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秦淮非遺大觀」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傳統技藝類——永和園面點制作技藝|秦淮非遺

作者:秦淮文化
「秦淮非遺大觀」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傳統技藝類——永和園面點制作技藝|秦淮非遺

永和園面點制作技藝

項目類别:傳統技藝

千百年來,随着夫子廟儒學興盛和科舉發展,吃喝玩樂等休閑娛樂産業應運而生,尤其是秦淮風味小吃聞名遐迩。有着116年曆史的“老字号”永和園,便是夫子廟秦淮風味小吃的代表之一。

2016 年,永和園面點制作技藝入選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

「秦淮非遺大觀」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傳統技藝類——永和園面點制作技藝|秦淮非遺

典雅的永和園酒樓

永和園始建于清代光緒年間(1901),當時的老闆名叫卞福祥,他在夫子廟古玩一條街——奇望街(今建康路),興辦了名為“清心居”的茶館,主要經營酥燒餅、幹絲和茶。此店緊鄰江南貢院,成為當時文化人和生意人的休閑場所。後來遷至彩霞街改名為“春和茶館”。沒幾年,春和茶館又遷到夫子廟貢院西街,改名雪園,經營的仍是酥燒餅、幹絲和茶。由于生意興隆,成為繁華街市有名的茶館,生意人、戲迷、文人墨客及市民,都喜歡到此喝茶聊天。随着店面擴大,又增加了陽春面、魚面等普通面食,價格不高,是以就連南門外進城的農民,都慕名到此歇腳,飽腹一頓,也不枉進一趟城,品嘗一回永和園風味小吃。

「秦淮非遺大觀」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傳統技藝類——永和園面點制作技藝|秦淮非遺

永和園秦淮“八絕”風味小吃

1939 年,抗戰初期經濟蕭條,茶館生意清淡。此時卞福祥的侄子卞永生經營雪園茶館。他将茶館分為北、中、南三個門面,将南邊的門面開酒店,名為“永和園”酒店,意即天下永安太平、和氣生财之意。當時店裡的煮幹絲、酥燒餅享譽金陵,生意很紅火。為擴大經營,又增加了小籠包、豆沙包、五仁包、蟹黃包、麻油素菜包、水晶包、三丁包、荠萊包、湯面餃兒等花色品種,頗受顧客青睐。

「秦淮非遺大觀」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傳統技藝類——永和園面點制作技藝|秦淮非遺

雞汁幹絲

從1942 開始,卞永生把三個門面統稱為“永和園”,還擴大了店堂門面,把四周毗鄰的店家買下,重新按茶館的格局翻建,聘請揚州面點名師尹長貴來店主持點心制作,後來又增加了千層油糕、翡翠燒賣等品種。到1946 年,永和園翻建成二層樓,營業面積再次擴大。民國時期,永和園小吃口味超群,在夫子廟衆多茶園裡獨樹一幟。例如幹絲,細得能穿針,姜絲細得像繡花針,可見刀功要求之高。幹絲的口味多種多樣,有口蘑、香菇、鮮筍、蝦仁、肉絲、燒鴨絲等。面條的品種更是花樣翻新,并且随着季節的變化而更新,如鳝魚面、刀魚面、熏魚面、肉絲面,花樣繁多……

「秦淮非遺大觀」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傳統技藝類——永和園面點制作技藝|秦淮非遺

千層油糕

南京的酒家茶館大多集中在夫子廟,全國各地的名廚特産,在夫子廟地區一直競争激烈。而名聞遐爾的永和園酒樓始終立于潮頭,赢得社會各界的好評。客人們口碑相傳,認為“到夫子廟吃永和園的茶點,是南京人的口福。”

「秦淮非遺大觀」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傳統技藝類——永和園面點制作技藝|秦淮非遺

蟹殼黃燒餅

從光緒年間建立的清心居,到春和、雪園茶館,再到“永和園酒樓”,雖數易店名,但因其小吃品種豐富,名氣越做越大,生意十分興隆。永和園既是普通群眾喜歡的飲食店家,也是社會名流經常光顧的地方。1923 年8 月,文學家朱自清、俞平伯同遊秦淮河,在雪園吃過小吃後,相約寫下文學史上的同題散文——《槳聲燈影裡的秦淮河》。上世紀40 年代,蔣經國先生、著名作家方令孺等名流久聞永和園盛名,特地來此品嘗酥燒餅、幹絲、包餃等小吃,贊不絕口!

「秦淮非遺大觀」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傳統技藝類——永和園面點制作技藝|秦淮非遺

小籠包餃

自上世紀60 年代到改革開放以來,相聲表演藝術家侯寶林、平劇表演藝術家梅蘭芳、當代草聖林散之、書法大家武中奇、著名相聲演員馬季等社會名流,都曾先後光顧永和園,與食客邂逅,并即興在店堂說唱、表演。馬季對永和園尤為厚愛,曾經兩次光臨,稱該店的佳肴珍馐“堪稱一絕”。當代草聖林散之兩題“永和園”店匾,在書法界傳為美談。2011 年,台灣當代著名詩人洛夫攜夫人慕名前來永和園品嘗小吃。精美的小吃、江南的歌舞,使得洛老詩人夫婦盛贊永和園小吃很有味道!

永和園在一個多世紀的發展中,經曆了夫子廟的興衰枯榮,積累了不同時期發展的經營之道。無論是茶點、小吃、酒席都力求盡善盡美。近二三十年來,永和園作為南京“老字号”又結出了新的碩果:1983年該店的什色點心,被評為江蘇省特色點心;1987 年開洋幹絲、蟹殼黃燒餅,被評為“秦淮八絕”風味小吃之一;永和鐵蛋、四味酥餅、蟹黃包、四色小籠包,榮獲全國名菜名點特色品種。2006 年“永和園”獲首批“中華老字号”稱号。

「秦淮非遺大觀」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傳統技藝類——永和園面點制作技藝|秦淮非遺

永和園面點制作技藝市級傳承人方思瑞

永和園小吃基本特點:

其一、幹稀相配。幹點、湯品任意搭配,潤喉利胃,品種内容随着時令季節而翻新變化。

其二、小模小樣。小吃承繼夫子廟地區傳統飲食特色,就是吃個“小”字,吃的面點小來小去,就連餐具也是小模小樣。

其三、口感各異。永和園小吃品種繁多,制作技藝各異,具有鮮、香、嫰、爛、脆、酥等不同口感。蟹殼黃燒餅分糖油和蔥油兩種。各種小吃以甜、鹹兩種為主,甜鹹搭配,相得益彰。

其四、制作精細。永和園的小籠包,一隻包子要捏出24 個皺折,皮薄、餡大、鹵汁多。千層油糕,竟有24 層,每層皆薄如紙,透明得能照見手指。

其五、和諧大同。永和園小吃,“色、香、味、形、器”十分講究,有綿軟味透、鮮嫩可口的幹絲;有鹹甜适中、油而不膩的包子;有香氣撲鼻、餘味濃郁的燒餅;還有香辣撲鼻的豆腐腦、人見人愛的“什色點心”等。

永和園面點制作技藝,以師帶徒的方式傳承,現有董玉祥等4 位主要傳承人。

目前,代表性傳承人:市級方思瑞。

(錢伊蕾 、 袁 謹)

圖檔來源 | 龔文新 及 《秦淮非遺譜》

責編 | 輕叩studio

「秦淮非遺大觀」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傳統技藝類——永和園面點制作技藝|秦淮非遺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