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偉,《長江日報》評論員
由上海北平劇院等創作的平劇《新龍門客棧》近日在武漢戲劇節上亮相。該劇的國術設計兇猛流暢,以多姿多彩的演員造型,也以人物裝飾主力的兩角人物石一洪榮《梅尚成軒》四大類型風格特點的表演,讓武漢觀衆驚呼上瘾。演出結束後,帷幕落下三分,觀衆仍站在舞台下不願離開。
平劇《新龍門客棧》就是從武俠同名電影改編而來的,這樣的改編,無論是主題的大膽參考,戲劇結構的大膽嘗試,還是角色表演的新品,舞蹈美容器移植的突破,如何看都是基于平劇的虛幻本質, 文字、文體化、本體主義特征的創新,也是融合音樂、歌劇、戲劇、電影元素的"跨界"改革。
其實平劇《新龍門客棧》并不是第一部"跨界"平劇,近年來,平劇推出了不少"不一陞平劇平劇",探索自己豐富發達的道路。自2019年該劇改編以來,在上海、廣州、北京等地的演出産生了巨大的反響,證明增加平劇的傳統音效,生活與現代美學的結合,拉開平劇各種流派和業務之間的差距,是平劇改革和發展的可行途徑。
平劇《新龍門客棧》的"火爆"也讓我們有了一些更深層次的思考:對于傳統文化來說,最好的保護,傳承就沒有更多的創新。傳統文化要拿曆史底氣,也要拿現在的地氣,為了不執着于不完整,又不開放,比如石藝紅在排練中對這部劇的深切感受:"新的觀點需要有新的想法。"
現在很多傳統文化、非文物等都在哀歎缺少接班人,年輕人不愛學,不愛看,這樣一個代際隔膜,很大程度上"缺乏"在當下空氣中,隻談原來,隻談正宗的血統,不敢跨礦池階, 不敢出錯,傳統已經成為一種"集"文化,束縛創新,也扼殺了創造力。
傳統是傳統,在于廣闊而深刻,與時俱進,就像平劇文化一樣,不僅造就了北京學派、海學派和無數流派的傳統,也造就了勇于突破體裁、實踐、節目"創造新天"的"創新"傳統。平劇《新龍門客棧》的改編抓住了創新的主線。一代戲劇培養了一代觀衆,隻有在曆史和當下不斷堅持和激活,傳統文化才能常青樹。
編輯:張靜
欲了解更多精彩内容,請下載下傳"大武漢"用戶端在各大應用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