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以24式太極拳為例,談太極拳重心轉換六個要點

作者:太極那些事

重心轉換在太極拳運作當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它是練好太極拳的根本。

《拳論》曰:“立如秤準,活如車輪”就是這個道理。身體怎樣“立”才如秤準,怎樣“活”才如車輪,這裡面就有着相當大的技巧問題。本人習練24式太極拳多年,對于重心轉換略有些許心得。今抛磚引玉,以期得到方家指正。

以24式太極拳為例,談太極拳重心轉換六個要點

一、重心轉換從“手揮琵琶”準備。以24式太極拳為例,左右倒卷肱的前一個動作是手揮琵琶,這個動作是做好倒卷肱的基礎,基礎打不牢,後邊的動作就很難做好。手揮琵琶的标準動作要求是“跟步松手、後坐挑掌、虛步合臂”,關鍵就在“後坐挑掌”上。

後坐的姿勢正确了,重心坐正了,就為後邊的倒卷肱的重心轉移奠定了基礎。有的人“後坐挑掌”坐不好,不是左右偏斜,就是前仰後合,緻使倒卷肱一起步身體就開始搖晃起來。是以,手揮琵琶的“後坐挑掌”是最關鍵的一步,習練者絕不可輕視。

二、重心轉換從松沉開始。“松沉”,是太極拳最重要的一個特點,沒有松沉就沒有太極拳。沒有松沉,動作就不自然流暢。拳訣曰:“松者自逸,緊者自滞”就是這個道理。松與沉是相輔相成的,有松就有沉,有沉就有松,它倆就像一對孿生兄弟,誰也離不開誰。“有松無沉尤覺懈,有沉無松尤覺硬”,這是打好太極拳的道理。

是以,打好倒卷肱這個動作,也必須從松沉開始。松沉要求兩跨放松,裆勁撐圓,因為腰部的左右旋轉和腿部的虛實轉換,是靠跨關節的松活來完成的。如果兩個胯關節不松活,腰也就很難起到車軸的作用。隻有跨放松了,裆撐圓了,腰的轉動也就輕靈圓活了,腰轉動順暢了,身體的各個部位自然就會運用自如。無論手臂在倒卷肱中怎樣來回推拉,腿腳怎樣前後挪動,身體重心的轉換都會順利地得以完成。

以24式太極拳為例,談太極拳重心轉換六個要點

三、重心轉換要做到屈膝有度,支撐協調。重心開始轉換後,雙腿應做好兩點,一是屈膝有度,就是兩條腿應保持一定的彎曲角度,這是展現在太極拳步法上的一個重要環節。雙腿應似直非直,似曲非曲,既不能立腿過高,也不能彎曲過大。鼓過高了失去了太極的韻味,彎曲過大了影響重心的轉移。

二是支撐腿有力,是說支撐腿在重心轉移時要做到支撐有力,用勁力去支撐整個身體的重量,并驅使上體轉動自如。但支撐腿絕不是百分之百的承受重力,而應該做到虛中有實和實中有虛,協調運作,并保持虛領頂勁态勢,以保證兩條腿協調地去完成倒卷肱中的前進和後退動作。

這是在重心轉換過程中兩條腿的支撐狀态。而兩腿在前進後退時,則又保持另一種狀态,那就是在松腰、松胯、下沉、支撐的基礎上,做好腿部前後移動的動作。這就要求雙腿除了交替做好支撐之外,也要按“三節律”規律去完成重心轉換中腿部運作過程。“三節律”,即跨為根節,膝為中節,腳為梢節。梢節推動中節,中節推動根節;根節引領中節,中節引領梢節。

也就是說,運作時要以膝蓋為軸,提腳時,用胯推動膝蓋,再用膝蓋推動腳;用腳引領膝蓋,再用膝蓋引領胯,這樣節節貫穿,完成一整套的腿部運作過程。絕不可身體随着腿部的前移後退而左右搖晃或後仰前傾,以確定身體的穩定和中正。

四、重心轉換以“腳”帶腰。人體有兩隻腳,舞蹈者的兩隻腳分别叫做主力腳和動作腳,太極界叫支撐腳和輔助腳。因支撐腳在重心轉換過程中看起來好像是沒太大的動作,其實卻潛在完成了一系列的動作轉換。

比如,上步時身體的重心逐漸移至腳,後腳由腳跟至腳尖擡離地面收回,經支撐腳内側再向前稍向外落地上步。退步時,前腳離地收回,同樣經支撐腳内側向後稍向外落地退步。要先腳尖後腳跟落地,這一上一退,勁力便随着右手的前推移到了支撐腳上,支撐腳的前腳掌開始五趾抓地,随着身體的重心轉移,整個腳掌開始由腳後跟逐漸向前腳掌“碾動”的過程,這個潛在力量的“碾動”,就決定了支撐腳的穩固。

支撐腳力量“碾動”合理,支撐腿就能穩固吃力,腰也就能帶動身體的協調旋轉。這一系列的動作,也就全部完成了“以腰帶腳”、“以腳帶腰”的動作過程,保證了身體重心的準确轉換。是以說,習練者不要忽視“腳”的運用。否則,實腳不活,身體就會僵硬,身體的重心轉移就不好。

五、重心轉換主宰于腰。《拳論》中說:“其根在腳,發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其意不言而喻,腰是太極拳節節貫穿的樞紐,也是中轉站,是人類身體中最大的關節部位。在名人大家中也有很多關于腰的論述,什麼“腰為驅使”、“源動腰脊轉股肱”、“刻刻留心在腰間”等等,都是在說腰在太極拳運動中的重要性,并且起着承上啟下、儲存内勁、轉動靈活、強身健體的重要作用。

左右倒卷肱是24式太極拳中較為重要的一個動作,“撤手轉腰翻掌、屈臂轉肱提腳退步、坐腿虛步推掌”等一系列動作,都是由腰發出勁力而驅動的。習練者在用腰時,一定要将其放松,放空。隻有松腰,兩足才有力;隻有松腰,下盤才穩固。也隻有腰的拉轉,虛實變化才準确,才分明。

太極八法中有一個口訣,說:“掤在兩臂,捋在掌中,擠在手背,按在腰攻”,其中的“按在腰攻”就是指太極拳的勁力要按在腰攻上。是以,重心轉換必須主宰于腰,正确地用好腰是做好倒卷肱重心轉換的根本。

六、重心轉換形于手。在左右倒卷肱的運作過程中,手型也極為重要,手的運作不正确,會直接影響身體的重心轉換。比如右倒卷肱的第一個動作“撤手”,當右手撤到自己的右肩前,你的左手就要開在自己的左大腿外側,前腳尖着地。

當右手完成一個劃弧,開始在耳旁向前方推出,這時的手形很重要,有的人手的方位過偏,過于外擺,使重心開始向外偏移,在下一步的推手退步的過程中,身體就會搖晃。

向前推右手時,手掌的角度應該在50度和60度之間,角度過小,身體容易前傾,重心會前移;角度過大,身體容易後仰,重心會後移;手掌過于偏左或偏右,身體的重心都會左右偏移。

是以,無論是撤手,還是推手,都應适當找好角度,避免重心偏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