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世界哲學源流史》十七世紀西方哲學之六:萊布尼茨3

作者:麟劍的人類史
《世界哲學源流史》十七世紀西方哲學之六:萊布尼茨3

十七世紀西方哲學之六:萊布尼茨3

2.萊布尼茨哲學的特色與成因

  萊布尼茨是個沖突的結合體,無論是他本人,還是他的學說。

  萊布尼茨的哲學思想,曾經受過他時代的各類思想家的影響,也受到古代思想家包括古希臘先哲和中世紀經院哲學的影響。他是" 不薄今人愛古人" 的一個代表,加上他又是一位傑出的數學家和自然科學家,他的思想自然呈現出一種博大精深的特色,而且在他一生的不同階段也出現過不同的傾向和苗頭。但他的思想并非一個大雜燴,而更近乎一套别具風采的百科全書。他的一生經曆也與此相類,他曾經為人類的科學事業作出過非凡的努力,但也曾為那些無聊的工作而付出過很多心血。

  萊布尼茨是一位大學者,但他既沒有大德行,也沒有大風度。他在道德方面平庸憊懶,前面已經講過。他在風度方面的酸假虛榮外加庸俗也是出了名的。雖然他年輕時略得佳評," 但是當他邁進暮年之時,他的過時打扮,過分華麗的服飾,過大的黑色假發以及他那半瓶醋似的計劃使他成為嘲笑的對象。" 以緻有人曾把他作一個' 考古新發現'。" 他喜歡社交,更喜歡虛榮。雖然論他的科研計劃,就算他享壽1000年也不見得有多少閑暇,而他卻将很多時間花費在無聊的應酬上。他用大部分時間去國外旅行,而且對參加王室活動倍感榮耀。他可以同時答應為5 個王室服務,到頭來卻使這5 個王室都不滿意。他喜歡和那些對他比較客氣的皇族女性交往,而這種交往除去給他帶來種種非議外,并沒有半點好處。他為了不倫瑞克家族的曆史而絞盡腦汁,但即使他再有才能,也終究是" 巧媳婦難為無米之炊"。他自以為是個善于講笑話的紳士,實際上他的許多笑話絕對給人以下流的感覺。他愛錢如命,卻沒有多少掙錢的辦法;他即使有錢,也絕不在人們的正常交際中拿出他本應拿出的錢來;他甯肯讓自己的大腦開支——送給别人例如送給結婚者一兩句有益的格言,末了還興許會加上一點猥亵的玩笑,如此等等。

  萊布尼茨是一大政治謀略家,但他又是一位政治庸人。他有充足的政治智慧,卻沒有與之相比對的時代人格。這不是我們對他提出過高的要求,實在他在時代人格方面,既比不過伽裡略、布魯諾,也比不過莫爾和康帕内拉,就算和笛卡爾、培根這樣的人物比較起來,也毫無特色。他甯肯為王室服務,也不求獨立自主的生活。在王室面前,他不過是一個雇員。他沒有地位,也不争求改變自己的地位,反而以為王室效勞而倍感光榮,而其實,以他的才學與能力,至少可以讓這些庸才向他虛心求教。

  萊布尼茨的思想體系十分龐大,而且雖龐大猶不失之深刻。但他幾乎沒有任何有關改變現實的見解。實在他的祖國非常需要一個新的基礎和新的姿态,但他甯願閉眼不看這些要命的現實,而去為王室的私利去虛擲他如金似玉的大好年華。千幸萬幸,唯有表現在學術方面,他才有了一點自己的主見,他才下定決心不做某個專業的教授,也不接受别人的建議去依附教會生活。

  萊布尼茨的創作計劃,可謂世所罕見。大約隻有達.芬奇的計劃才能和他相提并論。然而,他本人的著述卻少而又少。他把他的思想和創見大多寫到他的書信中去了。他一生隻出過一部比較正規的著作,而且據羅素先生的見解,他公開發表的哲學與他未曾發表的哲學之間還有許多差别。

  萊布尼茨的哲學思想是滞後的,但又是超前的。說他滞後,因為在一些特别重要的方面,他比之英國經驗主義和大陸唯理主義前輩還要落後,比如在宗教觀念上他就不如笛卡爾,更不如斯賓諾莎;在存在與認識的關系上,他也比不過培根和霍布斯。說他超前,因為在一個世紀之後,他的學說反而比他的這些前輩更受重視甚至更受歡迎,特别是他的" 普通符号系統" 和他對數理邏輯的貢獻,直令當代的哲學巨匠們不止一次地對他緻以崇敬之情。

  人們甚至懷疑他的浩翰的遺著中還有許多沒有發掘出來的珍貴内容,而不願對他的哲學思想妄下結論。

  由于如上種種原因,萊布尼茨及其學說的曆史地位顯得很奇特。一方面,他學說中确實有數不清的新創見新議論,他比他的前輩在總體水準上高出一籌;另一方面,他又沒有找到一個滿意的邏輯歸宿。換言之,萊布尼茨的哲學思想既在許多領域和見解上超越了前人,卻又沒有形成他自己的完整有序的思想體系,以緻有的研究者認為他的邏輯學是打開他哲學寶庫的一把鑰匙。但這其實不合萊布尼茨哲學的實際,因為他的" 單子論" 顯然更具有構成它哲學思考起點的性質。但是以" 單子論" 作為他哲學的主線同樣不妥,實際上,他的哲學具有遠比" 單子論" 更開闊的視野和更豐富的層次。

  萊布尼茨哲學處在全面發展了的17世紀西方哲學的最高層次上,但他未能将這種發展梳理成溶百說于一體的有序體系。這一方面因為他的時代還不成熟,另一方面也因為哲學發展有它自身的規律。這樣的曆史責任,實在不是萊布尼茨可以完成的,要待康德時代才能給一個滿意或比較滿意的結果。

  加上他涉獵的範圍過于寬泛,也使他本人沒有足夠的時間把這些内容一個一個安排到他自己思想體系的合适位置上去,更何況,他本人的思想也常常處在不安與變化當中。

  但是,他的哲學思想确實是極其豐富的,因為他處在17世紀理性哲學的邏輯轉變時期。雖然他的體系不免枝蔓繁雜,但其内涵的生機勃勃,卻又常常令人羨慕和驚奇。是以,回顧和梳理萊布尼茨哲學,縱然不是最重要的事情,也是最有興趣的事情之一。

造成萊布尼茨其人其學的原因,同樣一言難盡。

  從客觀上看,萊布尼茨及其學說正是他所處的曆史時代和他生活的大環境的必然結果。17世紀的德國,前半期為宗教戰争所籠罩,一戰就是30年(1618-1648年),把德國弄得諸侯林立,元氣大傷。好不容易簽訂威亞特代裡亞條約,戰争是停了,但這種諸侯林立的局面也被以條約的形式認定下來。德國從此走上漫長的統一加專制的道路。直到腓特烈.威廉一世(1713 -1740年)才達到穩定,到了腓特烈二世(1740-1786 年)才算進入高潮,然而這已經是18世紀中葉的事情了。

  萊布尼茨的盛年時期,正當德國30年戰争之後,普魯士專制高潮到來之前這一個段落。這一段正是德國的低潮。此時的德國,不但比之英國有了巨大的差距,就是與法國相比,也處于虛弱離散的被動地位。

  歐洲近代文明,在其曆史初期的發展過程中,似乎出現了這樣一條規律,即首先是經濟潛變,爾後是文化衍變,再後是強盛的專制國家,最後才走向民主政體和新的繁榮。相對于整個歐洲而言,這個規律,不是呈均衡發展狀态,而是自西向東,漸次進入各個發展階段。其中英國發展最快,它的專政高潮,在伊麗莎白女王時代,即從16世紀中葉到17世紀初葉這個時期。法國随而後之,其高潮在于路易十四時代。德國進展最慢,而且從嗣後的曆史程序看——一步走慢,步步皆慢。英國革命發生在17世紀,法國革命發生在18世紀,而德國直到19世紀下半葉還處在俾斯麥的強權政治之下,俄羅斯帝國的發展還要遲緩,以緻是以而出現新的模式下的曆史演變。

  這種曆史發展态勢給人們三點重要啟示:

  第一個啟示:專制作為一個曆史階段,就主要歐洲資本主義國家而言,可長可短,但似乎難以逾越。

  第二個啟示:英、法、德三國的曆史發展程序呈自西向東的階梯狀态,英國于前,法國次之,德國于後。

  第三個啟示:随國家的演變和昌盛,哲學也随之興旺和發達。

  萊布尼茨哲學即産生在英國業已強大,法國正在強大,德國企盼強大的特殊曆史條件之下。

  可以這樣講,正是德國的這種曆史狀态決定了萊布尼茨的文化品格和思想特征。而且萊布尼茨本人又以自己的獨特方式把這些特點有意無意地誇張和強化了。

  然而另有一條規律同樣值得引起人的注意,這就是哲學史自身的發展規律。一般而言,在民主時代,哲學的表現形态往往是直覺的,形象的,富于生命氣息而又有些淺顯直白的,自然,也是比較容易引起社會的關注、喜好和共鳴的。比如洛克哲學,就有這樣的特點。因為在這樣的時代,思想家沒有或較少壓力,他們的研究風格往往是清新甚至是輕松的。他們面對的不是迫害和逃亡,而是如何順應社會的需求和愛好,不是考慮如何對待讀者的批評、漫罵,而是希望得到他們的贊賞和掌聲。其哲學著作也往往顯示出鮮亮的顔色。這些可以說多是些積極的方面。然而也有它的不足。正因為他們的著作可以暢行無阻,是以創作者往往不能在更深層面上下艱苦細膩的慢功夫。因為沒有迫害和危險,是以也往往缺少那種千錘百煉的精純之氣和與對手仔細周旋的幽深風格。

這些特點,在17世紀英、法、德三國的哲學著作中有突出表現。英國哲學英姿勃發而失之膚淺;法國哲學雖不能暢所欲言卻更見精細功夫;德國哲學則反映了它那個國度特有的抽象曲折而又深沉隐晦的特色。唯有這末一種哲學才特别經得起後人的琢磨與曆史的長思。17世紀英國哲學的代表人物即是培根,法國哲學的代表人物則是笛卡爾,德國哲學的代表人物就是這位萊布尼茨。這種現象——尤其是德國哲學,不僅在17世紀,甚至到18世紀都沒有本質變化。自然,産生這種現象也與德意志文化的特殊個性有内在關系。可以說,從德國近代第一位哲學家庫薩的尼古拉開始,直到康德、黑格爾哲學都有這樣的風格與特色。以緻本書記述的西方哲學人物,真個要從德國人開始,又以德國人結束了。産生這等現象,豈能隻是巧合。或許可以這樣講,正是專制體制從反面教育了哲學,進而使它更其嚴謹、周密,甚至幽深狡黠,也正是這樣落後的國度才使得它的哲學具有一種多思的品格。實在,日新月異的時代不能算哲學家的黃金時代,因為哲學是替曆史思索的頭顱,它需要時間、曲折和安甯,正好比唯有貓頭鷹才能夜間行獵,唯有吐血的杜鵑才能唱出驚心動魄的歌。而且,毫不客氣地講,即使萊布尼茨先生也不過是這種哲學的一聲鳴唱而已,在他後面還有更偉大的思想人物等候着曆史呼喚其出現。

【更多精彩文章,請關注微信公衆号“世界民族與文明曆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