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增廣賢文》- 相識滿天下,知心能幾人【原文】【解析】【故事】姚瑩的患難知己張際亮

作者:阿行投資
《增廣賢文》- 相識滿天下,知心能幾人【原文】【解析】【故事】姚瑩的患難知己張際亮

知己知彼,将心比心。酒逢知己飲,詩向會人吟。相識滿天下,知心能幾人。相逢好似初相識,到老終無怨恨心。

做人要了解自己,也要了解别人,比如做事情時要學會站在對方角度想一想,了解一下對方的内心感受,這樣事情就容易處理很多了。

喝酒要和了解自己的人去喝,吟詩要向懂得詩文的人吟誦,做事如果和不懂的或者不合适的人去做,就等于做無用功,失敗是大機率的。

平時你認識相交的人好像很多,但是彼此知心的能有幾個呢?真正共患難、同富貴的能有幾個呢?朋友不在多,而在真誠有用。

人和人剛剛相交彼此會保持距離互相尊重,但是相處時間一長就會認為彼此關系好不懂得适度保持距離,不在尊重,甚至說話做事沒有底線,這樣關系反而容易變壞,如果彼此能夠一直向剛剛相識那樣保持互相尊重,不做跨越底線事,那麼友誼就會長存,及時到老也不會産生怨恨之心。

張際亮,福建建甯人。他才華橫溢,秉性耿直,不随流俗,并喜歡廣泛結交大江南北的仁人志士,如林則徐、姚瑩、魏源、黃爵滋等人。在這些人中,他與姚瑩的交往最為密切。

姚瑩,安徽相城人,是鴉片戰争時期著名的抵抗派将領。他擁護和支援林則徐禁鴉片的舉措,積極了解國際事務,關注國計民生。

他就任台灣兵備道後,堅決抗擊英軍侵略,為保衛祖國海疆立下汗馬功勞。然而,他的正義舉動卻遭到昏聩腐朽的清政府的革職查辦,并被逮入京師問罪。

這一冤獄在當時知識分子群中引起了強烈的反響。張際亮聞訊痛心疾首,此時他重病在身,仍然不辭勞苦,四處奔走呼号,竭盡全力為姚瑩鳴冤伸屈。

張際亮決定親自陪伴姚瑩進京,以示對好友抗敵衛國之舉的支援和對清廷制造冤獄的強烈抗議。

1843年7月,押送姚瑩入都的囚車途經淮上時,張際亮在這裡已迎候多時。他做好了護送友人北上、同赴囹圄的準備。姚瑩為張氏的義舉感激不已,但他極力勸止張際亮進京。然而,張際亮決心已定,毅然抱病陪随姚瑩的囚車,踏上了兇多吉少的北上之途。

在當時,像張際亮那樣對清廷制造冤獄,打擊賢良深表不滿的志士不乏其人。當姚瑩被押至北京南郊的長辛店時,那裡竟雲集了30餘位京官名士在此相迎。

姚瑩入獄後,人們更是為之奔走營救。清政府迫于輿論壓力,不得不把姚瑩釋放。可是,本來就病魔纏身的張際亮,此時卻因長途跋涉,病情變得更加惡化。京師的義士為張際亮的高風亮節所感動,紛紛前來慰問。

張際亮在臨終前,請求姚瑩協助他整理自己生平所撰詩作,後世所傳《恩伯子堂集》,就是由姚瑩在張際亮病榻前編纂好,經張氏首肯,并于他去世後印行的。

張際亮的病逝,使姚瑩悲痛萬分。他以真摯的感情,寫下了《祭張亨甫文》和《張亨甫傳》,寄托對故友的哀思。辦理完張際亮的喪事後,姚瑩還親自護送張際亮的靈柩回故裡安葬。

張際亮和姚瑩知心相交、患難相顧的感人故事,此後在民間廣為傳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