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明狀元趙秉忠的殿試答卷

作者:天涯咫尺長相随

中國的科舉考試自隋朝開始,經曆唐、宋、元、明,到清代光緒時結束,前後曆時1300餘年,産生過700多位狀元。但仍留有殿試試卷(俗稱狀元卷)的,至今僅發現幾份而已。其中清代的幾份殿試狀元試卷儲存在台北故宮博物院宮廷檔案部,而清之前碩果僅存的一份,便是儲存在山東維坊青州博物館的明代趙秉忠之試卷。故有人稱趙秉忠的試卷為“天下第一卷”,其實也并不為過。

明萬曆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秋天,出身官宦之家的青州才俊趙秉忠與來自全國的近300位進士一起到京城參加由萬曆皇帝朱翊鈞親自監考的殿試(古時也稱策對,是封建時代國家最進階别的考試),試題為萬曆皇帝親拟,叫《問帝王之政與帝王之心》。答卷當然是統一印制的,有19折冊頁,3米多長,分兩個部分。第一部分需寫考生及其上三代(即父親、祖父、曾祖父)的履歷,第二部分即正文。時間就一天,現場作答。試畢,所有答卷第一部分都被貼上封條,以防閱卷官員因知悉考生身份而徇私舞弊,俗稱之為彌封。封條上還蓋有“彌封關防”的水印。之後由吏、戶、刑三部尚書及從六部九卿中選拔的其他臣工共9人組成閱卷小組,先行閱覽。閱卷完畢,選取其中被公認是最優秀的三份上交皇帝,以決定第一、二、三名即狀元、榜眼和探花的得主。結果在那一年的殿試中,年僅25歲的趙秉忠脫穎而出,成為新科狀元。

趙秉忠的答卷計15折,每折6行,共2460字。全文用館閣體工整小楷寫就。競無一處塗改,也無一個錯别字,可謂一氣呵成。精辟地闡述了改善吏治、興邦治國的對策。難怪萬曆皇帝讀後龍心大悅,提起朱筆就在卷首寫下“第一甲第一名”六個大字。

此份殿試卷上的紅圈為閱卷時斷讀所需而畫。卷後3折有9行紅字,是為9位閱卷官員的職銜和姓名,最後一行滿格的紅字為印卷官的職銜和姓名。

萬曆皇帝過逝後,天啟皇帝繼位,重用奸臣魏忠賢,耿直的趙秉忠為官場所不容,被削職為民。1626年,郁憤而死,僅53歲。這是題後話了。這份400多年前的試卷是怎樣流落民間并一直被趙氏家族保管?至今仍是一個謎團。有一種說法是,趙秉忠曾為禮部尚書,而禮部正是保管殿試考卷的機關。趙秉忠遭貶官時順便就把自己的試卷帶出了宮廷,藏于家鄉青州。其後人自然視之為榮耀與珍物,妥為儲存。1983年,經青州市博物館的館長24次的上門勸說,居于青州轄下鄭母村的趙秉忠第13代孫趙煥彬老人,決定把狀元卷捐獻出來,交政府保管。經北京的專家鑒定後,确為海内外孤本,成了青州市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亦成為國家一級文物。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