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舊志記載的恩縣隸屬沿革

作者:齊魯壹點

整理|王玉傑

舊志記載的恩縣隸屬沿革

封建廢而郡縣設,郡縣起而沿革生。古今相殊時勢異,撤或兼或分,或置或廢,以其有不可相因之理,由方有改革之必要,其間,經過有關曆史。

我恩地域,因于三代,秦漢設郡,号曰清河。北齊置縣貝邱始著,唐又置州。恩本于宋,宋固無德于恩。而恩實為千載白圭之玷,若以全民為恩,而王則本非恩人⑴,安能罪及我恩耶?帝王淫威,原鮮公理,殘民以逞,惟力是視。宋号盛世,猶且如此,況當離亂之際保偏安之局乎?茲特舉曆代設治之經過,以明我恩之沿革焉。

唐虞三代時地屬兖州

按《禹貢》注雲,兖州之域西北,距河今恩西北刑、趙、深等州為大陸,實古河所至,則為兖州地也,無疑。

春秋時為齊裡邱也。

戰國屬趙地

按《舊志》以縣為平原君封邑⑵。今之恩縣實為漢東武城縣地⑶,非即東武城治也,平原封邑在武城治内,并不在此。

秦屬钜鹿郡

秦并天下罷諸侯,地設定郡縣。恩縣屬钜鹿郡。

漢屬冀州部清河郡

按:此時領縣有十四:即清陽、燃題、繹幕、靈、鄃⑶、曆、貝邱、信城、東陽⑷、信鄉、缭、棗強、複陽、東武城是也。

東漢屬冀州部,為清河國

按:此時領縣有四:即貝邱、東武城、鄃、靈是也。

又建和二年,改清河郡為甘陵王國。今直隸故城縣,去恩舊治三十裡,有漢甘陵在其城内,中丞馬中錫《甘陵辨》謂,故城舊屬恩州,即古貝州之清河郡也。

晉仍之

按:此時領縣有六:即貝邱、東武城、鄃、靈、清河、繹幕是也。

南宋仍屬冀州部,改為清河郡,領縣有四,仍如東漢。

北魏屬司州部,仍為清河郡,領縣有四,仍如南宋。

北齊貝邱縣地

北齊徒清河部,于信城省,貝邱縣入清河。又改清河曰貝邱。此恩縣名貝之始。

後周貝邱縣地

按:周武帝建德六年,平齊罷郡置貝州縣屬焉⑸。

隋初清河郡曆亭縣

按:《隋史》開皇初,清河郡廢,改曰清河縣,置貝州。十六年,析武城置曆亭縣。十八年,又改東陽為漳南縣,屬貝州。大業二年,廢州複置清河郡。

劉淇曰:隋開皇三年,盡廢郡,以州領縣。大業初,又改州為郡,置司隸刺史,分部巡察。複郡之後,但雲置刺史巡察,不雲分天下為幾部,且司隸刺史所屬監察禦史之屬,則是臨時分行,非有專治也。舊志以清河屬冀州,此讀《隋地理志》之誤也。

唐,河北道貝州清河郡曆亭縣

按:唐武德四年,複以郡為貝州;六年徒治曆亭;八年複治清河。天寶間,改州為清河郡;省漳南縣入曆亭。五代晉罷郡,于貝州置永清軍節度使。

宋,河北東路恩州曆亭縣,恩之命名自此始。

按:《宋史》慶曆八年,郡人王則作亂。命文彥博讨之,誅王而宥其馀黨,乃請命改貝州為恩州;罷節度使曆亭,仍屬,建炎後沒于金。

金,大名府路恩州曆亭縣

金僞齊阜昌五年,因河墊溺移州治于,屬大名府路。

元,山東東西道恩州

按:元太宗七年,割恩州清河縣屬大名府;又割武城縣屬高唐州,恩州惟存曆亭一縣及司侯司。至元二年,縣司俱省,入州屬東平路。七年,以州直隸中書省。

明,山東布政使司東昌府高唐州恩縣⑹。以恩為縣,自此始也。

按:明洪武二年,降州為縣,屬東昌府高唐州。七年,徒治于縣東四十裡許官屯鎮,即今治也。

清,山東省東昌府恩縣

考《山東通志》雲,明降恩州為縣,屬高唐州,請因之。按:清初恩縣原屬高唐州,迨後複将高唐降為散州,恩縣遂直隸于東昌府焉。

民國,山東省恩縣

按:民國二年,廢除知府三級制,全省改為膠東、濟西、岱南、岱北四道,恩縣屬于濟西道。旋于民國五年,複改全省為濟南、濟甯、東臨、膠東四道,恩縣屬于東臨道。又十四年十月,張宗昌主魯,複就清之府制,而改全省為濟南、東昌、泰安、武定、德臨、淄青、萊膠、東海、兖濟、琅琊、曹濮十一道,恩縣劃歸德臨道。十七年,北伐完成,道制全廢,恩縣遂直屬山東省政府矣。

(摘自民國三十一年《重修恩縣志·沿革》卷一)

【注】

⑴王則(?—1048),北宋仁宗時河北士兵起義首領。涿州(今河北涿縣)人,荒年流亡到貝州(治今河北清河西北),賣身為牧羊人。後投宣毅軍,升為小校,參加彌勒教。慶曆七年(公元1047年)冬,與教首李教等謀,拟聯合德齊等州教徒,準備在次年元旦同日起兵。因教徒潘方淨帶刀往見北京(今河北大名)留守賈昌朝,迫其投降不成,乃提早于冬至日在貝州發動兵變,捕知州張得一,占領武庫,釋放獄囚。他被推為東平郡王,建國号為安陽,年号得聖。戰士面刺“義軍破趙得勝”,以示推翻宋王朝釋統治的決心。次年宋明鎬、文彥博率兵圍攻,掘道地破城,他突圍到村舍,被俘到東京(今河南開封),英勇就義。文彥博(1006—1097),北宋大臣,字寬夫,汾州介休(今屬山西)人。仁宗時進士。慶曆末以鎮壓王則起義,由參知政事任寨宰相。(摘自1979年版《辭海》)

⑵平原君(?—前251),即趙勝。戰國時趙貴族。惠文王之弟,封于東武城(今山東武城西北),号平原君。任趙相,有食客數千人。趙孝成王七年(前259),秦軍圍困趙都邯鄲(今屬河北),他組織力量堅守三年之久。後向魏楚取得援軍,擊敗秦軍。(1979年《辭海》)

⑶東武城:趙國趙地。在今山東武城西北。趙孝成王封平原君于此。漢置東武城縣。

⑷鄃(shū):古縣名。①西漢置,治所在今山東平原縣西南。西漢曾為侯國,呂陀、栾布、田蚡、馬武等相繼封于此。北齊廢。②隋開皇十六年(公元596年)置。治所在今山東夏津。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劉黑闼起義于漳南,曾攻下此地。天寶元年(公元742)改名夏津。(《辭海》)

⑸東陽:古縣名。漢高祖置。治所在今山東武城東北,東漢廢。隋開皇六年(公元586年)分棗強縣複置,十八年改為漳南。

⑹貝州:州名。北周宣政元年(公元578年)分相州置。治所在武城,隋改清河。唐轄境相當今河北清河,山東臨清和武城、夏津兩縣地。宋轄境縮小。慶曆七年王則起義于此,次年失敗後,改名恩州。(《辭海》) 東昌:路、府名。元至元十三年(1276),改博州路為東昌路。治所在聊城。明初改為府,清轄境相當今山東聊城、冠縣、高唐、茌平、莘縣等縣和臨清、平原、武城等縣的部分地區。1913年廢。今聊城市有東昌府區。

另:恩縣,1956年撤銷。

舊志記載的恩縣隸屬沿革

作者簡介:王玉傑,山東省平原縣水清王莊人。高中畢業。中共黨員,曆任中共平原縣委辦公室秘書,寇坊鄉黨委副書記、鄉長,平原縣計生委黨組書記、主任。著《平原龍門劄記》,應邀參加點校乾隆《平原縣志》民國《續修平原縣志》。應邀輯錄《平原張氏及翰林院史料荟萃》。點校萬曆《平原縣志》光緒《平原縣鄉土志》。主編《董讷柳村詩集注釋》《張完臣周易滴露集注》《董元度舊雨草堂詩注釋》。

壹點号 玉河微瀾

找記者、求報道、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下傳“齊魯壹點”APP或搜尋微信小程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線上等你來報料!

舊志記載的恩縣隸屬沿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