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紀念周克芹逝世三十周年 | 鄉愁,是他一生寫不完的思念

作者:簡陽釋出

周克芹

簡陽籍中國當代作家,堪稱簡陽文化名片,其創作的長篇小說《許茂和他的女兒們》榮獲首屆茅盾文學獎,同時被北京電影制片廠和八一電影制片廠搬上銀幕,在全國各地上映,書寫了中國電影史的奇觀。

紀念周克芹逝世三十周年 | 鄉愁,是他一生寫不完的思念

“秋天總有一些糾結。為春捂秋晾是否加衣,為蕭瑟秋雨乍暖還寒,為秋收季節擷取多寡……如此困惑不獨我有。二十四年前,周克芹先生就寫過《秋之惑》,被評論家認為是繼《許茂和他的女兒們》之後又一個裡程碑。不過,令人痛惜的是,克芹先生就在那年秋天與世長辭……我隐約感到,秋,與克芹先生的命運交織頗深,冥冥中有一種宿命般的糾纏——他誕于仲秋,辭世于初秋,人生最後交出的作品也囿于對秋的困惑。”市作協主席楊小願在《秋風秋景憶克芹》裡這樣記述。

今年是周克芹逝世三十周年,讓我們一起走進三位周克芹的同鄉,從他們的角度去接近這位文學巨匠,探尋其克勤一生寫美麗鄉愁的事迹。

紀念周克芹逝世三十周年 | 鄉愁,是他一生寫不完的思念

胡其雲和周克芹在石橋古鎮合影

故交胡其雲:

克芹成功是吃苦吃出來的

胡其雲

是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代表作《花鎮》《沱江靜靜流》。他和周克芹從誠明中學(現石橋中學)讀書開始交往,成為摯友。

說起周克芹,作為其故交的胡其雲直言,他吃的苦太多了,天道酬勤。作為班上年齡最小、家庭不富裕的學生,周克芹讀書格外努力,并自信可以超過同班那些富家子弟。

學海無涯苦作舟。讀書這點苦,對于周克芹之後吃的苦真算不了什麼。

胡其雲介紹,周克芹1957年被學校“處理”回家當農民後,生活長期貧困。在為饑寒苦苦掙紮時,他沒有沉淪,不甘蹉跎時光,讀書、寫作成了他生活的一部分。白天是繁重的體力勞動,夜晚還要讀書寫作。冷徹心骨的嚴冬,烤着“烘籠”,擁着被子寫作;烈日炎炎的酷夏,一把蒲扇、一堆鋸木面或艾草驅蚊,心記手寫,從不懈怠。由于經濟條件所限,他抽的都是“經濟牌”香煙。其名字周克勤被改名周克芹,偏女性化的名字也隐忍不說。

紀念周克芹逝世三十周年 | 鄉愁,是他一生寫不完的思念

周克芹故裡

梅花香自苦寒來。周克芹吃了太多的苦,讓他“做人應該淡泊一些,甘于寂寞,潛心于工作和事業……永遠保持對生活的熱情,保持一顆誠摯的赤子之心。隻有把個人對于物質以及虛名的欲望壓制到最低标準,精神之花才得以最完美的開放;隻有求得内心的平靜、純正,才華方得以熠熠生輝”,也讓他“由于長期生活的積累和深深的思考,我的創作題材愈來愈多,創作欲望愈來愈強烈”。

繼1959年的《秀雲和支書》後,1963年他的《井台上》引起了廣泛注意,他成為《四川文藝》的重點作者;1973年更以《李秀滿》名噪一時,被翻譯成英文登在《中國文學》上,介紹到國外;1980、1981年,分别以《勿忘草》和《山月不知心裡事》摘得“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1982年,長篇小說《許茂和他的女兒們》獲得中國最高文學獎——“茅盾文學獎”,且榮登首屆、拔得頭籌。

研究者吳傑:周克芹的作品是最能展現時代精神的作品。

吳傑

是中國寫作學會會員、四川省作家協會會員,業餘主攻文學評論,曾在《寫作》《文學自由談》《百家講壇》《微型小說選刊》等刊物發表文藝作品數十篇。作為簡陽人,他2010年開始深入研究周克芹的創作思想。

為什麼寫作?是古今中外作家們一直在探尋的問題。對于周克芹來講,為什麼要進行寫作?吳傑研究認為,周克芹不為功利而寫作、不為寫作而寫作,寫作發乎自然,可謂是“情動于中而形于言”。

源于生活本身的影響和情感的宣洩,堅持“直面人生,開拓未來”,周克芹走上了創作之路,從1959年發表第一個短篇小說《秀雲和支書》到長篇小說《許茂和他的女兒們》《秋之惑》,日漸成熟的創作風格源于他對文學創作思想的正确把握和對自身創作的嚴格要求。周克芹堅持為人民寫作,為時代畫像,在創作題材上選擇“寫自己最熟悉的”。他最熟悉的莫過于幾十年的農村生活經曆,莫過于農民和農民的故事。

紀念周克芹逝世三十周年 | 鄉愁,是他一生寫不完的思念

電影《許茂和他的女兒們》劇照

同樣的農村生活,具有不同的生活态勢。對作家來講,對農村生活人、事、物的看法也是不一樣的。對周克芹來講,面對農村生活的不斷變化,他始終堅持一個定位,那就是“我常常是站在一個農民,一個先進農民的角度來看待生活,看生活的變化”。

周克芹的作品是最能展現時代精神的作品,都是與時俱進地反映農村的變化的。《在艱難的日子裡》寫縣委書記夏明遠為一位水稻專家昭雪,為黨保護科技人才,呈現的是一位黨員幹部心系人民、為黨工作的偉大形象。

吳傑認為周克芹作品有三大特點。

❖一是反映現實,“向人民說真話,知心話,向黨彙報人民的真實生活狀況”。《許茂和他的女兒們》深刻反映了十年動亂給農民帶來的災難及農民的抗争和追求,而《秋之惑》則真實描繪了農村十年的改革曆程。

❖二是進行道德評價,“文學對家庭和社會生活要作出一定的道德的評價”,在《秋之惑》中,面對農村改革的現狀,周克芹通過塑造江路生和華良玉兩個人物形象,深刻批判了以江路生為代表的具有小農經濟意識的農民,将農村的希望和未來寄托在華良玉這類知識青年身上。

❖三是預告征兆,“作家應是人類肌膚上的最敏感的‘器官’,可以最先感覺到社會這個大環境中某些細微的征兆,并用自己的聲音向人們預告出來”,《邱家橋首戶》講述了全縣聞名的冒尖戶黃吉山兒女們鬧分家的故事,通過黃吉山最終入股辦大隊林場,既符合黨的農村經濟政策“讓一部分農民先富起來”,又預兆了那種狹隘的“各人展勁各人熱火”的生活信條必遭抛棄。

粉絲梁曉:

周克芹是可親可敬的叔叔

在我市攝影家梁曉的心目中,長輩周克芹是自己崇拜勵志的對象,是可親可敬的叔叔。梁曉的父親梁尚書因為和周克芹一樣喜愛爬格子,有過很多交集。梁曉多次跟随父親去周克芹家,還留有合影的照片,并成為其粉絲。他記得,有一次周克芹向父親請教供銷社和代銷店的關系,後來看到,在《許茂和他的女兒們》中許茂的七女兒許貞就在供銷社工作。

紀念周克芹逝世三十周年 | 鄉愁,是他一生寫不完的思念

葫蘆壩

周克芹多次告訴梁曉和他的父親,寫作的素材都是在鋤頭裡挖出來的,勞作休息之餘,坐在鋤把上聽鄉親擺農村的事,進而積累起豐富的素材。他還多次見周克芹為創作構思“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從1975年年初,周克芹有創作一部長篇小說的想法,到1978年春節過後,他動手寫作《許茂和他的女兒們》,這部小說光構思就用了3年多的時間。

在這期間,他謀篇布局、設計人物,寫出人物傳記,推翻花了一個春天寫成的第一章,分析名著結構,然後才提筆成功寫出了第一章《霧茫茫》。個中滋味,非常人所能想象。直到1979年8月26日晚11時,當他寫完“許稿”,“覺得好像大病一場,四肢無力,每一蹲下,兩眼直冒金花,兩耳嗡嗡直叫。他大睡了兩天”,“他去量體重,減輕了十二市斤”。

周克芹從一位農民成為中國著名作家,幾十年磨一劍,這種經曆是很勵志的。電影《許茂和他的女兒們》投拍,更使周克芹名聲鵲起。周克芹的成功,極大地鼓舞了簡陽地區的文學愛好者,乘着改革開放春風,一個個摩拳擦掌,投入到更加勤奮的創作活動之中。一時間,簡陽城鄉掀起了向周克芹學習,多創作好作品的熱潮,很多人向周克芹請教,他都不厭其煩地指導。這樣的一位大人物,親和近人,至今都讓梁曉感慨不已。

最近,梁曉再次讀了《許茂和他的女兒們》,其筆下那熟悉的鄉音、奔湧的鄉情和那可愛的鄉親,總覺得是那樣的親切;那濃厚的鄉土氣息、時代氣息和那分明的愛憎,總是那樣的強烈;那生動的場景,總是揮之不去,萦繞腦際,總是不斷地撩起他對過去歲月的回味與思考。睹書思人,想到周克芹墓前的一副對聯:“重大題材隻好帶回天上;純真理想依然留在人間。”

【來源 簡陽釋出 編輯 許倩 王雯麗 稽核 鄭玥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