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對面有一個小公園,每當季節,從窗戶看,層層疊疊的森林染成,色彩斑斓,第一次,想到的詩是邱鳳甲這句話"林楓要老柿子就成熟了,秋天在萬山深處紅了",而不是另一句。

最終的詩意,大概就是"自然雕刻",達到"即心景"的境界:筆直書前的對象,表達内心的感受,二者合二為一。直接用自己的感官,即用直覺直接呈現場景,将風景與情感融合,無需語言進行額外的解讀修飾,即可感動讀者。所謂"文章天上,精彩手拉手",就是指這種情況。
詩集《我以前去,楊柳一》。現在我來想,雨雪",謝淩雲《池塘春草》,曹志《高台多秋風》,李白《月亮出天》,杜甫《星挂平野》,燕薇《六塘泉水,花塢日落晚》,杜辰鶴《暖鳥聲破碎,高花影》,王偉《沙漠煙直, 長河,等等。古雲"用風景書寫,風景略帶,作者的極端也",越是運用最膚淺的語言,寫出最自然的風景,最罕見。
唐宋以後,技能越多,傑作就越少。而邱鳳甲這句話《林楓要老柿子就煮熟了,秋天在萬山深處紅了》,也是一部大作品,如果笨拙、淺薄、神性,直指心腸,不是假聖人,是我看最後一眼,就在那句話上不會忘記。詩歌是前景,怎麼忘記呢?
《山村是眼》第二部
(晚清)邱鳳甲
一角西風日落,破雲東陵雨。
林楓要把老柿子煮熟,秋天在萬山深處紅。
升值:
邱鳳甲(1864-1912),台灣省苗栗縣人,愛國詩人、教育家、反日寶泰石師。
多年前去台灣旅遊,在台中度過了一個晚上,台中市曾與大學開會,還去逛夜市,可見邱鳳甲在台灣人的影響力。
楚 說:
樓角,沐浴在夕陽下,秋風吹拂;
遠處,東山脊聳入雲,但卻是毛毛雨。
山上的楓葉變紅了,
柿子也會迅速成熟并變紅。
秋天在哪裡?
秋天是無數山丘的紅葉之一。
"林楓要老柿子就煮熟了",绯紅的楓葉,紅色成熟的柿子,用最典型的兩種風景,指出了季節。文字沒有顔色,然後讀者的眼睛可以立即出現鮮豔的顔色。這也是作者對秋收季節的期待和向往。
"秋天在山的深處紅",是一幅高高的風景,山間鮮紅,層層疊疊的森林染紅,一幅壯麗的風景,猶如山水畫,直接展現在讀者的腦海中。秋天是季節,是一個抽象的概念,但詩人是秋天的形象,用紅葉,借用秋天成熟果實的顔色,可以說是獨一無二的。而"紅色"不僅僅是一種顔色,似乎還有時間的魔力,山從綠色到滿是紅色的山,是時間的快進畫面。
曾經有一首兒童歌曲,春天在那裡:
春天在哪裡?
春天在哪裡?
春天在青翠的群山中。
這裡有紅色的花朵。
這裡有綠草,
還有可以唱歌的小黃疸。
以前感覺很微妙,現在發現其實很長,比起"深圳萬山紅"這句話,弱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