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他是伏波将軍,“馬革裹屍”成語由來,第一個使用軍用沙盤的将領

作者:懶遊的故事

接着分享我的海口行。海口并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旅遊城市,但每位來海口的遊客,一定會去五公祠去看看。

他是伏波将軍,“馬革裹屍”成語由來,第一個使用軍用沙盤的将領

去五公祠交通便利,公共汽車就有五公祠這一站。五公祠有兩個入口,一個是圖中的海府路上的西北門,另一處在海口市博物館對面的東北門。五公祠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機關,始建于明萬曆年間,清光緒十五年(1889年)重修,後又多次修繕。總體建築依地勢而建構,占地面積99畝。

他是伏波将軍,“馬革裹屍”成語由來,第一個使用軍用沙盤的将領

這裡植被蔥郁,小溪潺潺,環境清雅,作為東北人,這就是我心目中得天獨厚的熱帶風光。從五公祠中剛剛走出幾位遊客,一位遊客表示沒啥看頭,另一位調侃道,20塊錢門票,你還想看啥?其實,在我眼中,五公祠曆史悠久,底蘊深厚,是全面了解海南曆史、政治、文化發展的絕佳之地。

他是伏波将軍,“馬革裹屍”成語由來,第一個使用軍用沙盤的将領

五公祠主要由五公祠、蘇公祠、伏波祠、觀稼堂、學輔堂、洗心軒和五公祠陳列館組成,人們習慣以“五公祠”統稱。各個古迹既有自己的獨特風貌,又形成一個協調的整體,蔚為"瀛海人文"之壯觀。

他是伏波将軍,“馬革裹屍”成語由來,第一個使用軍用沙盤的将領

五公祠中的伏波祠為紀念西漢的路博德、東漢的馬援兩位伏波将軍而建,是海南較早的古迹之一。海南最早建伏波廟可以追溯到宋朝。

他是伏波将軍,“馬革裹屍”成語由來,第一個使用軍用沙盤的将領

清光緒十五年朱采主持修建五公祠時,把“漢二伏波祠”遷建在五公祠内,并改名為“兩伏波祠”,同時增建了拜亭,民國年間和解放後該祠有幾次較大規模的重修。

他是伏波将軍,“馬革裹屍”成語由來,第一個使用軍用沙盤的将領

一九八三年老一輩革命家廖沫沙同志在參觀五公祠時,适逢兩伏波祠重修竣工,應邀欣然為祠名題匾。

他是伏波将軍,“馬革裹屍”成語由來,第一個使用軍用沙盤的将領

“兩伏波祠”内有關于兩位伏波将軍事迹的圖檔展,我們今天要介紹的是這位叫作“馬援”的伏波将軍。馬援(前14——49年),字文淵,扶風茂陵(今陝西扶風)人,著名軍事家,東漢開國功臣之一。新朝末年,天下大亂,馬援初為隴右軍隗嚣的屬下,很得隗嚣的信任,後歸順光武帝劉秀,為劉秀統一天下立下了赫赫戰功。天下統一後,馬援雖已年邁,但仍不斷請纓,西破羌人,南征交趾,官至伏波将軍,又因功封新息侯,被人尊稱為“馬伏波”。其老當益壯、馬革裹屍的氣概深得後人的崇敬。

他是伏波将軍,“馬革裹屍”成語由來,第一個使用軍用沙盤的将領

馬援先祖是戰國時趙國大将趙奢。趙奢善相馬,封号曰“馬服君”,後世子孫遂以“馬”為姓。馬援十二歲喪父,自小有大志。曾做督郵官,因憐憫囚犯,将其釋放,自己棄官,逃往北地郡養牛馬,時間一長,依附着甚衆。他常對賓客說:“丈夫為志,窮當益堅,老當益壯。”

他是伏波将軍,“馬革裹屍”成語由來,第一個使用軍用沙盤的将領

西漢末年,王莽篡漢,天下大亂。後劉秀滌蕩中原,于建武元年(25年)即皇帝位,建立東漢,其時馬援在隴右,被當地的割據勢力隗嚣器重,任綏德将軍。馬援善相馬,亦有識人之能。公孫述在蜀地稱帝,隗嚣派馬援前往探查,他回來後說道:“子陽井底蛙耳,而妄自尊大,不如專意東方。”東方即光武帝劉秀。後數年,公孫述果因短視而為劉秀所滅。

他是伏波将軍,“馬革裹屍”成語由來,第一個使用軍用沙盤的将領

後來,馬援與隗嚣失和,馬歸順了光武帝劉秀。建武八年(32年),劉秀親征隗嚣,大軍不熟悉隴西地理,前途難明,裹足不前。馬援聚谷米為山,指畫山川形勢,标示衆軍進退路線,曲折深隐,無不畢現。劉秀大喜,遂滅隗嚣,平定隴西。馬援也是以成為戰争史上有記載的首位使用軍用沙盤的将領。

他是伏波将軍,“馬革裹屍”成語由來,第一個使用軍用沙盤的将領

恩威并用,撫平羌亂。自新朝末年,西羌時常寇邊,入據塞内,多擄邊疆百姓。建武十一年,馬援任隴西太守,率軍擊破羌人。然而西羌路遠,變亂反複,朝廷欲棄之。馬援于是上奏朝廷,置長官,繕城郭,起塢候,開導水田,勸以耕牧,郡中百姓安居樂業。在馬援的精心治理下,隴右從此安定。

他是伏波将軍,“馬革裹屍”成語由來,第一個使用軍用沙盤的将領

建武十七年(41年),南方交趾女子征側及其妹征貳聚兵叛亂,九真、日南、合浦諸郡皆有響應,攻占嶺南六十餘城,征側自立為王,封妹妹征貳為大将軍,與東漢朝廷決裂。光武帝任命馬援為伏波将軍,率領樓船将軍段志等南擊交趾。大軍緣海而進,随山開道,長驅直入千餘裡。建武十八年(42年)春,大軍至浪泊(今越南東京州封溪縣),與征貳所率的先鋒交戰。征貳不敵,敗退交趾城。馬援率軍圍城,二征姐妹連夜逃進金溪穴。金溪穴地勢險要,僅有一出口,易守難攻。馬援兵圍數月,終得誅殺二征,然後又率樓船大小二千餘艘,戰士二萬餘人,向南進擊九真郡,搜捕征側餘黨,斬殺了五千多人,嶺南方才宣告平安。

他是伏波将軍,“馬革裹屍”成語由來,第一個使用軍用沙盤的将領

馬援在班師還朝之前,特意在日南郡立了一根大銅柱,上書“大漢伏波将軍馬援建此”,誇耀武功之餘,也表示此乃大漢疆界之最南端,史稱“馬援銅柱”。馬援南征,不僅威服越人諸部,所過之處,逢山開道,遇水搭橋,修城治郭,穿渠灌溉,當地百姓多得其利。與此同時,馬援在當地強力推行中原郡縣制。曾上奏皇帝說:“越律和漢律有十餘條不相同,請求在越族地區推行漢律,取消世襲制度,廢除當地法律。”這些舉措大大地促進了嶺南地區的文明程序。

他是伏波将軍,“馬革裹屍”成語由來,第一個使用軍用沙盤的将領

北征烏桓。交趾既定馬援班師回朝,光武帝賜馬援兵馬一乘,朝見時位列僅次九卿。親友為他祝賀,馬援感歎道:“方今匈奴、烏桓尚擾北邊,欲自請擊之。男兒要當死于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兒女子手中邪!”不過月餘,匈奴、烏桓寇邊,馬援請願出擊,烏桓見漢兵至,頓時潰散而去。

他是伏波将軍,“馬革裹屍”成語由來,第一個使用軍用沙盤的将領

建武二十五年,公元49年,武陵郡少數民族暴動,馬援再次請求出擊,時年已六十二。不料此一去,馬援竟一病而死。随後,馬援被人誣陷指揮失當導緻損失慘重,皇帝劉秀大怒,褫奪馬援新息侯印绶。先是馬援征交趾時,常吃薏苡治療風濕,避除瘴氣。馬援回京時,拉了一車薏苡籽準備用來做種子,時人以為是南方珍怪之物,權貴皆望分一杯羹。馬援仗着受寵,不予理會。待馬援死後,立即有人上書誣陷說此乃一車明珠文犀。劉秀更加憤怒。馬援家人惶恐不安,甚至不敢将馬援遺體埋葬原來的墳地,隻得草草埋葬。賓朋故舊也不敢去吊唁。

他是伏波将軍,“馬革裹屍”成語由來,第一個使用軍用沙盤的将領

儋州白馬井的傳說,相傳,馬援平定交趾,率軍渡海來瓊,在儋州白馬井一帶登陸。《正德瓊台志》記載,“馬援乘白馬刨沙得泉,因井去海濤才四十五步,其味清甘,鄉人于井上立伏波廟。”白馬井是以得名。

他是伏波将軍,“馬革裹屍”成語由來,第一個使用軍用沙盤的将領

伏波将軍武功威震嶺南,千百年來在民間被當做神靈來膜拜。曆代王朝,也将對伏波的祭祀納入國家正祀,對伏波屢加封敕,以緻嶺南地區伏波廟(祠、庵)處處可見。怎麼樣,20元門票的五公祠也挺有看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