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技術宅用3D列印幫助妻子治療腦瘤

技術宅用3D列印幫助妻子治療腦瘤

2013年的夏天,pamela shavaun scott每天的無時無刻不都在經曆着難以忍受的頭痛,已經到了整夜無法安然入睡的地步。于是scott進行了首次磁核共振成像檢查(mri),放射科醫師們發現她的腦記憶體在一個直徑約為1英寸的腫塊,但專家們表示這并不是緻命的惡性良性腫瘤,也沒有采取過多的幹預治療。

就在三個月後,scott又去做了第二次磁核共振檢查,不過這次專家們說出了一個不幸的消息:scott的腦内腫塊已經增長到直徑1厘米大小,并且很有可能發展成為惡性惡性良性腫瘤。在這次檢查之前,scott在當年已經經曆了數個大型手術,其中就有甲狀腺摘除手術。進行核磁共振檢查的醫生們告訴scott,這次為了治療惡性惡性良性腫瘤,她還需要接受更加痛苦的顱内手術。

scott本人是一名精神治療醫師,工作便是通過電視遊戲來排解病人的心理問題。專家的診斷結果讓本身就是醫生的scott驚出了一身冷汗。身邊的神經外科同僚們告訴她,她的“惡性惡性良性腫瘤”出現在非常危險的位置(左眼後側),唯一的治療辦法隻能是冒着極大的生命風險,通過開顱手術摘除腫塊,而且有極高的機率造成大腦認知損害或者失明等後遺症高。scott擔心,自己可能永遠不能恢複到之前健康的狀态了。感受到了事情的急迫性,于是scott的丈夫——供職于allthings3d網站的3d圖像專家michael balzer,向醫生索要了妻子相關的醫學成像檔案(dicom)。

技術宅用3D列印幫助妻子治療腦瘤

他先使用用photoshop軟體,把dicom的醫學成像結果,也就是妻子的兩次檢查的圖像疊層在一起對比,發現所謂的“惡性腦惡性良性腫瘤”在三個月内壓根就沒有變大,醫生說的話并不完全可信。自己的研究結果表明,同一家醫院的兩名不同的放射科醫師針對同一個病例卻得出了截然相反的結果,而且很有可能對病人造成難以挽回的傷害。

接下來為了找到摘除惡性良性腫瘤的最佳方法,balzer使用了一系列其他國家的3d成像技術工具,例如巴西科學技術與創新部開發的invesalius,可将ct及核磁共振裝置擷取的高清二維圖像掃描制作成剖面結構的3d模型。另外還有3d slicer,通過他可以重建可視化的虛拟人體模型。balzer利用這些工具,完整重構了妻子的3d腦部模型。

技術宅用3D列印幫助妻子治療腦瘤
技術宅用3D列印幫助妻子治療腦瘤

到了14年2月份,夫妻倆将自己研究的成果送到了全國各地的醫院,希望能夠獲得合理的治療方法。就在3周後,他們收到了著名的匹茲堡大學醫學中心(upmc),也就是scott接受甲狀腺摘除手術的醫院的回複。upmc同意為scott進行這次惡性良性腫瘤摘除手術。

醫生們仔細研究了balzer制作的scott的3d腦部模型,和病人相關的dicom醫學影像資料,先在模型上模拟進行多次模拟手術嘗試,來尋找到最佳的開刀位置。最終決定用一種幾乎不會造成後遺症的方法,從眼睑部位切入取代了高風險的開顱手術。

由于多方的通力合作以及患者的高度配合,手術大獲成功。主刀醫生切除掉了95%部分的腦内惡性良性腫瘤(剩下的5%是因為惡性良性腫瘤細胞纏繞在病人的視神經周圍,切除會冒着極大的風險)。這已經是當下最好的結果,因為這次的摘除手術将惡性良性腫瘤複發生長的機率基本降低到0。而且值得慶賀的是,scott表示,手術結束後,僅用了不到三周的時間,她就恢複到可以正常去上班生活了。

雖然說不能把這次“從誤診到醫學小奇迹”的全部功勞歸功于balzer的研究,不過的确可以看出,技術宅的能量當真是無比巨大。這次外科手術的醫生甚至都對balzer做出的模型感到震驚,贊不絕口。

balzer本人也說,“網際網路雲端有太多豐富的醫學資料,結合各種醫學成像工具會産生強大的能力。傳統的醫生診療有時候也并不能保證百分百準确。”他覺得不能夠隻單純依賴醫生單方面的診療結果,患者和家屬甚至可以自己研究掌握對抗惡性良性腫瘤的方法,最大可能的保全健康。

看完了這件感動的夫妻共同對抗病魔的事件,相信你一定不再隻覺得技術宅們還是一群幫助他人搬電腦、修手機、做系統的宅客們。如果擁有一個會做3d模型的老公,在關鍵時刻甚至能夠拯救寶貴的生命。

原文釋出時間為:2015-08-06

本文來自雲栖社群合作夥伴“大資料文摘”,了解相關資訊可以關注“bigdatadigest”微信公衆号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