從此以後,所有諸侯都需要按照周禮嚴格要求自己,不敢有絲毫逾越。

周禮在最早的時候就已經規定了“兩國交戰,不斬來使”,這在當時屬于一種戰争禮節,按照規定來看,不僅不能斬殺來使,還要好酒好肉招待來使方可,就算交戰雙方有再大的仇恨,也不能違反這個規定。

在春秋戰國初期,大家礙于周天子的權威以及周禮的限制,大多都還是比較遵守這種禮節的,也就是這段時間的遵守,讓大家逐漸産生一種固定的禮節,并且一直遵守下去,就算是後來禮崩樂壞,進入戰國時期,諸侯之間經常開戰,但是這個約定成俗的規矩依舊保持。

後來這個規矩基本上已經不需要什麼明文規定,大家也能夠自覺遵守了,換言之這個戰争禮節,已經成為一種傳統文化被傳承了下來,并且得到大家認可,後來很少有人違反規矩,一旦違反,一般都會遭受相應損失。

為何大家都願意遵守“兩國交戰,不斬來使”這個規矩呢?實際上這關系到兩個交戰國家的根本利益,我們都知道,戰争的本質其實還是争奪利益,既然是為了争奪利益,自然需要留給自己一條後路方可。

古人為什麼說“兩國交戰,不斬來使”,斬了會有什麼後果?為何“兩國交戰,不斬來使”斬了來使又會如何結語

剛好兩個國家之間的“來使”就是促進兩國之間溝通交流的最佳橋梁,在通訊嚴重不友善的古代,來使也就是兩個國家談判或者傳遞各自要求的重要信使,要是沒有了來使,兩個國家之間就無法進行交流溝通,盲目作戰隻會增加雙方的損失,畢竟任何一場戰争都需要消耗大量财力物力以及人力,隻要多打一場無意義的戰争,就會平白無故損失很多東西。

來使代表着雙方之間的利益談判,同時也代表着兩個國家的後路,一旦斬了來使,就會讓兩個國家徹底失去聯系,并且陷入仇殺階段,這樣一來,就算後來迫于局勢想要和談,也根本沒有任何機會了,畢竟後路已經被堵死,斷了後路之後,你還想繼續談判或者什麼,那就是完全不可能的了,在這種時候,一個國家面臨的輕則死傷慘重,重則直接滅國,想必這是任何一個國家都不願意看到的結果。

<h1 class="pgc-h-arrow-right">斬了來使又會如何</h1>

說了這麼多來使的作用和大家不斬來使的原因,也許有人還是比較好奇,要是有的國家就是不聽指揮,偏偏不按照約定辦事,強行将來使斬殺又會如何呢?下邊我就結合曆史上的一些事件來分析一番。

我們結合曆史,會發現強行斬殺來使,其實也并非全是壞處,在有些極端情況下,斬殺來使也有一定的好處,是以下邊我将分别從斬殺來使的負面影響以及正面影響兩方面來結合曆史詳談一下。

古人為什麼說“兩國交戰,不斬來使”,斬了會有什麼後果?為何“兩國交戰,不斬來使”斬了來使又會如何結語

先從負面影響來說,在斬殺來使的過程中,我們需要将兩個國家之間的實力進行劃分,因為強國斬殺弱國來使和弱國斬殺強國來使性質是完全不一樣的。要是強國斬殺弱國來使,則可能導緻強國遭受國際輿論,被其餘國家所孤立,這樣的情況可能給強國帶來不可挽回的損失,比如有些國家無法接受強國行為而支援弱國,就可能導緻強國實力變弱,而弱國實力變強,比如在春秋戰國時期的三家分晉時期,當晉國被四個大家族占據之後,智氏的實力是最強的,他在攻打趙氏的過程中,最開始自己也是占據足夠優勢,但是就因為他濫殺無辜,引起魏氏以及韓氏的恐懼,最終兩家倒戈聯合趙氏攻打智氏,促使智氏從開始的強大一方變成弱勢一方,最終直接被魏、趙、韓三方聯合滅掉。

曆史有時候就是這麼有趣,雖然說你是強國,可要是你不遵守規矩,就可能不得人心,造成不好的國際輿論,一旦其餘人都不願意支援你而是支援你的對手後,你的悲劇也就到來了。強國斬殺弱國來使尚且如此,要是兩個國家勢均力敵或者是弱國斬殺強國來使,那情況就更加糟糕了。

曆史上曾經有過十分深刻的例子,比如在南宋末期,天下一片混亂,蒙古帝國逐漸崛起,成吉思汗對周圍的金國以及南宋都虎視眈眈,就在成吉思汗與金國作戰期間,花剌子模搞出一系列斬殺來使的事情,徹底引起成吉思汗不滿,直接将金國的戰事交給木華黎,自己率領十幾萬大軍直逼花剌子模。

花剌子模本身也是一個人口數百萬的大國家,可是在成吉思汗面前,他們就是實打實的小弟了,成吉思汗僅僅率領十幾萬軍隊前往,硬是活生生把花剌子模整個國家給滅了,你看這就是弱國斬殺強國來使的下場,滅國都是輕的,成吉思汗當時殺了花剌子模太多人,可想而知斬殺來使不可為啊。

古人為什麼說“兩國交戰,不斬來使”,斬了會有什麼後果?為何“兩國交戰,不斬來使”斬了來使又會如何結語

正因為斬殺來使後果十分嚴重,是以我們會發現在漢朝時期,匈奴就算将蘇武抓住,但是也不敢将其殺掉,因為當時漢朝已經滅了好幾個斬殺漢朝來使的國家了,匈奴看到那麼多活生生的例子,斷然是不敢輕舉妄動的,這也是蘇武能夠在匈奴十九年依舊活着的最本質原因,有一個強大的國家做後盾,就算你已經身陷危險之中,依舊可以有恃無恐。

說完負面影響之後,我們再來講一講正面影響。雖然說兩國交戰,不能斬殺來使,但是在一些特殊情況下,也并非不可以斬殺來使,比如當年耿恭攻打匈奴,結果被圍困在疏勒城之中的時候,匈奴專門派了使者去勸降耿恭,在那種絕境之下,耿恭身邊的戰士早已有所動搖,可是耿恭不由分說,直接将來使斬殺。

耿恭這樣做并非是不遵守“兩國交戰,不斬來使”的約定,而是當時他們已經處于絕境之中,想要存活下來,唯一的辦法就是殊死一戰,而殊死一戰的前提就是必須斷了戰士們的後路,是以耿恭直接斬殺了匈奴來使,徹底斷了大家後路,戰士們隻有舍命拼搏,激發出身上的無限潛力。

就是靠着耿恭此舉,戰士們身上的潛力得到最大程度發掘,打得匈奴都害怕,耿恭一群人得以存活在疏勒城,等到漢朝大軍的支援,創造了“十三壯士歸玉門”的千古佳話,要是當時耿恭沒有斬殺來使斷了戰士們的後路,也許結局就會有所不同了。

古人為什麼說“兩國交戰,不斬來使”,斬了會有什麼後果?為何“兩國交戰,不斬來使”斬了來使又會如何結語

<h1 class="pgc-h-arrow-right">結語</h1>

随着曆史不斷發展,大家越來越多地認識到人權的重要性,到了近代之後,産生了《日内瓦公約》,上邊已經明确規定不能殺害雙方的談判人員,這就是古人所說的“兩國交戰,不斬來使”,這種舉動不僅僅是一種人權的展現,也是對每個國家的尊重,但凡有人違反,必然遭到國際社會的譴責!

備注:圖檔來源于網絡,侵權必删,歡迎評論留下有趣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