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市值被台積電超越:英特爾淩亂之下已忘初心?

市值被台積電超越:英特爾淩亂之下已忘初心?

近日,英特爾153億美元并購以色列自動駕駛企業mobileye成為業内關注的焦點,也許是這個新聞關注度太高,以至于業内忽略了之後中國台灣半導體企業台積電市值超越英特爾的消息。但在我們看來,這個消息理應更值得業内,包括英特爾自身的關注。原因何在?

市值被台積電超越:英特爾淩亂之下已忘初心?

業内知道,像英特爾并購mobileye這樣大的舉措,資本市場都會有較大的反應,加之在之前舉辦的mwc上,英特爾高調公布了自己的5g戰略,按理說自動駕駛和5g都是當下資本市場追捧的熱門題材,理應對于股價(市值)有一定的助推作用,但從英特爾的股價看,似乎沒有受到資本市場的追捧,甚至在英特爾并購mobileye之後,遭到了做空機構的做空。例如做空機構citron research就稱mobileye是目前市場上最差勁的半導體股票,不但股價高得離譜,而且吹噓得也太誇張。citron research的做空并非沒有道理,而對于英特爾并購mobileye,我們此前在《以高通、三星為鑒:英特爾并購mobileye的無奈與盲目》一文中予以了詳細分析,此處不再贅述,隻是借此引出英特爾這幾年轉型中“淩亂”的第一表現就是并購。

從英特爾最近幾年的并購後整合或獨立發展上看,英特爾借助并購提升自身競争力的能力并不突出。例如2010年14億美元并購英飛淩,以期通過英飛淩的基帶晶片打入蘋果iphone的供應鍊(當時iphone采用的是英飛淩的基帶晶片),但并購之後,英特爾非但沒有借此讓自己的x86晶片被蘋果采用,之前英飛淩的基帶晶片也遭到蘋果棄用,轉向了高通的基帶。同年,76.8億美元并購邁克菲,本想将邁克菲的安全特性整合進自己的晶片,以提升和amd在pc和伺服器市場的競争力(當時的amd和英特爾在pc和伺服器市場厮殺正酣,遠非現在這麼弱的競争力),但事實是英特爾最終還是依靠自身制程上的領先和amd自身戰略上的失誤擊退了amd,并購邁克菲幾乎沒有起到任何作用,最終在2016年,其将邁克菲折價分拆出售。

如果說上述還是在英特爾所處在pc産業盛世下主動和理性的并購,那麼到了移動網際網路時代,尤其是英特爾屢攻移動市場不下,pc産業不斷走低之時,英特爾後來的并購就顯露出的則是急躁和淩亂。最典型的表現就是并購頻率和并購規模的逐大。

以當下最熱的所謂人工智能(ai)晶片為例,當英偉達以gpu主打的ai晶片高歌猛進(谷歌、微軟、facebook、特斯拉等均采用英偉達的gpu用于自己的深度學習系統,未來傳統it企業ibm、惠普、戴爾等在未來也會推出搭載英偉達具備ai功能gpu的伺服器),甚至已經開始享受其帶來的紅利時(去年業績和股價的一路飙升)時,英特爾在去年才開始注意到這個潛在的晶片市場。

與英偉達早在2011年左右就開始ai晶片的研究和布局不同,後知後覺的英特爾采用的是“買賣賣”的并購方式,去年5月,收購計算視覺軟體公司itseez;6月收購fpga制造商altera;,8月收購深度學習初創公司nervana systems;9月收購機器視覺初創公司movidius等一系列集中爆發的并購近乎都與所謂的ai有關。

對此,半導體研究公司tirias research首席分析師吉姆?麥克格雷格認為:在晶片産業,廠商必須提前2~4年規劃新産品,是以必須提前判斷哪些是關鍵應用。而英偉達ceo黃仁勳則認為:如果說至強(xeon phi)晶片(英特爾去年釋出的據稱具有ai功能的伺服器晶片)對于ai非常适用,那為什麼要收購altera?既然買了altera,altera又非常适合ai的話,為什麼要買nervada systems?如果nervada systems才是真正的ai方面的技術,要進行開發和産品推出的話,那至強處理器又怎麼辦?如果說這三個都适合ai,那是不是意味着至強(xeon phi)處理器就不适合ai呢?盡管黃仁勳的話有偏袒自家晶片之嫌,但從側面也反映出了英特爾在ai晶片發展上缺乏前期的前瞻性和之後倉促之下并購帶來的發展邏輯上的淩亂。

除了上述并購之外,英特爾“淩亂”的另一個表現就是在自己并不擅長領域的全布局,最典型的就是5g。盡管英特爾目前在各種場合聲稱自己已經具備5g端到端的解決方案,但誰都清楚,在以核心創新仍是以移動和通信為主的5g時代,高通才是老大,況且從之前的2g、3g到現在的4g,其一直是這個産業中的标準制訂的參與者并具有主導地位和相當深厚的積澱,其包括晶片在内的創新幾乎都是圍繞着通信,其技術、專利、産品遍布與通信相關的各個領域,這種實際情況下,英特爾以具備5g端到端解決方案的領先者示人,尤其是在5g标準尚在商讨中,隻能給業内一種匹夫撼大樹的感覺。更讓我們覺得英特爾淩亂的是,其5g戰略的核心竟然是希望用通信解決運算。要知道運算才是英特爾的核心所在,按照英特爾的5g邏輯,豈不是放棄了自己的優勢,而讓别人(例如高通)的優勢來決定自己嗎?俗話說:揚長避短,至少從目前看,英特爾這種看似“硬碰硬”的5g戰略相當不明智。

在上述英特爾“淩亂”之時,英特爾卻刻意放棄了自身立足和發展核心的自家晶片的“制程-架構”的tick-tock創新模式,轉而采取“制程-架構-優化”(pao) 的三步走模式。這意味其從每兩年出新制程變成了三年才能推新制程,徹底打破了自己定義的摩爾定律。按照減緩後的模式,目前英特爾14nm處理器在broadwell、skylake之後又衍生出了所謂改良版的kaby lake,甚至在今年年底推出10nm工藝之後還在2018年繼續推14nm工藝的coffee lake處理器。要知道,盡管在晶片産業,架構的創新至關重要,但制程的更新對于晶片性能的提升和功耗的降低才是根本。這也是為何業内戲稱英特爾在延長其制程更新周期,其晶片性能的提升更像是“擠牙膏”。

與英特爾刻意放緩晶片創新“擠牙膏”式的步伐不同,台積電預計在今年将會進入到10nm制程,盡管按照算法的不同,業内認為英特爾的14nm與台積電的10nm是同一級别,但按照英特爾的模式,最早在2018年,其在制程上将被台積電超越,至少是被追平,因為那時候,台積電将采用7nm制程(據稱arm已經釋出了7nm晶片的設計工具),之後的2019年将是5nm,更有消息稱,台積電的3nm制程也已經在研發的路上,預計在2022年量産。看來台積電市值增加的根本是在于其核心業務的不斷創新。

正是由于英特爾刻意放緩的創新節奏,讓對手有了可乘之機。最近,高通之是以和微軟達成戰略合作敢于進軍英特爾占優的pc市場,就是得益于其采用三星10nm制程的骁龍835晶片在性能上的提升,而微軟在在其azure雲服務伺服器上使用arm晶片(主要是高通)也是如此。當然我們在此并非說arm架構晶片已經在pc和伺服器市場中超過了英特爾,而是英特爾核心創新的放緩導緻的差距縮小,在未來極有可能被對手利用進而威脅到自己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核心業務。也許英特爾已經意識到了這點,據最新消息稱,在7nm制程節點,英特爾将重新回到2年生産周期,同時使用更智能的晶片設計。

其實,不管現在的pc、伺服器還是未來的ai、自動汽車,對于英特爾來說,自身晶片的創新才是立足和發展的根本。此次台積電市值超越英特爾恰恰是最好的證明。

需要補充說明的是,最新消息稱,arm已經推出全新的dynamlq技術,據arm計算,采用dynamlq技術的cortex-a系列處理器,ai運算性能相較于目前的裝置可提升50倍,這些性能可為機器學習和ai應用帶來更快的響應速度。對此,arm副總裁nandan nayampally稱,arm一直以解決人們無所不在的計算需求為己任,接下來,推動人工智能、自動控制系統的發展,以及加速虛拟世界與混合現實體驗的整合,将是arm要努力的方向,而dynamlq技術正是基于這個願景而推出的。不知道英特爾看到這些作何感想?

種種正反的事實都在提醒英特爾,莫用“淩亂”代替了自己在産業中始終保持創新的初心。  

本文轉自d1net(轉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