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Producter:讓産品從0到1》一第2章 設計的感覺

本節書摘來自異步社群《producter:讓産品從0到1》一書中的第2章,第2.1節,作者 周楷雯,更多章節内容可以通路雲栖社群“異步社群”公衆号檢視

producter:讓産品從0到1

從感覺開始

學習新東西的方法有很多,一直以來我們被教育的方式都是:從基礎開始,積微成著,最終搭建起自己的知識體系。

這種方式最明顯的好處是可以夯實自身基礎,但弊端卻是毀滅性的——枯燥乏味的過程及大腦中的知識無處可用的沮喪,時刻伴随着學習的每一天,最終會讓我們失去興趣,選擇放棄。對于設計而言,尤其如此。

每一條設計準則都源于對人心理的研究。想要從事設計,就要懂得人們如何感覺、學習、推理和記憶。但是,為什麼我們要花費四五年的時間,從配色、結構、心理學入手呢?

謝天謝地,在計算機的世界裡,我們完全可以反過來,抛開理論,先看一看有趣的設計是什麼樣子的,然後再讨論一下這些設計都遵循了什麼樣的設計理念,再利用這些感覺去嘗試做自己的設計。畢竟,在一切開始之前,保護好轉瞬即逝的興趣才是最重要的。

但是,别高興得太早!

不要忽略對基礎理論的學習。當你的設計完成時,你會找出很多設計的缺點,并發現自己知識的短闆。這時候再回去看那些枯燥無味的理論書,你就能體會到如沐甘霖的快感。

在開始學習之前,和你分享一句被許多有為人士說過的話:

如果想要取悅所有人,那麼你不會取悅任何人。[1]

設計師的工作和藝術家有很多不同,注定不能像藝術家那樣特立獨行。設計并不是把個人品味強加于産品之中。伴随着對設計的了解的不斷深入,“設計為誰而做”這個問題會成為每個設計開始時設計師要思考的第一個問題。

清晰

清晰(clarity)這種感覺,是利用人眼對邊界資訊感覺差的特點,将次級消息放在了邊緣。将這種感覺用于對現實場景的資訊化中,就能在很大程度上減少資訊和背景之間的互相幹擾。

要達到這種效果,需要對資訊放置的位置、背景色彩的過渡及現實場景有一個妥善的處理。

從ios 7開始,蘋果公司正式把這種感覺引入了系統設計:

簡化(simplify);

内容為主(maximize content);

-縱深(depth)。

ios中的天氣app

ios 7中的天氣app是對這種感覺的最好闡釋,如圖2-1所示。雪天的背景占據了整個螢幕,沒有了以往常見的界面邊界,視界變得極為開闊。

《Producter:讓産品從0到1》一第2章 設計的感覺

去除了邊界,内容得以占據更多的空間,是以足以讓使用者聚焦于内容本身而不是界面。但是,此時并不是真的沒有了邊界,從視覺的角度來講,此時的天氣app,中間的大字号氣溫就成了中心,其他區域都是邊界。

人眼的邊界視力比中心差得多,使用者能輕易地分辨29,但第一眼卻很難注意到下面的氣溫都是些什麼。在這種情況下,把次級消息放在邊界就成了更好的選擇。

《紙牌屋》

在《紙牌屋》這部電視劇裡,片頭的設計也很有這種清晰的感覺,如圖2-2所示。文字在螢幕的位置清晰自然,渾然一體。

《Producter:讓産品從0到1》一第2章 設計的感覺

谷歌眼鏡

谷歌眼鏡(google glass)在文字下方加了個半透明的灰色背景,來讓人很好地聚焦邊界資訊,如圖2-3所示。

《Producter:讓産品從0到1》一第2章 設計的感覺

《鋼鐵俠》

除了像google glass那種半透明的處理方法,如果資訊塊不高、區域統一,也可以用透明漸變來做這種底襯,如圖2-4所示。這種處理可以從鋼鐵俠的圖檔中感受到。

《Producter:讓産品從0到1》一第2章 設計的感覺

小結

簡化界面元素的設計語言。

利用人眼的視力差别進行布局。

采用半透明或漸變增強可讀性。

整潔

整潔(clean)延續了簡化、内容為主的設計理念,是建立在合理性之上的美學協調。整潔作為一種極簡主義,更能讓高端使用者喜歡。

少即是多。(less is more.)

——ludwig mies van der rohe

留白

一次偶然的機會,我在instagram上關注了一個非常善于采用過曝(overexpose)做到整潔的感覺的女神——hx1125。

我非常喜歡她那些在白色背景上隻擺着一兩件東西的感覺(如圖2-5至圖2-8所示),這種滿足感和多年前翻開原研哉先生的《設計中的設計》時極為相似。

這種設計如此慷慨地把畫面讓給了需要我們去注意的資訊上。我想整潔這種設計感覺的靈魂也正是如此——少即是多。

《Producter:讓産品從0到1》一第2章 設計的感覺
《Producter:讓産品從0到1》一第2章 設計的感覺

在我剛開始學習做設計的時候,潛意識總會驅使我去填滿整個畫面,那種感覺就是“沒塞滿就是沒設計過”。後來,随着做的設計越來越多,我開始更多地關注畫面的比例、協調性,不再去想如何塞滿整個畫面,而開始去想怎麼讓畫面再少一些元素,最好是選擇一款合适的字型、一個合适的字号、一種合适的顔色,隻有文字,那真是太美了。

大概在一年前,我設計過一個從未拿來用的名片,如圖2-9所示。沒使用的原因是,這個設計需要非常有質感的紙和非常精巧的印痕才能展現它的美感,但是我不知道到哪裡去找這樣的紙和工藝才能做到這種效果,隻好一直将其封存在我的dropbox裡。沒有手機号,沒有二維碼,沒有位址,隻有twitter和email。沒辦法,我覺得這樣最純粹,這可能和我沒有消失殆盡的不群之心有關。

《Producter:讓産品從0到1》一第2章 設計的感覺

後來我嘗試了一種豎版的名片設計(如圖2-10所示),襯線字型的優雅和穩重似乎始終是我在文字排版中的摯愛。

《Producter:讓産品從0到1》一第2章 設計的感覺

整潔的app設計

愛範兒(ifanr)有一款非常整潔的app——數讀,如圖2-11所示。我對這款app一見鐘情。後來,在我的一款app coinsman中,我也運用了這種設計方式,如圖2-12所示。

《Producter:讓産品從0到1》一第2章 設計的感覺

這兩款app都采用了強資訊驅動的設計方式,數讀中最重要的就是那個點睛的數字,在coinsman中最重要的就是目前的價格。把它們用最大字号放在中間無疑是最好的選擇,其他一切資訊都不要來搶這個關鍵資訊的聚焦區間。

數讀的中央數字下面的點睛文字用了遠小于主體的字号,而coinsman在最高和最低這兩個價格上,也是用了小字号,而我覺得還不夠,我還降低了它們的不透明度,最後標明在60%左右。

元素的主次關系

在數讀中,下面有一段灰色的文字,是全文的開頭,點選這裡并往上滑動可以看到全文資訊,全文的文字顔色也會增強為黑色。在coinsman中,下面的5分鐘交易量柱形圖也是明顯暗于價格波動5分線的,而所有元素都小于螢幕中間的數字。

這就是元素的主次關系,也是設計中非常重要的一點——永遠不要讓不同級的東西看起來一樣。如果發生了這種永遠不該出現的情況,那麼這個界面看起來就是一場災難。

留白來幫助聚焦最重要的資訊。

關鍵色的謹慎選擇。

擁有唯一的主體。

酷(cool)似乎是找不到“形容詞”的時候的唯一選擇。酷并不是簡單地好看、有趣,而是一種準确的視覺體驗。對于app自身而言,酷代表一種生命力,而縱深這種理念也始終貫穿着。

《ingress》

《ingress》是google公司在2012年上線的一款lbs多人遊戲。當時我被這款遊戲的玩法深深感動了,一向視“宅”如命的我都不顧夏日的炎熱跑出去玩這個遊戲。

《ingress》這種虛拟現實的感覺會讓人一下子被迷住,地圖已經不是我們導航概念裡那種呆闆的形象,而是變成了一種要去拯救世界的場景,如圖2-13所示。這種風格超出了你對任何一款lbs遊戲的預期。地圖中無處不在的粒子特效、光暈、極強的明暗對比,讓其産生了殺馬特般的沖擊力。

即使不想出門,也會想去探索一下這款超酷的遊戲軟體,這就是“酷”激發了使用者的好奇心。

《Producter:讓産品從0到1》一第2章 設計的感覺

《smash hit》

前段時間app store推薦的這款《smash hit》真算是“酷”的最佳實踐了,如圖2-14所示。它通過以下3點為你打造了一個可以釋放壓力的空間:

缥缈的虛拟感;

神秘朦胧的場景;

精緻的實體特效。

《Producter:讓産品從0到1》一第2章 設計的感覺

虛拟空間更容易讓使用者産生代入感,按照你的設定,尋着你的邏輯,變成一個“中二病”。

《紀念碑谷》

場景互動一直是遊戲的命根,從早先《仙劍奇俠傳》中的迷宮、《軒轅劍》中的機關術、《塞爾達傳說》裡人物與場景的實體互動,再到現在的場景破壞,場景的真實回報給了使用者無限的刺激,如圖2-15所示。

《Producter:讓産品從0到1》一第2章 設計的感覺

《紀念碑谷》中各個關卡的設定都非常有趣,總是用讓你想象不到的方式将你帶入下一個場景,巧妙地利用視差、沖突空間去建構新的路徑,達到了場景互動的極緻。

《clear》

将酷的特質應用到軟體中,彰顯“酷”這一設計感覺的典型app是《clear》,如圖2-16所示。适當地加入“酷”這一進制素構成,必然讓app富有生機。

《Producter:讓産品從0到1》一第2章 設計的感覺

在前面3款遊戲中,“酷”展現出了以下特質:

強烈的視覺風格;

新奇的氛圍體驗;

生動的互動回報。

“酷”的特質如果應用到clear這款軟體中,那麼就是:

= 新奇的互動效果;

= 讓人驚喜的視覺回報;

= 強烈的設計風格。

尋找靈感

對設計來說,與學習基本理論相比,積累大量的素材和設計思路更為重要。

“當你手裡有個錘子的時候,你看什麼都是釘子。”這句話說的正是方法單一的後果。學習了大量的設計語言并掌握了元素的組合方式之後,你手裡就不再隻有一把“錘子”。

融合生活中對于美好設計的體驗,屬于你自己的優秀設計便會自然誕生。

接下來,一起來看看獲得設計靈感的好地方。

dribbble

dribbble是在設計師中非常流行的一個分享設計的社群,每次打開這個社群網站都會有許多讓人驚歎的設計,如圖2-17所示。不過,驚歎之餘,你也可以對這些設計進行更深入的思考——當這些設計應用到真實環境中時,是否真的能增強體驗。

《Producter:讓産品從0到1》一第2章 設計的感覺

behance

behance社群更為專業。這個社群的作品完成度都相當高,覆寫的範圍也相當廣泛,如圖2-18所示。該社群2012年年底已經被adobe公司收購。

《Producter:讓産品從0到1》一第2章 設計的感覺

siiimple

siiimple是一個專門收集極簡主義網站設計的網站,篩選的作品都很獨特并且具有啟發性,如圖2-19所示。

《Producter:讓産品從0到1》一第2章 設計的感覺

reeoo

reeoo也是一個專門收集優秀網頁設計網站,提供了詳細的分類目錄,從app、藝術、動畫到攝影、體育一應俱全,還可以根據顔色的主題篩選,非常好用,如圖2-20所示。

《Producter:讓産品從0到1》一第2章 設計的感覺

land book

landbook專門收集優秀的登入頁面(landing page),品類齊全,值得時不時地去看一看,如圖2-21所示。

《Producter:讓産品從0到1》一第2章 設計的感覺

call to idea

call to idea是一個以類别為線索收集各種設計的網站,它專業、精美,是激發靈感的好地方,如圖2-22所示。

《Producter:讓産品從0到1》一第2章 設計的感覺

把同類别的優秀設計通覽一遍,你就能發現很多共通之處。

《Producter:讓産品從0到1》一第2章 設計的感覺

designer news

designer news是全世界最熱鬧的設計師資訊社群,新的設計想法、新的産品都會在這裡讨論,如圖2-24所示。

《Producter:讓産品從0到1》一第2章 設計的感覺

大腦的背景運作

創造性的活動并不是單純地将時間耗在上面就可以做出優秀的成果。大腦的運算不同于電腦,潛意識的部分是無法控制的,但它的速度卻遠遠超乎你的想象。

在大量收集、學習了多樣的設計之後,不妨離開書桌,出去跑跑步或遊個泳,完全忘記工作的事情。這時候你的潛意識會在背景歸納組織你的素材,這些素材可能來自你半生的積累,數百萬條記錄在飛快地組織着,徹底放松回來後,最終的結果可能就是——“我是怎麼想到這個點子的,我真是個天才。”

[1] if you want to please everybody, you please nobody.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