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多把尺子丈量建築遺産!東南大學王建國院士詳解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項目

作者:紫牛新聞

11月3日,王建國院士、崔愷院士領銜、由東南大學、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故宮博物院、中科院遙感與數字地球所、中建八局和浙江大學共同完成的《中國城鎮建築遺産多尺度保護理論、關鍵技術及應用》項目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這是我國建築學領域首次産生國家科技大獎一等獎。

多把尺子丈量建築遺産!東南大學王建國院士詳解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項目

王建國院士團隊赴北京參會

科技進步獎通常注重獎勵在科學技術本體方面的創新貢獻。與之略有不同的是,《中國城鎮建築遺産多尺度保護理論、關鍵技術及應用》,既有技術創新的科學内涵,又展現了黨和國家日益重視曆史文化遺産保護和傳承的重大關切。

城市發展永遠都是“進行時”

城市總是面臨着新生與衰亡、保護與發展的雙重挑戰。一方面,城市總是處在新陳代謝的現代化發展程序中。另一方面,曆史文化傳承也必須堅守,這是民族身份認同的大事。誠如王建國院士所言,項目主要解決兩個問題。一是尋找建築文化在當今時代背景下的多尺度的整體傳承路徑,二是處理好保護和發展的關系。他說:“城鎮建築遺産是文化遺産的重要組成部分。城鎮建築遺産構成了真實的人居環境,這是我們今天能夠體驗的中華文化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如何處理保護、傳承、發展之間的關系,是我們首先要解決的問題。”

多把尺子丈量建築遺産!東南大學王建國院士詳解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項目

崔愷院士帶隊在項目現場

王建國院士說:“現在的城市不可能不蓋高層建築。我們能做的就是合理保持并引導城市形态增長的年輪梯度、處理好保護、傳承、揚棄、發展之間的關系。” 對于像雲南大理、平遙、同裡、烏鎮等這樣面積不太大、一般在5平方公裡以内、适合步行和慢行交通的城鎮,可以進行整體的保護留存,甚至可以做到“原汁原味”。但大城市就不一樣了,南京城牆内42平方公裡土地,北京二環以内是62平方公裡,對這樣的曆史城市,要考慮的情況就變得非常複雜。對于大多數城市來說, 城市既需要保護傳承曆史文化,也要有現代城市必須具有的功能和人口集聚度,必然也要有新的高大體量建築。

王建國說:“我們應該在城市中閱讀出時間歲月時而流逝、時而凝凍的建築遺産見證物,曆史傳承與現代化交相輝映,既要傳承文化,做好今天,也要擁抱未來。”

要解得了鄉愁,也要看得見未來

項目組認為,由于過去幾十年城市建設主要由經濟導向決定,因而大規模拆毀了我們的老城。今天進入了一個新型城鎮化階段,我們在城市裡應該在遺産價值判定基礎上,提倡“應保盡保”。但是也不能說一座新房子都不能蓋。換句話說,不是城市裡所有的老建築都要“一刀切”地儲存下來。

城鎮建築遺産為什麼要多尺度保護?對于本體的建築,我們要研究建築的“延年益壽”,考慮結構耐久性和補強修複技術、房屋材料的退化機理,并對其進行必要的“治小病,防大病”的預防性幹預和保護等。對于曆史文化街區和建築群,尺度就不一樣了,我們還要考慮當代人的使用,必須把活态的社會狀态納入保護對象。到了城市這個級别,要考慮的就更多,甚至包括城市在全球範圍内的競争力。

以南京為例,我們首先要保護的是“鐘山龍蟠、石城虎踞”的城市山水格局和都城空間結構,南京不管怎麼變,城市的格局不能變。古城格局和秦淮河的關系不能變,曆史街區的風貌要保持相對完整性和漸進優化的特征。比如,夫子廟、門東、門西保持明清以來直至五六十年代的建築風格,但是不能讓一個城市裡到處都是明清時期的風貌,近現代南京城市發展中一些代表性的商業建築、文化建築、工業建築、公共住宅也需要納入保護和适應性再利用的對象。

項目團隊在先後完成了北京老城總體城市設計、南京總體城市設計、南京明故宮保護規劃、南京愚園風景名勝設施恢複和複建、揚州東關曆史文化街區保護規劃、泉州曆史文化街區中山路的整治等重要項目。

解決古建聚落保護中的“一攬子”問題

曆史文化街區保護再生是城鎮建築遺産多尺度保護中一個承上啟下的層次内容。項目組對全國多座城市開展了針對性的科技攻關和工程實踐研究,研發了面向街區-建築多尺度保護對象評價優選的“動态決策支援系統”(DDSS)和城鎮建築遺産多尺度保護的全新工作流程。

多把尺子丈量建築遺産!東南大學王建國院士詳解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項目

王建國院士團隊在宜興古南街

例如,在宜興市丁蜀古南街曆史街區保護再生案例中,項目組針對街區房屋年久失修、設施缺失、風貌雜亂、文化傳承失控的現狀,開展了近20年的持續科研攻關,先後研發了針對街區風貌整體性的性能化規劃設計方法、針對民居建築的聯體-共生結構保護技術、實體環境改善、磚木建築與裝置系統一體化設計等系列創新技術;制定了古南街傳統民居建築的改造導則供居民自主的建築環境改造參考;通過輕介入、微更新和逶迤前行的更新模式,整體複興了該街區明清以來延續的紫砂工藝傳承,成為中國曆史街區中物質遺産與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相得益彰、曆史保護與社會發展共赢的典型範例。該項目先後獲得了亞洲建築師協會曆史遺産保護獎和國内相關的重要獎項,以及國家發明專利、維修施工工法等成果,前年還應邀參加了國際建協(UIA)建築展。

通訊員 唐瑭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蔡蘊琦

校對 蘇雲

來源:紫牛新聞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