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際知名導演盧帕根據魯迅的著名改編劇《廣告狂人日記》搬上舞台,其中68歲的李龍英飾演趙貴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除了演員之外,李龍英還以學者專家、著名戲劇評論家的身份出現在《廣告狂人日記》專家研讨會上。李龍英也是編劇,今年的北京人民藝術抗疫劇《社群人居委員會》是他作為編劇的工作;
李龍英也是一位多職業藝術家,他的父親李莫然是中國著名的行為藝術家,他的堂兄李如萍曾是中央實驗劇院的國家級演員,他的兄弟李龍躍是國家影視導演,他的妻子也是演員,他的兒子李薇,不僅是中國戲劇博士研究所學生導演, 同時也緻力于實踐中的戲劇研究。李龍英三代大家庭對戲劇藝術充滿強烈的熱愛和責任感,在編劇、導演、表演、解說、研究等各個方面展現才華,為中國戲劇貢獻力量。

李莫然(中) 李龍英(右) 李維祖(左) 孫三代愛玩
李莫然:《活李爾》電影《活李爾》中的"鄧世昌" 登台
李是著名表演藝術家,曾任中國戲劇協會會長。他出生于黑龍江省尚志縣一個大型回族貧困家庭,10歲因家庭困難上國小,14歲不得不辍學謀生。他做過小販,做過雜工,做過郵差,在很小的時候他就承擔起了生活的重擔。熱鬧的市場裡有各種各樣的歌劇表演,成了他的免費戲劇學校。他漫長的耳對耳戀讓他着迷于戲劇性,他的許多台詞都能夠背着他表演。18歲時,有一個郵局業餘劇團,因為他離仆人還差,就被要求試一試。他低下了聲音,發出嘶啞的老式聲音:"先生,你回來了!導演大吃一驚:"你是個天才!"李有他演藝生涯的第一個角色。
這部劇的成功激發了李安成為演員的願望。1947年,東北文藝協會征集會員,李莫然毫不猶豫地加入了革命文藝團體。1951年,東北人民藝術劇院成立,李莫蘭在第一部劇《黎明照耀莫斯科》中飾演黨委書記庫麗。他還演了很多名劇,周總理看他的戲《日出》都大加贊賞。1986年,遼甯人民藝術在上海演出莎士比亞的名劇《李爾王》,時任廖毅導演的李莫然親自飾演李爾王。他最好的表演,讓國際莎士比亞學會主席菲利普看完話劇後忍不住沖上舞台擁抱他,興奮地說:"你是中國的活李爾!"
除了他傑出的舞台生涯,李娜最著名、最令人難忘的角色是電影《正午風》中的鄧世昌,這也是他的第一部電影。原導演想讓他演李洪章,讓金山演鄧世昌,但金山出于某種原因沒有演。當攝影師兼導演第一次見到李莫然時,攝影師對導演說:"鄧世昌,你還在尋找什麼?"他是鄧世昌!"當時,李莫然的臉上滿是痘痘,有人懷疑這樣的人能不能打鄧世昌?"但攝影師說:"沒有臉的男人不是英雄!結果,李莫然飾演的鄧世昌火熱起來。他繼續制作經典電影,如"在軍隊下","檢察官","花園街5号"和"春花"。
2007年中國戲劇百年誕辰,李莫蘭被授予白玉蘭戲劇藝術獎終身成就獎。他一生中出演過七部電影,六部電視連續劇和60多部電視劇,是一位在紀念中國戲劇百年和中國電影百年紀念的同時被認可的藝術家。
李非常關心時事,非常關心文藝,尤其是戲劇。老不友善出門,還總是帶着兒子李龍去探查文藝界、戲劇的事情。每當上演新劇時,他都會讓兒子帶回節目單,告訴他這部劇是怎麼回事。李的孫子李薇後來開始學習戲劇,這讓李莫然非常高興。雖然兩個孫子對戲劇的看法大相徑庭,但李莫然總是喜歡和孫子談戲劇。當李偉執導第一場戲時,"你還在看球嗎?演出結束後,李娜見到孫子後的第一句話就是:"你在努力工作!"讓李龍英也非常驚訝,因為李莫然平時對後代的要求很嚴格,從來不客氣話,可以看出他的子孫子女是多麼的滿意搞戲劇。
李龍英:能演可以編輯可以評論他父親在中學劇中的記憶
李隆英的兒子李龍英在遼甯人民的藝術大院長大,受父親和環境的影響,對演戲也有很深的情結,甚至在他小時候就曾經想過"人長大後不演戲,或者為演戲服務"。但他隻是明智地趕上了"文化大革命",把農村當成兵。1975年,中央戲劇學院招收農軍學員,他學會了參加考試。但因為該劇沒有征兵,是以沒有接納他。當時還在接受審查的李莫然知道這件事,給兒子寫了一封長信,勸他不要從事演藝事業。《四人幫》粉碎了,文藝的春天又來了,李寂靜在國火中戲,李龍英這才知道父親就是這樣一位著名的演員,他心裡想演的火焰也被點燃了,于是他申請了第二槍工藝劇團劇團。
從陸軍工藝美術兵團轉業後,李龍英已經不是演員了,但他對戲劇和表演的依戀并沒有減弱,經常在影視舞台上客串一些角色。他把主要的興趣和精力轉向了編劇和話評,48歲寫了第一部劇《馬駿論義人》,然後一頭亂麻,先是一頭亂麻,先後寫了《天使》《尋春劉社》《楊三傑和陳曉二世》等劇本,并長期以《關東散人》為筆名置評, 該館藏出版了《真相直白》《直白說真話》。曆任北京演藝集團副總經理、中國戲劇家協會理事、北京戲劇家協會副會長。
1980年,李還與父親李默冉共同出演了一部電影《走在戰争前》,這部電影給了他父親的角色一個年輕的替身。在合作中,他觀察父親如何為這個角色做準備,并分析劇本。"盡管我父親沒有教過我,但我可以說我一直在用他的記憶玩高中。"當我父親演戲時,他在準備角色時非常小心;當他分析劇本時,他自己的筆記比劇本厚得多;當他做戲的時候,他會在半年前上場,"李回憶道。我不僅聽到他說,'演員走進更衣室開始化妝,這已經是角色了,不應該有其他幹擾,但應該活在這個角色中。"是以有些人說,李一上台,就非常大。這是因為他玩了很久,他提前進入角色,他的思想,他的行為,他的感受,都是這個角色,在遊戲之前已經達到了一定的情感積累水準。"
這些年來,李龍英一直在演戲,有時一年演兩三部戲。他說他不是一個專業的演員,但他經常被找來演戲,可能是因為他對戲劇的熱愛和認真。"我父親對我的影響非常非常大。雖然我不能像他那樣做,但我正在努力做到。今年我68歲了,我會提前演戲,雖然我不是一些劇中的主角,但當我進入更衣室時,我不會再看手機了。但是現在絕大多數演員都不是這樣的,有些人還在看手機短信之前還在側屏上,那你怎麼能成為那個角色呢?"
李偉:媒體《海歸來》給戲劇導演邊練習邊學
李龍英的兒子李偉在大學學習新聞學,後來在英國學習媒體。回到中國後,在一家電視公司工作的李偉被一些社會現象所感動,在機關年會上做了一個獨幕喜劇。李龍英看完後,鼓勵兒子把它寫成劇,于是李炜有了第一部劇《曹操》。演出的成功讓李偉對戲劇産生了濃厚的興趣,他申請了中央戲劇學院院長系的博士,來自中國著名希臘戲劇研究專家羅金林教授。李偉的博士論文是關于"當代中國舞台上悲劇體裁的呈現"。
多年來,李敖還執導了多部話劇,包括《俄狄浦斯王》、《城邦大帝》、《朱利葉斯·凱撒》、《殺死秋之夢》、《比斯将軍之血》等作品,并與父親李龍英合作《還在看球?原創劇如《解毒劑》。從2017年開始,李偉将在亮馬河畔的一座古色古香的圓形劇場,與專業團隊和非專業演員一起排練《普羅米修斯的仲夏夜之夢》等世界著名戲劇,采用古希臘劇院慣用的半弧形設計。作為北京唯一一位做戶外環保劇實踐和研究的導演,他希望通過回歸原貌的戲劇,讓觀衆在自然環境中與人融為一體,感受到戲劇的神聖感和儀式感,也讓戲劇呈現給大衆。
學得越多,就越覺得戲劇過于寬泛、深刻,越覺得明白還不夠,于是去了中國美術學院工作,走上了戲劇研究的職業道路。目前在中國美術學院宋寶珍的上司下,《中國戲劇編年史1907-2018》的作者,在中央戲劇學院姜濤的上司下,他還在進行《中國戲劇導演的研究》的梳理研究,以及為戲劇《村聲》和《左家莊的過去》準備排練, 以及戲劇《北平的曙光》的排練。其中,由李龍英編劇、李偉導演、父子倆再次合作的《小村莊之聲》,将于今年5月、6月正式搬上舞台。
來源 北京日報 客戶|記者 王潤成甯
編輯:金立偉
流程編輯 吳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