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曾經大街上很多收古玩的攤子,現在為何都消失了?

作者:收藏大視界

收藏圈内有個神秘的職業,他們其貌不揚,經常被掃帚攆被狗追,風吹日曬灰頭土臉,但質樸的外表下,有一雙精明的眼睛,他們總能在民間找到那些塵封時久的遺珍,一個個“撿大漏”的傳說飄蕩在圈子内,變成了傳奇故事。

曾經大街上很多收古玩的攤子,現在為何都消失了?

這就是地皮鏟子,他們的工作是遊曆大江南北,或挨家挨戶地詢問,或直接擺個地攤“守株待兔”,像什麼在老藏家那裡收到乾隆粉彩官窯,在農村發現小孩的“尿壺”是明末宮廷宣德爐,5塊錢收的錢币是名珍大德通寶等等。

既能領略祖國的大好河山,又能找到寶貝賺大錢,聽起來讓人無限向往。可是大家有沒有發現,如今的地皮鏟子已經漸漸消失了,不但上門收貨的找不到了,連曾經在古玩城、花鳥市場、雜貨市場甚至菜市場擺攤收貨的地皮鏟子,也快絕迹了......

原因大家想必也能猜到,下面就細說一下我自己的經曆吧。

曾經大街上很多收古玩的攤子,現在為何都消失了?

一堆舊分币

地皮一般分為職業和兼職,現在的職業地皮不再盲目亂逛瞎找,都是在自己的圈子内,聯系好藏友然後約地點交易或者直接發快遞,都是認識的老友,能最大化控制時間成本,因為想在散客那裡找到好貨太難了。

兼職嘛,就是興頭來了去嘗試一下,學學經驗,我前些年也幹過兼職地皮。怎麼說呢,如果是抱着賺錢的目的,那麼十趟有九趟是白跑,剩下一趟偶爾找到個精品,還會碰到漫天要價的情況,心累......

但如果是抱着練眼力,放松心情的目的去鏟地皮,那麼對一個人提升也是很大的。開闊了眼界、交到了朋友、學會了自我審視,也練出來一眼辨認一般仿品的能力(鏟地皮碰到高仿的情況很少)。

曾經大街上很多收古玩的攤子,現在為何都消失了?

著名的“工地五件套”

鏟地皮的人為何不去鄉下,不擺攤收貨了?

首先就是貨源凋零,着眼之處,盡是“新假破”!不知道有多少人,堅信自己家裡“祖傳”的寶貝就肯定是真的,結果一拿出來,什麼康熙款官窯、金銅佛像甚至清明上河圖都有,那工藝差得沒法看。

要麼就是“工地五件套”:乾隆玉碗、秦始皇玉圭、象牙、财神爺彌勒佛玉像還有青銅羊配古錢币。要麼就是“老鄉造”:乾隆金寶、大清金庫、龍鳳金磚、雙龍壽字銀元等。

這些東西流行了幾十年,都是打着“出土”、“祖傳”的名号坑人,專治人傻錢多!屬于古玩行業鄙視鍊的最底層。但就是有人把它們當寶,一次兩次還能耐心解釋,碰多了也就麻木了......

曾經大街上很多收古玩的攤子,現在為何都消失了?

“新假破”還能說個理,但碰到“無腦要價”那真是欲哭無淚,長十張嘴也解釋不清楚。

曾碰到一位大媽,拿出幾百枚硬分币,非要賣5萬元。還說:“網上介紹硬分币現在很值錢,我在家裡留了很多年,都寶貝似的呵護着呢。”本來不想要的,但看到大媽糾纏心說拿錢消災吧,結果千不該萬不該,我不應該出價,當我出了一個按斤收購的市場價,大媽的“小宇宙”爆發了,差點抓破我英俊的臉龐......

至于古錢币,一線基本碰到的以傳世清錢居多,被騙子洗腦拿破銅錢賣幾十萬的那種我就不說了,最怕碰到不懂行的亂要價,小平錢非要說成大樣錢,大樣錢非要說成母錢、雕母,背面有字那更不得了,一枚“康熙背臨”非得賣1萬,否則就是騙人。

是以說,搞收藏一定要跟懂行的人做買賣,否則無休無止地扯皮會把你弄到懷疑人生。

曾經大街上很多收古玩的攤子,現在為何都消失了?

當然,無理取鬧的人畢竟還是少數,大多情況下确實能收到貨,但經驗累積到一定程度,再收這些普通銅錢、老普陶瓷,就會感覺:沒什麼意思。

當鏟地皮不再讓我的能力更進一步,那就是放棄的時候了,此後我就開始參加專業的交流會、藏友茶話會,然後上專業網站、論壇,再嘗試去拍賣行淘貨,開始向精品進發。遇到瓶頸那麼就主動去突破,畢竟搞收藏說不追求精品那是假話。

相信全國各地的地皮鏟子,碰到的情況和我都差不多,從棄之可惜到索然無味,付出的成本遠大于收獲,也就不再追求這個傳說中能“撿漏”的職業了。

曾經大街上很多收古玩的攤子,現在為何都消失了?

如今的古玩行業,競争已經白熱化,一竅不通的人是根本生存不下去的。地皮鏟子把全國各地掃了一遍又一遍,認清現實後,果斷放棄一線開始和真正的行家比拼,能力高上一分,機遇大上十分!

資本的介入更是讓精品的價格扶搖直上,每個人都在絞盡腦汁地想着怎樣利益最大化,老玩家們啊,當你們拖着疲憊的身軀回到家裡躺在沙發上,是否會抽出一絲空閑,懷念一下當初那個純粹為了興趣去努力的單純年代呢?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