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化工企業“帶資”駛入新賽道 磷酸鐵锂大宗化程序加速

作者:伏爾加電影評論
化工企業“帶資”駛入新賽道 磷酸鐵锂大宗化程式加速

本版資料來源:東吳證券圖蟲創意/供圖

化工企業“帶資”駛入新賽道 磷酸鐵锂大宗化程式加速
化工企業“帶資”駛入新賽道 磷酸鐵锂大宗化程式加速

證券時報記者 趙黎昀 毛可馨

伴随着電動車對降本的追逐,磷酸鐵锂成為今年動力電池市場的寵兒,經過一輪快速增長後裝機量與三元電池不相上下。随之而來的是行業大幅擴産,甚至引來钛白粉、磷化工等領域的玩家“帶資”跨界,在生産環節産生每噸千元以上的成本優勢。

新玩家入場一方面加劇了競争态勢,另一方面也為行業帶來“大化工”的變革,加速磷酸鐵锂及上遊原材料的大宗化趨勢。生産商将展開成本和産能的較量,同時也應警惕激進擴産暗藏的過剩風險。

化工企業積極布局“新”賽道

今年以來,磷酸鐵锂市場的爆發引來一大波化工企業跨界布局。2021年8月,龍佰集團(002601)密集公告,全資子公司拟投資12億元建設年産20萬噸電池材料級磷酸鐵項目;投資15億元建設年産10萬噸锂離子電池用人造石墨負極材料項目;投資20億元建設年産20萬噸锂離子電池材料産業化項目。

證券時報·e公司記者從近日龍佰集團舉行的論壇了解到,目前該公司正大力着手推進産業結構轉型更新,發展新能源锂離子電池材料産業,公司在焦作的新能源材料産能快速建設,預計明年即可部分投産。

龍佰集團相關負責人表示,“十四五”期間,該公司目标圍繞“電動汽車”和“儲能”兩大應用方向,做好電池材料的研發和産業化工作,結合龍佰集團的自身優勢,在研發和産業化中落實“大化工”和“低成本”兩大要求,着力建立新能源電池正負極材料全産業鍊體系。計劃打造35萬噸/年锂電正負極材料産業闆塊,建成國内前三的電池正極材料産業平台,貢獻收入100億元,力争分拆上市。

在龍佰集團之前,另一家钛白粉行業巨頭中核钛白(002145)在今年年初就曾披露,将投資超130億元打造“硫-磷-鐵-钛-锂”耦合循環經濟項目,建設包括年産50萬噸磷酸鐵锂項目在内的多個項目,跨界新能源材料産業。

中核钛白董事長朱樹人此前在接受證券時報·e公司記者采訪時也表示,公司未來五年規劃聚焦“資源、钛化工、新材料、新能源”四大業務闆塊,打造最具競争力的磷酸鐵锂生産基地,從單一的钛白粉生産型企業,轉型更新為中國領先的能源新材料高科技企業。

除钛白粉企業密集通過循環産業路徑涉足磷酸鐵锂生産外,磷化工行業企業也瞄準了這塊新興市場。

10月29日,磷肥生廠商雲天化(600096)宣布進軍新能源領域,計劃斥資72.86億元在雲南省安甯市投建50萬噸/年磷酸鐵電池新材料前驅體及配套項目。同月,湖北宜化(000422)宣布與甯德時代合作,拟共同建設及營運30萬噸/年磷酸鐵、12萬噸/年硫酸鎳等材料項目,湖北宜化同意将江家墩礦業100%股權經審計評估後作價入股雙方合資公司,該礦保有磷礦資源儲量1.31億噸。

此外,複合肥生産商雲圖控股(002539)在9月公告,拟投資5億元建設年産35萬噸電池級磷酸鐵以及配套項目。另一家磷複肥生産商新洋豐(000902)8月也公告,拟投建年産20萬噸磷酸鐵及上遊配套項目,項目計劃投資總額為25-30億元。

“從企業的角度來說,不管是複合肥還是磷酸鐵,上遊都是磷酸一铵,磷酸鐵隻是磷酸一铵往下遊延伸的一條産品線,恰好一個分在農業和化工,另外一個分在新能源。公司首期5萬噸磷酸鐵将優先供給合作方龍蟠科技旗下企業常州锂源,二期的合作模式和目标客戶還在洽談中。”新洋豐相關負責人告訴證券時報·e公司記者。該公司最近在投資者互動平台上也表示,新洋豐擁有90萬噸/年磷礦産能,控股股東洋豐集團擁有磷礦資源逾5億噸,公司公告的首期5萬噸磷酸鐵,将于2022年2月投産。

磷酸鐵锂強勢回歸

化工企業頻繁跨界背後,是日漸繁榮的磷酸鐵锂市場,多家電動車品牌選擇了這條技術路線。全球電動車龍頭特斯拉展現出對磷酸鐵锂的偏愛,在第三季度電話會上,特斯拉ceo馬斯克表示,在全球範圍内,其标準續航更新版model 3 和model y都将使用磷酸鐵锂電池,來取代之前的三元锂電池。

近期,梅賽德斯奔馳也表示正考慮在部分入門級電動車型上采用磷酸鐵锂電池。其中,部署磷酸鐵锂電池的奔馳eqb将于2024年上市,下一代奔馳eqa和eqb也将從2025年開始采用這種電池。此外,小鵬汽車新推出的g3i車型、爆款車型五菱宏光miniev都采用了磷酸鐵锂電池,比亞迪逐漸打開外供的刀片電池也采用磷酸鐵锂技術路線。

磷酸鐵锂和三元是目前動力電池正極材料的兩種主流技術路線。相比于三元材料,磷酸鐵锂更加安全穩定,循環壽命較長,且成本較低,但在能量密度和低溫性能方面略有遜色。目前,磷酸鐵锂主要應用于價格敏感性較強的新能源商用車、中低端乘用車,而三元材料主要應用于偏重于長續航的中高端乘用車。

磷酸鐵锂産量在今年5月份首次超過三元電池,裝車量目前幾乎與三元電池平分秋色,且以更快的速度增長。根據中國汽車動力電池産業創新聯盟統計,1-9月,全國動力電池裝車量累計92.06gwh,同比增長169.1%。其中,三元電池裝車量共47.1gwh,同比上升99.5%;磷酸鐵锂電池裝車量累計44.8gwh,同比上升332%。

實際上,當下火熱的磷酸鐵锂剛從一輪低谷期中走出來。在新能源車發展初期,2016年頒布的國家精準扶持政策将電池能量密度納入考核标準,以高能量密度、長續航裡程為補貼重點,促使市場偏愛能量密度具有優勢的三元電池,而磷酸鐵锂電池備受冷落。

中國化學與實體電源行業協會秘書長劉彥龍認為,原本将于2020年底到期的新能源汽車購置補貼政策被延長2年,但補貼退出仍是必然趨勢。補貼逐漸退出,将造成車企成本壓力向動力電池産業鍊上遊傳導,動力電池企業短期内壓縮成本的意願十分強烈,将通過向上遊隔膜、電解液、負極、正極等環節壓價等“降本”措施,以及提高能量密度、标準化、規模化生産等“增效”措施來盡可能彌補。

市場對成本的追求帶火了磷酸鐵锂。天津斯特蘭德科技有限公司主營磷酸鐵锂生産,公司總經理李積剛告訴證券時報·e公司記者,“磷酸鐵锂市場是去年下半年才開始好起來的,2020年5月份之前,生産磷酸鐵锂幾乎不賺錢,每噸隻有1000元左右的毛利。大家都追求能量密度,磷酸鐵锂就像牆角裡不被看好的小孩。現在市場發現,這個小孩‘挺能幹,還吃得少’,是以磷酸鐵锂又入場亮相了。”

與三元材料相比,磷酸鐵锂有着明顯的成本優勢。東吳證券測算,單噸磷酸鐵锂材料價格僅為三元材料的三分之一,磷酸鐵锂單次使用的綜合成本約為三元電池的二分之一,或鉛酸電池的四分之一。根據鑫椤資訊的統計,截至2021年6月末,三元電池包工藝的價格為0.78元/wh,而磷酸鐵锂電池的價格為0.63元/wh。

新玩家成本優勢凸顯

在與傳統磷酸鐵锂企業的比拼中,來自磷化工、钛白粉等領域的“新玩家”紛紛在自有資源和降本空間方面做文章。

钛白粉廠家能夠再利用硫酸等副産品,進而降低生産成本并減少環保壓力。朱樹人介紹,中核钛白以子公司甘肅東方钛業現有10萬噸钛白粉粗品産能為基礎,協同白銀市化工企業,實作白銀當地廢酸、廢渣、危險化學品、固體廢物等就地轉化和消化。钛白粉生産過程中的副産品(即廢硫酸、硫酸亞鐵等)可作為基礎實施循環生産,其中,水溶性磷酸一铵(水溶肥)的生産,可以消納钛白粉生産過程中的廢硫酸和酸性廢水,而年産50萬噸磷酸鐵锂項目,可用到水溶性磷酸一铵與钛白粉生産過程中的硫酸亞鐵,反應生産磷酸鐵,再利用磷酸鐵、碳酸锂和有機碳源經過混合粗磨、細磨、噴霧幹燥、燒結、粉碎等工藝而得到磷酸鐵锂。

“钛白粉生産商生産磷酸鐵锂具有成本優勢,有助增加利潤。公司以钛産業為基礎,耦合電池材料發展需求,形成從氫氣、硫酸亞鐵,到雙氧水、磷酸鐵,再到磷酸鐵锂以及碳素石墨負極材料等全品的全産業鍊格局。”龍佰集團相關負責人也表示,除了降低生産成本,公司目前還從餘熱回收利用、副産一氧化碳氣體回用、新能源儲能以及廢副減排等方面開展碳減排工作。每年回收利用餘熱産出蒸汽268萬噸(折标煤24.5萬噸),副産一氧化碳氣體回用1.04億方(折标煤1.34萬噸),已建成新能源儲能電站53mw等。

擁有自供磷資源能力的磷化工廠也具備成本優勢。“公司目前磷酸一铵能夠完全滿足自供。基于鐘祥基地的工業級磷酸一铵産能,能夠實作首期5萬噸磷酸鐵快速上馬,根據目前的測算,生産成本僅在1萬元左右。”談及成本優勢,新洋豐相關負責人也表示,相較于公司現有複合肥産品,磷酸鐵有更高的毛利水準,根據目前的市場情況,毛利率在30%以上。

钛白粉和磷化工廠家分别掌握鐵源和磷源的優勢,相比之下後者的優勢更加明顯。上海有色網電池材料分析師魚桐告訴證券時報·e公司記者,磷酸在磷酸鐵成本中占比70%,是以是影響磷酸鐵價格的主要因素。據測算,無原料優勢的磷酸鐵廠家成本在1.26萬元/噸,有鐵源優勢的廠家成本為1.18萬元/噸,有磷源優勢的廠家成本為1.1萬元/噸,兩種資源優勢都具備的廠家成本為1.02萬元/噸。

另據東吳證券測算,硫酸法生産钛白粉副産3.5-4噸硫酸亞鐵,通過資源再利用,單噸磷酸鐵锂生産成本可節省1676元;參考今年上半年行情,自給磷源的磷酸鐵锂企業相比外購磷源單噸約有2135元的成本優勢。

新能源業務或将為化工企業打開新的估值空間。以磷化工為例,東吳證券測算,在農肥領域單噸磷礦可産生利潤約172元,而磷酸鐵锂附加值更高,能夠帶來農肥10倍以上收益,單噸磷礦對應1964元利潤空間。此外,在環保和雙控背景下,磷礦石産量逐年下降,是以擁有豐富磷礦石資源的企業将占得優勢。

利潤刺激下,磷化工企業可能重新調配磷資源在農肥和新能源方面的投入比例。雲天化在近期投資者調研中表示,磷酸鐵項目投産後,公司化肥生産總量和産品結構會做調整與結構優化,同時根據磷資源效益最大化原則,動态調整磷肥和磷化工布局,實行柔性化生産,實作公司價值最大化。新洋豐也回應記者稱,未來将根據産品的市場需求和盈利能力調整工業一铵和農用一铵的名額比例。

大宗化重塑行業格局

跨界玩家的參與勢必會加劇行業競争。“我們這一代早期做磷酸鐵锂的都屬于精細化工,钛白粉、磷化工等大化工企業帶着資源和體量優勢進來,說實話我們是有些緊張的。”李積剛坦言,傳統生産商的競争力在于技術沉澱,對産品性能及未來方向更深刻的了解以及與下遊客戶的黏性。

不過,李積剛也認為,化工企業的切入對整個行業來說是利好,将加速磷酸鐵锂邁入大宗物資的腳步,“精細化工一直奔着高純、高精的方向,傳統工藝也相對複雜,而大化工工藝簡化,雖然短期内可能造成産品品質波動,但長期看能夠提升産量和生産效率。”

在劉彥龍看來,面向twh時代,頭部動力電池企業産能模普遍向百gwh體量邁進,這就需要配套材料模向10萬噸級别以上邁進,對成本為王的磷酸鐵锂材料而言,化工思維開始助力一體化布局提速。為保障原材料供應及上遊話語權,磷酸鐵锂材料廠及跨界化工企業均在加速供應鍊整合,通過自建前驅體産能與資源端合資合作、入股等形式鎖定原材料,最終實作原材料——前驅體——正極的一體化布局。

在擴産潮和上下遊一體化趨勢中,行業未來的格局尚不清晰。李積剛表示,近期原材料價格高企,磷酸鐵锂行業毛利率在25%左右,是以化工企業參與競争短期内影響不大。真正投産需要兩年左右的時間完成産線建設和工藝打通,還需要一年左右電池廠的認證周期。而三年之後化工企業能否與傳統廠商較量,還需要一段時間的觀察,甚至不排除它們與傳統廠商進行資源上的深入合作。

但已經取得業内共識的是,包括磷酸鐵、磷酸鐵锂在内的锂電材料将逐漸大宗化。上海有色網在11月5日起正式釋出推出磷酸鐵的現貨報價。上海有色網電池材料分析師魚桐告訴記者,中國磷酸鐵市場龐大,未來随着動力電池的高速發展,國内市場的現貨磷酸鐵價格變化會對全球現貨價格走勢有直接影響,在分析供求關系時,中國因素也顯得格外重要,是以需要釋出這樣一個能夠客觀、及時反映供需情況的價格。

“大宗化并不意味着格局的分散,不同于之前技術領先的企業能夠帶來階段性的地位優勢,大宗化工品比拼的是成本和産能的優勢,競争格局也會更加穩定和持續。”魚桐表示。

總體來看,磷酸鐵锂未來存在巨大市場空間。華創證券預計,2025年全球磷酸鐵锂需求将達到217萬噸,4年複合增長速度将達到60%,對應市場空間預期将達到838億元。

劉彥龍認為,未來幾年,消費類電池等傳統應用市場将保持穩定,總體個位數增長。而新能源汽車、電動自行車、電動工具等動力市場及各種用途的儲能将是锂離子電池增速最快的市場,年均增速在兩位數。

動力電池之外,基站、儲能等領域也潛藏機遇,市場預計2025年全球基站锂離子電池的需求将達到60gwh。未來三年,儲能用锂離子電池市場将以年均50%速度增長。此外,海外市場也在快速擴大,作為全球最大的锂電材料生産國,中國正極、負極、電解液、隔膜的産量占全球的比重均超過了70%。

需要警惕的是,在行業高漲時過于激進的擴産可能引發過剩風險。魚桐表示,目前産業鍊上“卡脖子”的環節在磷酸鐵這一環,由于擴産難度較大而需求增速很快,導緻供需關系持續出于緊張狀态。但随着2021年底生産商開始擴産,并在2022年持續放量,預計2023年行業可能出現過剩,價格相應的也會走出拐點。

“三年之後的價格難以預判,既然成為大宗物資,再加上各方擴産,锂電材料會回到合理的利潤空間。現在20%-30%毛利率的時代,應該會一去不複返。市場起伏後終究是優勝劣汰,隻有掌握資源、技術、工藝優勢的企業才能長期生存。”李積剛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