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他受佛教影響,以淡墨空靈的書風走出了新路,被譽為“淡墨探花”

作者:老梁談史

淡墨探花淡墨痕,

尊唐傳晉出清新。①

書如淡淡新楊月,

煙雨江南花杏村。②

他受佛教影響,以淡墨空靈的書風走出了新路,被譽為“淡墨探花”

王文治(1730-1802),字禹卿,号夢樓,江蘇丹徒人。工書法,以風韻勝。清代書法家、詩人。乾隆二十五年進士,授編修,擢侍讀,官至雲南臨安知府。罷歸,自此無意仕進。不到五十歲,即潛心佛學;其疏淡清秀的書法特色無疑也深受佛教影響。有《夢樓詩集》、《快雨堂題跋》等傳世,。

王文治一生以書法聞名于世,其早年習書從前輩笪重光入手,受其影響頗深。他的楷書師從褚遂良,行草書則出自《蘭亭序》和《聖教序》二帖。但也有人認為他是學趙孟頫和董其昌的用筆。

他受佛教影響,以淡墨空靈的書風走出了新路,被譽為“淡墨探花”

(王文治書法墨迹《蓋世傳家》聯)

從王文治傳世書法來看,其飄逸婉柔的點畫和妩媚勻淨的結體,的确透露出與笪重光、董其昌二人書法的傳承關系,而線條的扁薄,更是浸染于笪氏書法的結果。除笪、董二人的影響外,還有一個因素不可忽視,王文治中年以後潛心禅理,對于有關佛經的書法尤其用心關注。他曾收得張即之的寫經墨迹,臨摹學習,是以其書風與張即之、笪重光一樣有用筆扁薄的特點。他喜用長鋒羊毫和青黑色的淡墨,這與他的天然秀逸的書風有表裡相成之妙,故清代梁紹壬在《兩般秋雨庵随筆》中說:"國朝劉石庵相國(指劉墉)專講魄力,正夢樓太守(指王文治)則專取風神,故世有“濃墨宰相,淡墨探花”之說。

他受佛教影響,以淡墨空靈的書風走出了新路,被譽為“淡墨探花”

在清代,也有人将他與劉墉、梁同書作比,認為王文治中年得張即之書迹臨摹,遂入輕佻一路,如同秋娘傅粉,骨格清纖,姿态自佳,而欠莊重。此論雖取貶義,但對王文治的書風的譬喻,還是有其獨到之處的。從傳世真迹來分析,王書運筆柔潤,墨韻輕淡,行間布白,疏朗空靈,氣格風神極見婉美。莫怪當時竟有"天下三梁(指梁同書、梁衍、梁國治),不及江南一王"的說法。其書法用筆規矩而灑落,結構緊密而内斂,墨色以淡為主,着實是董其昌書法風貌的另一表現。

王文治書法忠實地秉承帖意,但無傳統帖學的流轉圓媚與輕滑。其書用筆轉少折多,以折為主,顯得果斷有緻,幹淨利落。其瘦硬的筆畫略帶圓轉之意,既妩媚動人,又俊爽豪逸,風神蕭散,筆端毫尖處處流露出才情和清秀的特色。行書作品《待月之作》清妙妍美,俊朗疏秀,可見其晉唐功底深厚及秀逸婉麗的個人特點。

無怪乎有人說:“江南書法風流,王書足可領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