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道教界敬譽其為“當代的太上老君”,領略仙學巨子的求仙之路

作者:90後小鎮
道教界敬譽其為“當代的太上老君”,領略仙學巨子的求仙之路

陳撄甯,中國近現代道教領袖人物,仙學創始人。原名元善、志祥,後改名撄甯,字子修,号撄甯子,安徽懷甯人。有“仙學巨子”之譽,道教界敬譽其為“當代的太上老君”。

生于清光緒六年十二月。祖籍安徽懷甯縣洪鎮鄉新陳埂,世居安慶蘇家巷。父,陳鏡波先生,為清朝舉人,設學館授徒,以教書為業。先生8歲便受家教課讀儒學經書,14歲便能文能詩。他禀賦聰慧,求學勤奮,在少年時期便已具備了豐實的儒學功底。

十歲左右,在家中覓到晉朝葛洪所作《神仙傳》兩本。不敢明明白白閱看,隻得将此書放在大腿上偷看。書桌上面,仍舊攤擺着一本《論語》,以為掩飾。蓋恐怕父親曉得我看異端之書,要打罵也。

道教界敬譽其為“當代的太上老君”,領略仙學巨子的求仙之路

十三歲時,溜到街上學辰州符(辰州符又稱“靈符”、“神符”、“桃符”。因為“符”是辰州地區的巫師們首創,故名“辰州符”。),回家來被痛打一頓。

十四歲買了一部《萬法歸宗》(一般的符咒或法術收錄在《萬法歸宗》中,來源一般為前輩修道大師,根據自己所得符圖文字,以自己對宇宙的了解,為使後學者有所依據而描繪出來的符圖。這類符圖一般有規律可循,初學者得傳授後即可看懂,它們屬于中,下乘符咒,《萬法歸宗》裡所記載的絕大部分是這種符圖,故《萬法歸宗》是符咒書中最具代表的書籍。),又被家中人搜去,投在火中燒掉。

直到十六歲以後,方能自由,他們亦懶得再幹涉我了。不過象雷劈棗木印、樟柳神、桃木劍這一類東西,還是不敢公開展覽。 自幼體質單薄,加之勤奮苦讀,剛及青年便縻患澇疾,當時無醫可治,醫生束手。不甘待斃,決心自尋卻病之右,以救垂危生命,曾辍儒學而從其叔父學習中醫。經服藥實驗,覺古醫藥對痨疾效驗不著。

道教界敬譽其為“當代的太上老君”,領略仙學巨子的求仙之路

因其叔既操中醫,且好事神仙方術,先生亦因之漸漸滋生對古神仙家修養法的興趣,開始讀道書,研習月法。經親身實驗,身體康複,相信仙學養生法是卻病延齡有奇效的方法,便從醫理、哲理多方面着手深研仙學。

自幼10歲看葛洪《神仙傳》,即萌學仙之念。

13 歲得先父抄本三豐真人《玄要篇》,及白紫清《地元真訣》,讀之津津有味,是為平生第一次獲見人元、地元兩種仙學書籍。

16歲得先叔祖家藏古本《參同契》并《悟真篇》。

19歲得舍親喬君家藏原版《仙佛合宗》并《天仙正理》,方知出家人修煉之法與在家人大大不同。

20歲的同鄉丁君家藏初刻大字版《金仙證論》并《慧命經》,方知和尚也有學神仙術者。

先父業儒又好道,惟不喜甯學此,家中雖有許多抄本道書,但隻可偷看,而不敢公然翻閱。若彼知之,必痛斥也。先叔祖以名醫而精于仙學,故其家藏醫書道書,皆為珍本,伺其有暇,辄執經請益。伊嘗謂:“醫許學,仙不許學;書可傳,訣不可傳。”無奈,隻得作罷。甯平生仙學所親受家庭之賜者,僅此幾本丹經書籍而已。傳口訣師雖有幾位,皆與家庭無關,即至親骨肉亦不知我師之姓名,故不足為外人道也。”

道教界敬譽其為“當代的太上老君”,領略仙學巨子的求仙之路

他25歲時入安徽高等政法學堂,因讀書勤奮,未及結業而舊疾複發,隻得辍學離校。自感生路隻有一條,便是訪名師,深煉仙道養生之術。

從28歲起,曾尋訪九華山月霞法師、甯波谛閑法師、天童山八指頭陀、常州冶開和尚,感到佛教修養法偏重心性,而忽略于形體,未必能達到法病長壽的功效。足迹又轉向道教名山勝地,曾參訪蘇州穹窿山、句容茅山、均州武當山、青島崂山、懷遠塗山、湖州金蓋山,在黃山曾遇異人,其《仙學必成》曰:我于光緒三十三年,在安徽省懷遠縣親自遇着,彼此相聚兩旬之久,許我實地試驗,證明仙家之說非虛,并改正道書上各種錯誤,然後我方下決心抛棄家庭,淡泊名利,費四十載光陰,閱千百部秘籍,打起全副精神,專求這一件事。

1939年,創辦《仙學月報》。其對道藏書目重作分類,将七部十二類的舊名目一概取消,隻就道藏原有1500種書的性質分為道家、道通、道功、道術、道濟、道餘、道史、道集、道教、道經、道誠、道法、道儀、道總等14類。其著作頗豐,涉及内容有丹道、史論等,共計有《黃庭經講義》、《教理概論》、《靜功總說》、《老子第五十章研究》、 《靜功療養法》、 《仙與三教之異同》等近30餘種,先生于1969仙逝。

小編認為尋仙之路,尋得不僅僅是得道升仙,而是身體的升華,精神世界的解脫。作為"萬物之靈"的我們,更應該直覺的面對,修仙是否真是存在。

道教界敬譽其為“當代的太上老君”,領略仙學巨子的求仙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