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看,這兩個癡迷拳擊20年的老頑童

作者:中國江西網

裡約奧運會剛剛結束,缺少了鄒市明的中國拳擊隊在本屆比賽中收獲了1銀3銅的成績,雖然沒有拿到金牌,但是獎牌數創下了新高。與此同時,在南昌一家拳館内,數十名草根拳手正在為職業拳手的夢想努力奮鬥着。

讓人肅然起敬的是,這家拳館——格銳俱樂部的兩位創始人李昱和陳尉勝雖然是業餘愛好者,但是癡迷拳擊20年,白天從事搏擊類産品銷售工作,晚上則投身于拳館之中,悉心教導每一位拳手。

李昱說,為了在南昌推廣拳擊運動,他們會一直教下去,直到教不動為止。

看,這兩個癡迷拳擊20年的老頑童

李昱(左)和陳尉勝在交流技術動作

為了拳擊放棄“鐵飯碗”

8月23日晚,記者來到格銳俱樂部時,10餘名年紀從10歲到40多歲的學員,正在李昱和陳尉勝的指導下練習出拳。

看到記者前來,李昱脫下了雙手厚厚的拳套,臉上冒出了豆大的汗珠,喘着粗氣。“年紀大了,跟年輕小夥子對抗,身體有點吃不消。”李昱笑着說。

談起學習拳擊的路程,今年已經40歲的李昱說,他和陳尉勝是鄰居,小時候接觸了傳統國術,兩人讀了大學之後,才接觸拳擊這項運動,逐漸被拳擊的魅力所吸引,一有空就會去找教練學習拳擊技術,經常互相切磋。陳尉勝在大學期間,還拿了全省的散打冠軍。

李昱大學畢業之後被配置設定到了省内一國有銀行上班,枯燥的生活讓他很難适應,“當時由于工作的原因耽誤了一段時間練拳,心裡面對于拳擊的追求越加迫切。”李昱經過一番掙紮之後,作出了一個大膽的選擇,辭去了這份在外人眼裡的“鐵飯碗”工作,獨自一人去天津拜師學藝。

他白天打工賺錢,晚上在拳館内學習拳擊和巴西柔術,“一個月的收入勉強能維持生活,生活雖然很苦,但是每學到一項新的技術,心裡就感到很開心。”

起初,兩人合夥在洪城大市場開設了一家拳擊類的體育産品批發店,專門從事與拳擊類相關的生意,生意也逐漸穩定。

“拳擊不僅是競技體育,它可以提高人的身體素質和精神面貌,通過長期鍛煉能夠提高人的自信心。”盡管練習拳擊已經有10多年的曆史,可是李昱發現南昌有許多像他一樣熱愛拳擊的人,沒有專業的學習場所。

為了推廣拳擊運動,吸引更多的人參與到拳擊運動中來,2012年,李昱和陳尉勝拿出了多年的積蓄,租下了南浦路一間民房,開辦了格銳俱樂部,主要教授拳擊、泰拳和巴西柔術。一個擂台需要六七萬元,為了節省費用,兩人購買材料親手搭建了一個簡易擂台。

讓李昱感到欣慰的是,俱樂部開張後,就招到了第一批40餘名學員,4年的時間内共有500餘名學員在俱樂部學習拳擊。

開設拳館吸引市民參與

“年輕的時候,職業拳擊比賽在中國沒有得到推廣,除了在大學裡打過一些比賽,畢業之後沒有參加過一場職業賽事。”李昱說,直到他們36歲的時候,職業拳擊比賽才逐漸推廣開來,而他們兩人的年齡和身體條件已經無法适應這種激烈的比賽,這也成為兩人終身的遺憾。

雖然自己不能參加職業賽事,李昱和陳尉勝把希望交給了前來拳館學習的學員。拳館除了過年,每天晚上都會保證兩個小時的教學。為了教育訓練優秀的學員,兩人還會在下午單獨加班教學。每個月拳館的收入,恰好維持正常開支,沒有什麼盈利。可是為了保證教學水準和技術,李昱會經常和國外以及港澳的拳擊教練保持交流,觀看教學視訊,每個月前往香港的拳館進行交流學習。

由于兩人把重心都放在了拳館裡,很少有時間照顧家裡。李昱的女兒今年才不到2歲,他心裡充滿了對女兒的歉意。“每天隻有早上7點到9點能陪孩子玩,由于拳擊館缺教練,為了教學很難有時間陪孩子。”陳尉勝夫妻的預産期在今年12月份,陪在老婆身旁的時間,也隻有晚上9點拳館下課之後,好在兩人的夫妻都很了解和支援丈夫的拳擊夢想。

兩人為拳館的付出,逐漸收到了回報,至今拳館内已經走出了4名職業拳手,取得了多場勝利,這讓兩人更加有信心走下去。“希望以後能培養出一個職業拳王,隻有那樣我們才會滿足。”陳尉勝說。

本報記者劉斐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