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書法家張旭傳授了哪些“筆法”給顔真卿?平直均密鋒力

作者:二小書法

讓各位網友久等了。

《述張長史筆法十二意》,前文,在顔真卿情真意切的懇求下,張旭開始向他傳授“筆法”, 并告訴他要想寫好書法就要楷書和草書一并學習。期間張旭利用自己的诙諧幽默賣了不少關子,先是哈哈大笑,然後送人作品,最後又沉默不語,總之他就是不想說筆法。

書接前文,張旭傳授了哪些筆法給顔真卿,會在本文中揭曉。尤其是書法愛好者,不要把目光隻放在張旭的幽默上,應多注重筆法的内容,畢竟不是聽相聲,雖然我自诩被書法耽誤的相聲演員。

書法家張旭傳授了哪些“筆法”給顔真卿?平直均密鋒力

顔真卿《述張長史筆法十二意》1

「乃曰:“夫平謂橫,子知之乎?”仆思以對之曰:“嘗聞長史示令每為一平畫,皆須令縱橫有象,非此之謂乎?”長史乃笑曰:“然。”」

張旭說,橫要平,你知道嗎?顔真卿疑問道,我常聽您說每寫一個筆畫,要讓其縱橫有象,難道您說的是這個?張旭說,對頭。

橫豎筆畫在漢字中最多,這裡的“平謂橫”可不是把橫畫往平正上寫,而是要寫的起伏,有變化,有彈性,要像馬缰繩一樣既要放得出去也要收的回來,與所謂“橫平豎直”不是一個概念。作品以看不到橫畫的排列為美,不能像柴火一樣堆在一起。

書法家張旭傳授了哪些“筆法”給顔真卿?平直均密鋒力

張旭草書

真正的書法家在寫草書或楷書時,并列的橫畫長短不會寫的一樣,起筆和收筆的角度不會寫的一樣,呈現的姿态也不一樣。如果你在書寫時出現雷同,那說明還沒領會其中的要旨,需要繼續學習。

張旭沒有直接說筆法,而是通過反問的方式告訴顔真卿。顔真卿也沒有直面回答,而是用疑問的方式回應。最後得到張旭的肯定。你是否感覺這種場景似曾相識?

國小數學課堂上的場景:老師:“3+2×5=13,不等于25,同學們知道為什麼嗎?”同學:“先算後面的乘法,再算前面加法?”老師:“對!”與張旭顔真卿的對話如出一轍。張旭是個好老師,會教。從“長史乃笑曰”可以看出,在張旭心中顔真卿也是一個好學生。

書法家張旭傳授了哪些“筆法”給顔真卿?平直均密鋒力

顔真卿《述張長史筆法十二意》2

「又曰:“直謂縱,子知之乎?”曰:“豈非直者從,不令邪曲之謂乎?”長史曰:“然。”」

張旭說,縱要直,你知道嗎?顔真卿說,是不是豎要從于橫,不能彎曲過長?張旭說,對頭。

豎跟着橫走,要有呼應,是謂縱橫交錯也。一字之中的兩豎、三豎或四豎,不等同于 “立柱”,否則極易生硬、呆闆、僵死(與橫一樣);一字之中豎作主筆要盡量不與作品的總體橫勢相垂直,不然會失去上下的連貫,是謂“直則無力”。另外,豎不宜過長,因為把握不好會造成“割紙”的錯覺。

拿張旭的書法來說,無論楷書《郎官石記序》還是草書《古詩四帖》,都遵循了“直謂縱”原則。他的作品中,一字之中橫與豎交叉沒有夾角為90°的,整幅中縱橫交錯沒有垂直的,也沒有像現代書法家一豎占一行。

這裡再次提出“避免雷同”,也就是說,并排的豎要寫的有差別,不可長短一樣、角度一樣、姿态一樣。

書法家張旭傳授了哪些“筆法”給顔真卿?平直均密鋒力

《郎官石記序》

「又曰:“均謂間,子知乎?”曰:“常蒙示以間不容光之謂乎?”」

張旭說,點畫之間要均勻,你知道嗎?顔真卿說,是不是點畫之間容不得半點光?原文(字帖)中張旭沒有說對不對,而是直接問下一個問題。

“均”在此處不能作“平均”解釋。點畫之間的空間要讓人看着順眼,均勻自然,不覺得或遠或近,這應該是“均”的意思。舉例來說,一個字之中相同的點畫,如果距離等同,絲毫不差,那就成了“狀如算子”,古人寫字時非常忌諱。沈尹默先生曾這麼解釋,均和橫縱的平直要求一樣,要在不平中求平,不直中求直,不均處求均。

筆者以為(僅供參考)“均”在書法點畫中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要說3毫米都是3毫米那一定不是書法。間距要适宜,容不得一點增加和減少,不然顔真卿也不會說不容光。達到這樣的水準有一個大前提,要有紮實的基本功,否則寫不出來。

書法家張旭傳授了哪些“筆法”給顔真卿?平直均密鋒力

《古詩四帖》

「又曰:“密謂際,子知之乎?”曰:“豈不為築鋒下筆皆令宛成,不令其疏之意乎?”」

“築”的意思是由上而下的擊打;“宛”的意思是凹進去。張旭說,點畫與點畫銜接處要密,你知道嗎?顔真卿說,銜接要像蓋房子中柱子與檩柁之間的咬合,不讓其有間隙對不對?

如“均謂間”一樣,此處張旭沒有說對不對。有人認為張旭對顔真卿的回答沒有表态,說明顔真卿的回答準确,而沈尹默先生則認為此處為省略,實際是認同。

筆畫銜接處的密,非是兩個緊挨着沒有間隙,而是上下的關系不能斷掉,似斷處非斷,似連處非連,筆斷意連是也。後世稱王獻之的草書為“一筆書”,一筆連寫數字,但他仍遵循的是“密謂際”,時斷時連,有些筆畫雖然斷開筆意仍是連着。

“疏可走馬,密不透風”這是我們最常聽到的。有人認為疏就要一味疏、密就就要一味密,其實這與“均密”的意思相反的。筆者就見過兩種極端的“江湖大師”,疏者言“我的書法可跑馬”,密者講“我的書法不透風”,搞笑至極。沈尹默先生說,一味疏的結果是空洞沒有内涵,一味地密的結果黑氣滿紙,不是沒有道理的。

書法家張旭傳授了哪些“筆法”給顔真卿?平直均密鋒力

顔真卿《述張長史筆法十二意》3

「又曰:“鋒謂末,子知之乎?”曰:“豈非末已成畫,複使鋒健之謂乎?長史曰:“然。”」

張旭說,鋒要注重筆畫末端,你知道嗎?顔真卿說,是不是筆畫收尾要讓筆鋒有力?張旭說,對頭。

末筆出鋒要到位,不要因為是最後就草率為之,例如“光”字楷書末筆要緩起輕收,形成的鈍勢就像剛剛把弓拉滿,箭頭一點點縮到了弓背的挽手處一樣。在書寫過程中要注意筆鋒的調整,一旦草率完成,則會造成筆鋒散亂,進而形成拖沓的現象。

筆者見過不少這樣的書法愛好者,一個字前面筆畫寫很好,眼看就差最後一筆了,刷得一筆,寫廢了。還有一些正文寫的很好,到落款時草率了,尤其是在國展投稿中最多。還是要善始善終,不能馬虎,因為問題往往都出現在的最後,讓你猝不及防。

書法家張旭傳授了哪些“筆法”給顔真卿?平直均密鋒力

顔真卿《述張長史筆法十二意》4

「又曰:“力謂骨體,子知之乎?”曰:“豈非謂䟐(lì)筆,則點畫皆有筋骨,字型自然雄媚之謂乎?”」

“䟐”表示速度的樣子,又有側行和盜行的意思。張旭說,力是字的筋骨,你知道嗎?顔真卿說,是不是用䟐筆點畫就有筋骨,進而使字型雄媚?

這裡張旭對顔真卿的回答也沒有表态,筆者以為沈尹默先生“省略”之謂相對準确。正常情況下,學生回答的不正确老師會予以解釋,但張旭沒有解釋反而直接問下一個問題,說明認可,隻是沒有說“然”,也許點了點頭,像他這麼幽默的人,不是沒有可能的。

書法中的“力”,指的是各種線條按着不同字形組合起來,所表現出來的一種張力和視覺上的沖擊,這種力不是蠻力,顔真卿說“雄媚”正是說明這點。是以,前人多以“雄強”和“姿媚”評價王羲之的書法,是有道理的。

書法所表現的力,是以具象對抽象的審美表述,很難用語言解釋。我們常說顔筋柳骨,表達了兩種不同的力量,可有的人則認為顔字臃腫、柳字幹巴,這是審美不同導緻的。但不管怎麼說,書法中的力量不能了解成蠻力,因為隻有在便秘的時候才會用盡全身的力量。

書法家張旭傳授了哪些“筆法”給顔真卿?平直均密鋒力

顔真卿楷書

本以為“十二意”今天能夠講完,這才說了一半就已經寫了近三千字,好了,就此打住,你也讓眼睛休息一下,我也讓眼睛和手指休息一下,剩下的放到下一講。

如果你覺得《述張長史筆法十二意》對你有幫助,且認為我講得還不錯,那就等我寫下一篇文章,前提你一定要關注我,不然就看不到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