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這邊熬油吃魚肉,那邊海洋空蕩蕩——千年來的殘酷捕殺鲸魚史早期捕鲸業,引領風潮的歐洲人美國捕鲸業的高光時刻,從楠塔基特島到新貝德福德 “渾身是寶”,鲸魚的101種用途捕鲸者說,财富背後的故事

作者:曆史講堂
1850年,美國捕鲸業蒸蒸日上,鲸魚數量驟減。一位署名為“北極鲸”的作者以鲸魚的口吻寫了一封信,呼籲人們停止無節制的捕鲸。信中寫道,它們本以為北冰洋足夠安全,卻沒想到捕鲸船還是追到了這裡,“我們就應當全部被殺死……我們就應當徹底滅絕嗎?” 直到100多年後,“北極鲸”的呼籲才被付諸實踐,國際捕鲸委員會的《全球禁止捕鲸公約》于1986年正式生效。盡管這份協定并沒能限制全部國家,但大規模的商業捕鲸就此偃旗息鼓。 當最早進行商業捕鲸的巴斯克人還在眺望比斯開灣裡的鲸魚時,他們并不會想到,1000多年後,曾為他們打下鲸魚市場的露脊鲸,最終将成為瀕危保護動物,登上紅色名錄,并被禁止捕殺。

曆史學家戈登·傑克遜曾說:“捕鲸的起源深藏在神話的迷霧當中。”我們無法确定第一頭被人類捕獵的鲸魚到底死于何時何地。不過,有文字記載,9世紀時,斯堪的納維亞的旅行家歐特勒便曾對英國國王誇耀過自己國家卓越的捕鲸能力。

這邊熬油吃魚肉,那邊海洋空蕩蕩——千年來的殘酷捕殺鲸魚史早期捕鲸業,引領風潮的歐洲人美國捕鲸業的高光時刻,從楠塔基特島到新貝德福德 “渾身是寶”,鲸魚的101種用途捕鲸者說,财富背後的故事

巴斯克捕鲸人複原圖

中世紀時,曾居住在西班牙與法國間山脈地區的巴斯克人主導着捕鲸行業,天主教會在推動其發展的程序中起着突出的作用。幾個世紀裡,巴斯克人持續不斷地為整個歐洲的餐桌端上鲸魚肉,也提供着其他各類鲸魚制品。

16世紀末,向北航行的船隊發現斯匹次卑爾根群島附近活躍着大批鲸魚後,那裡很快變成了捕鲸勝地。該地的弓頭鲸比以往常被捕撈的露脊鲸脂肪更多、鲸須更長,成為廣受歡迎的獵物。1613年夏天,來自各個國家的捕鲸船有20餘艘之多,他們聚集于此,不僅忙于捕鲸,還忙于彼此間的利益争奪。最終,荷蘭與英國達成協定,共同占有這個捕鲸點,并派戰艦護航,聯手将其他國家拒之門外。18、19世紀裡,人煙稀少的北方捕鲸點常有滿載而歸的漁船從海邊一直延伸至遠方的地平線。據資料記載,自1722年起的40餘年間,僅來自荷蘭的捕鲸船便有将近6000艘之多。

這邊熬油吃魚肉,那邊海洋空蕩蕩——千年來的殘酷捕殺鲸魚史早期捕鲸業,引領風潮的歐洲人美國捕鲸業的高光時刻,從楠塔基特島到新貝德福德 “渾身是寶”,鲸魚的101種用途捕鲸者說,财富背後的故事

英國人自16世紀末加入了捕鲸行列,但那時的漁業王冠仍屬荷蘭。直到新英格蘭殖民地的捕鲸業漸漸發展起來,他們的捕鲸巨頭之夢才漸漸顯影。不過,這份原屬英國的财産沒過多久便從他們手中掙脫,與其稱殖民地捕鲸為英國捕鲸業的希望,倒不如說它是美國捕鲸夢的美妙前奏。

在諸多參與捕鲸的國家中,美國的捕鲸曆史如鲸腦油蠟燭一般散發着持久明亮的光輝。自清教徒移民登陸,殖民地捕鲸産業步步興盛,直至20世紀初才光芒漸退,為後來者所超越。300年間,捕鲸一直是推動這個國家演變的重要力量之一。

18世紀50至70年代,是殖民地捕鲸業的傳奇時代,楠塔基特島則是這段傳奇的締造者之一。楠塔基特島四面環水,與鲸魚遷徙路線相鄰,常有鲸魚漂上水面來,是一個适宜捕鲸的福地。這裡的原住民早就開始利用這些意外來客,殖民者也在不久後開啟了自己的捕鲸之旅,以彌補陸地資源的不足。他們遠望海中噴水嬉戲的鲸魚,揚言道:“看那兒,那就是能為我們的子孫後代提供面包的綠色牧場。”

這片綠色牧場果然沒有令他們失望。短短40年,捕鲸産業便發展為島民們最大的就業機會來源,這個貧瘠的沙洲,唯一盛産的便是鲸魚油。在捕鲸收獲最大的1726年,人們共捕殺了86頭鲸魚,其中有11頭竟是在一天之内捕獲的。

美國獨立戰争及之後的1812年戰争,給楠塔基特島的捕鲸活動帶來了毀滅性的打擊。盡管那裡的捕鲸人一直盡力保持中立以求繼續捕鲸,但英美雙方都對他們的這種算盤并不買賬。在捕鲸事業每況愈下的日子裡,甚至有捕鲸人想要通過移民英、法來繼續自己的捕鲸生涯,但絕大多數楠塔基特人還是堅定地留在美國,等待新的機會。

戰後,美國捕鲸業重整旗鼓,擺脫了戰時的愁雲慘淡,進入了一段閃閃發光的黃金時期。楠塔基特島在19世紀30到40年代中期,持續獲得成功。對那裡的小夥子們來說,殺死過鲸魚或海豚才能獲得尊重,而出海捕鲸則是成為合格戀人的先決條件。1846年,當全世界的捕鲸船總數為900艘的時候,僅美國的船便有735艘之多。

這邊熬油吃魚肉,那邊海洋空蕩蕩——千年來的殘酷捕殺鲸魚史早期捕鲸業,引領風潮的歐洲人美國捕鲸業的高光時刻,從楠塔基特島到新貝德福德 “渾身是寶”,鲸魚的101種用途捕鲸者說,财富背後的故事

捕鲸全盛時期的楠塔基特島,數百萬加侖的鲸油通過這個美國港口,發往世界各地的市場。

很快,随着大船吃水深度的加深,鲸魚資源的耗竭及淘金熱對島民的吸引等種種原因,楠塔基特島漸漸沒落,将捕鲸業的龍頭之位拱手讓給了新興港口——新貝德福德。後者憑借優良的地理位置迅速崛起,成為美國的捕鲸業首都。在黃金時期,這裡甚至誕生了一份專門報道捕鲸相關内容的周報——《捕鲸人裝運單和商人清單》。

這份“捕鲸市場中的《華爾街日報》”自1843年3月首次發行,到1914年12月停刊,享年72歲;它見證着黃金時期的一個個高光時刻,聆聽着這個行業逐漸衰落的足音,它的告别,也标志着盛極一時的捕鲸行業終将落幕。

1850年之後,鲸魚油的市場逐漸被瓦斯、煤油及石油搶占,日趨縮小。當世界上第一口油井于1859年在賓夕法尼亞汩汩産油後,《名利場》雜志刊登過一組漫畫。漫畫中,盛裝打扮的鲸魚們正為這口油井舉杯慶賀:“願我們陸地上的油井永遠不會枯竭!”“我們再也不用為身上的鲸脂而恸哭哀号了!”鲸魚們的歡呼聲和美國捕鲸業的尾聲一齊到來了。1927年,“約翰·r·曼塔”号從新貝德福德出海,幾乎空手而歸,為美國盛極一時的捕鲸時代徹底畫上句号。

這邊熬油吃魚肉,那邊海洋空蕩蕩——千年來的殘酷捕殺鲸魚史早期捕鲸業,引領風潮的歐洲人美國捕鲸業的高光時刻,從楠塔基特島到新貝德福德 “渾身是寶”,鲸魚的101種用途捕鲸者說,财富背後的故事

20世紀30年代,加拿大拉布拉多的捕鲸站裡,一個穿着油布衣服的男人站在死去的抹香鲸上正在剝離鲸脂。

美國捕鲸業的光芒漸漸褪去,其他國家的捕鲸行業卻興盛起來。19世紀60年代,挪威人改進了捕鲸炮,大大提升捕鲸效率;20世紀初,日本與俄國紛紛跻身捕鲸列強;德國、荷蘭、英國也設定了新的捕鲸路線,力圖打造效率更高、規模更大的捕鲸船隊。1904年,随着挪威在南極建立第一個捕鲸基地,南極也被捕鲸人納入尋寶版圖。

1946年,為維護鲸群數量,國際捕鲸委員會成立,開始逐漸限制各成員國的商業捕鲸活動。然而,捕鲸禁令有一個“科學捕鲸許可”的漏洞——科學捕鲸不僅不用經過任何本國以外的審查,還可将鲸肉出售或贈送。那些想要打開鲸肉市場的國家便常以科研之名、行商業之實。2009年,僅日本的科學捕鲸項目便使數百頭鲸喪生;而2018年年底,日本正式宣布退出國際捕鲸委員會,擺脫其限制,并将于2019年7月重新開機商業捕鲸。

人們常誇贊某些動植物“渾身是寶”,而無論是從體型還是用途而言,它們在鲸面前都是小巫見大巫。鲸魚肉可以吃,舌頭是專供神職人員和貴族享用的美食;它的脊椎和肋骨是制作椅子和籬笆的材料;漫長的捕鲸航行中,水手們在鲸魚牙齒上進行雕刻打發時光,再于返鄉後将其送給心愛之人;烏賊的喙經過鲸魚的消化系統形成的龍涎香,可作為香水的定香劑,十分寶貴……19世紀中期以後,人們對鲸魚的利用更加充分,哪怕是殘存的廢料也會被磨成粉當肥料。在一本名為《鲸與捕鲸》的小冊子上,甚至密密麻麻地列出了四五十種鲸魚的用途。但人們捕鲸最主要的目标還是它們身上豐富的鲸脂、鲸腦油和鲸須。

鲸脂煉成的鲸魚油,長期以來一直被人們視為絕佳的照明材料。18世紀初,倫敦為打擊夜間犯罪的行為,在全市範圍内安裝油燈。這些油燈從日落點到日出,長夜不滅,每年總時長多達5000個小時。這些燈裡靜靜燃燒的,正是來自殖民地的澄澈鲸魚油。

這邊熬油吃魚肉,那邊海洋空蕩蕩——千年來的殘酷捕殺鲸魚史早期捕鲸業,引領風潮的歐洲人美國捕鲸業的高光時刻,從楠塔基特島到新貝德福德 “渾身是寶”,鲸魚的101種用途捕鲸者說,财富背後的故事

1912年,捕鲸站堆滿了用來裝鲸油的木桶。

除照明功能外,鲸魚油還可以制作肥皂、顔料,還是主要的潤滑油和加工整個歐洲的軍人制服布料的原料。

這邊熬油吃魚肉,那邊海洋空蕩蕩——千年來的殘酷捕殺鲸魚史早期捕鲸業,引領風潮的歐洲人美國捕鲸業的高光時刻,從楠塔基特島到新貝德福德 “渾身是寶”,鲸魚的101種用途捕鲸者說,财富背後的故事

刻有捕鲸場景的貝雕(scrimshaw)作品,約1960年。貝雕由捕鲸者創造,刻在鲸魚的副産品上,如骨頭或牙齒上

鲸須可以被制成鞭子、雨傘、拐杖、鞋拔子等各種産品,而其中最受歡迎的還要數女士的裙撐或緊身胸衣的支架——這些既有韌性又足夠硬的材料備受塑身内衣制造商的青睐,被拿來為當時那種不自然的時尚推波助瀾。

這邊熬油吃魚肉,那邊海洋空蕩蕩——千年來的殘酷捕殺鲸魚史早期捕鲸業,引領風潮的歐洲人美國捕鲸業的高光時刻,從楠塔基特島到新貝德福德 “渾身是寶”,鲸魚的101種用途捕鲸者說,财富背後的故事

鲸須既有韌性又足夠硬,可用來制作緊身胸衣的支架

19世紀50年代,美國捕鲸業對勞動力的需求達到有史以來的頂峰,一些捕鲸船上還出現過女性的身影。

随着鲸魚數量漸少,捕鲸人不得不越走越遠,所需時間也越來越長,新貝德福德的船長常常需要4年左右才能完成一次捕鲸活動。許多捕鲸人在船上的時間遠比在家久得多。曾有一位船長在捕鲸途中去世,與他同行的船長夫人不願将丈夫永遠留在海上,選擇了将其屍體泡在一桶威士忌酒裡帶回家鄉。

這邊熬油吃魚肉,那邊海洋空蕩蕩——千年來的殘酷捕殺鲸魚史早期捕鲸業,引領風潮的歐洲人美國捕鲸業的高光時刻,從楠塔基特島到新貝德福德 “渾身是寶”,鲸魚的101種用途捕鲸者說,财富背後的故事

諷刺漫畫,發表于1861年。

捕鲸船上的婦女并不一定都是船長的妻女,也有一些女性假扮男子、充當水手登船參加航行。1849年,一艘航行7個月的捕鲸船未完成預期計劃便決定改變航線停靠港口。這是因為船長驚訝地發現船上竟有一位19歲的“花木蘭”——她冒用自己父親的名字報名出海,在無人覺察的情況下勞動了7個月之久,最終被船長留在秘魯并送回美國。

這邊熬油吃魚肉,那邊海洋空蕩蕩——千年來的殘酷捕殺鲸魚史早期捕鲸業,引領風潮的歐洲人美國捕鲸業的高光時刻,從楠塔基特島到新貝德福德 “渾身是寶”,鲸魚的101種用途捕鲸者說,财富背後的故事

一旦捕鲸距離合适,标槍手便用力擲出綁好繩索的捕鲸叉,射在鲸魚身上,

但出海其實并非什麼好差事。那些未曾在海面曆經風雨的人往往将捕鲸幻想成一項激動人心、甚至頗具浪漫色彩的事業;隻有真正的捕鲸人才知道,盡管這個行業看似利潤豐厚,但海上那些充滿苦水的日常和悲慘遭遇,絕非聳人聽聞。

如果我們有機會一窺早期美國捕鲸船船員的日記,便會發現,在為船主帶來巨大财富的背後,船員們的血汗早已如鲸油一般浸滿每一寸甲闆。在捕鲸船的“迷你君主國”裡,級别最低的船員隻能20多人擠在一個低矮狹小、幾乎沒有自然光的空間裡,躺在稻草或玉米殼填充的、被戲稱為“毛驢的早餐”的床墊上睡覺,忍受糟透了的廚師端上的各種難以下咽的食物,還要時刻面臨生病或受傷的風險。

船上的醫生由船長兼任,按照藥箱裡的醫療指南行事;必要的時候,他們甚至要為船員進行外科手術——一位名為吉姆·亨廷的船長曾将船員綁到木闆上,用餐刀、鋸和魚鈎為他進行了截肢。

但船長本人有時也難逃厄運——1854年,當新貝德福德的摩裡亞号正在海面航行時,它的船長卻患上了抑郁症。這位船長用一發毛瑟槍的子彈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從船員們的醫生成了自己的劊子手。

這邊熬油吃魚肉,那邊海洋空蕩蕩——千年來的殘酷捕殺鲸魚史早期捕鲸業,引領風潮的歐洲人美國捕鲸業的高光時刻,從楠塔基特島到新貝德福德 “渾身是寶”,鲸魚的101種用途捕鲸者說,财富背後的故事

捕鲸人正在使用捕鲸炮,它能發射巨大的四頭捕鲸叉,不僅連着粗繩索,還裝有炸彈

如今,海洋冒險家的時代早已過去,出海捕鲸遠沒有以前那麼危險了。在船員們的生命安全得以保全、食宿條件日益改善的今天,真正值得人們擔憂的唯有漸漸消失的鲸魚和日趨空蕩的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