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96台海危機,不僅海空軍弱于對手,陸軍同樣有被趕下海的風險

作者:河東三叔

許數人在談論96台海危機時,總以解放軍海空軍落後為着力點,而忽略了甚至更加不堪的陸軍。25年前的台海并不平靜,新聞聯播以“千軍萬馬渡海峽,萬裡驚濤把路開”概括當時聯合演習之盛況。海空之間硝煙滾滾,戰機轟嗚炮火連天,大有一舉登岸奪島的氣勢,當年台海這個火藥桶距離爆炸也就差那麼一根煙火。

在一觸即發的緊張局勢下,三軍裝備大批拼誰更強成了最後的平衡點,令人意外的是解放軍不僅海空軍弱于對手,甚至最強大如陸軍都有被趕下海的風險。其實我們做過很多對比,90年代三軍裝備水準确實遠遠落後于對手,雖然堅定的戰鬥意志可以在戰場獲得戰鬥力加持,但裝備上的代差決定了最終勝負。對于三軍而言,我們一直認為隻要能将陸軍送上對岸,一切都不再是問題。但實際情況并非如此,對岸在這個期間居然占據了優勢,那麼有可能被趕下海的差距在哪裡?

96台海危機,不僅海空軍弱于對手,陸軍同樣有被趕下海的風險

陸軍

前言

通常情況下我們對96台海危機分析中,正常都認為解放軍空軍弱于對岸,海軍憑借數量優勢大家旗鼓相當。而陸軍則占據數量和裝備上的優勢,在發起登陸作戰後,解放軍将憑借海空軍在數量上的優勢快速突防上岸。然後在確定一定制空制海權的前提下,登陸上岸後的陸軍将以強大戰鬥力橫掃一切阻礙,對于台軍來說隻能發揮海空優勢,然後依托陸軍盡可能堅守陣地以拖待援。

實際情況是解放軍空軍堪用的現代化戰機太少,隻有區區24架蘇-27可以進行超視距作戰,其他如殲-7、殲-8以近距格鬥彈和航炮為主。不僅數量上不足就是品質上也太差,隻能寄希望于發揮空中拼刺刀精神突破中距,在付出一定代價後進行格鬥獲勝,不過在現代空戰中這種戰術缺乏可行性。而且僅僅對岸就裝備了f-5、f-104戰鬥機,以及idf戰鬥機(相當于f16a/b block15水準),這些戰機大多具備中距遠射能力,再加上e-2預警機的支援戰場完全單向透明。

96台海危機,不僅海空軍弱于對手,陸軍同樣有被趕下海的風險

蘇-27戰鬥機

96台海危機,不僅海空軍弱于對手,陸軍同樣有被趕下海的風險

idf戰鬥機

海軍艦艇雖然數量不少,但裝備基本屬于世界60-70年代水準,唯一可以稱之為現代化戰艦的隻有4000噸級的052型“哈爾濱”号驅逐艦。在它的帶領下,還有一大幫051型老式驅逐艦,053h1、053h2g型護衛艦,以及更加古老的037ig、037ii飛彈艇等,這些就是執行跨海奪島登陸作戰的主力。接近于火炮驅護艦的水準(老式海鷹反艦),很有限的點防空能力(紅旗-61或海響尾蛇),這些和對岸成功級(佩裡級)、“康定”級、“諾克斯”級,以及10多艘改進後的“基林”級相比,對方裝備雄風反艦飛彈、标準防空系統完全處于下風。

96台海危機,不僅海空軍弱于對手,陸軍同樣有被趕下海的風險

051型驅逐艦齊射6枚海鷹

坦克裝甲車輛,數量及品質都不占優勢

90年代中期,陸軍裝備基本可以用寒酸來形容,陸戰之王還是以經典的59式和69式中型坦克為核心。另外還有一些62式輕型坦克(63式水陸兩栖坦克),再先進一些就是79式、88式主戰坦克,不過裝備數量相當有限性能相當于對岸m60坦克。至于更先進的96式、99式主戰坦克,都還在研制中或者裝備前夕,而且據說當時還有部分t34在役。

不僅裝備落後數量還不足,各大軍區機械化水準非常低,絕大多數師級機關還沒有完全實作機械化。本來主戰坦克就落後數量還不足,配套用的裝甲車輛就更少了,能用的也隻有主力63式裝甲運輸車,更先進的86式步兵戰車隻裝備了極少部隊。更何況包括自行火炮、自行火箭炮、88式主戰坦克、86式步兵戰車,以及武裝直升機等主要都部署在北方,實際對台一線嚴重缺乏先進陸戰重火力,能算得上先進的隻有少量59ii、79式第一代改進型坦克。

96台海危機,不僅海空軍弱于對手,陸軍同樣有被趕下海的風險

59式中型坦克

96台海危機,不僅海空軍弱于對手,陸軍同樣有被趕下海的風險

63式水陸兩栖坦克

當時對岸裝備還沒開始精簡,包括500多輛深度改進的m48h坦克(“準三代”火控),外加m41輕型坦克,以及剛到貨的m60a3坦克數量高達1000多輛。實際上在裝備數量上和對台一線59式差不多,而且性能更佳的m48h和m60a3兩款坦克,在裝備數量上甚至比當時解放軍裝備的79式和88式總和還多。由于登陸艦艇不足,一次運輸登陸部隊數量不多重裝上岸也有很大難度,這樣一來實際前幾批登陸部隊壓力很大,在反登陸作戰中對岸擁有數量及品質上的雙重優勢。以此前的裝備推演來看,一個63式水陸坦克旅面對m48h坦克營,在作戰表現方面全面處于下風。

96台海危機,不僅海空軍弱于對手,陸軍同樣有被趕下海的風險

m48h坦克

96台海危機,不僅海空軍弱于對手,陸軍同樣有被趕下海的風險

m60a3坦克

火炮落伍,自行榴彈炮缺乏無法伴随跟進

壓制火炮包括96式122毫米榴彈炮,仿自蘇聯d-30型122毫米榴彈炮,結構緊湊操作友善,而且射程遠成本效益也高,不過在隻有少量裝備。當時大量列裝的還是老式54式,以及54-1式122毫米榴彈炮,作為師屬火炮用來支援步兵,執行火力壓制或摧毀堅固工事任務。至于大口徑的軍屬152毫米榴彈炮會好一些,包括54式152mm榴彈炮,以及替換者66式152毫米榴彈炮等。主要用來壓制和殲滅敵人有生力量,摧毀炮兵武器陣地,破壞野戰防禦工事和擊毀裝甲目标等。

83式152毫米自行榴彈炮,從研制時間上看滿足參戰要求,不過裝備數量很少主要集中在北方部署作用有限。70式130毫米自行火箭炮倒是挺多,而且在70年代就已經參加過實戰,屬于近程野戰火箭用來消滅10公裡内目标,結構簡單火力猛相當适合伴随行進作戰。由于缺乏自行火炮再加上運輸艦艇奇缺,實際很難做到伴随跟進,這就出現了當時“陸炮上艦”進行火力壓制的場景。登陸部隊很難得到地面強大火炮支援,再加上這些火炮基本都是仿自蘇聯産品,技術性能上已顯落後并不完全符合登陸作戰要求。

96台海危機,不僅海空軍弱于對手,陸軍同樣有被趕下海的風險

96式122毫米榴彈炮

96台海危機,不僅海空軍弱于對手,陸軍同樣有被趕下海的風險

70式130毫米自行火箭炮

96台海危機,不僅海空軍弱于對手,陸軍同樣有被趕下海的風險

陸炮上艦

高炮是防空主力

55式、65式37毫米高射炮,59式57毫米高射炮,80式57毫米自行高炮,這些蘇聯時代産品的仿型或改型,才是野戰防空中的絕對主力。在空地一體的現代戰争中,這樣的野戰防空火力其實完全不夠用,而且由于技術上的問題自行高炮火控系統還不可靠。實際上高炮防空聊勝于無,當時師級及以下野戰防空部隊幾乎沒有防空飛彈,唯一的裝備還是性能一般的紅纓-5。是以為了獲得更有效的伴随野戰防空火力支援,甚至坦克兵們開始自行武裝,在坦克上攜帶單兵防空飛彈應急使用。

96台海危機,不僅海空軍弱于對手,陸軍同樣有被趕下海的風險

80式57毫米自行高炮

96台海危機,不僅海空軍弱于對手,陸軍同樣有被趕下海的風險

紅纓-5防空飛彈

96台海危機,不僅海空軍弱于對手,陸軍同樣有被趕下海的風險

63式水陸兩栖坦克上的防空飛彈

裝備不占優,不排除被趕下海的可能

90年代空地一體化演習畫面,經常會出現地面59式坦克在狂奔沖鋒,空中兼職的直-9武裝直升機充當掩護。實際上當時陸航僅有8架“小羚羊”專用武裝直升機,個頭太小數量有限實戰中基本沒用,米-8、米-17雖然可以加裝火箭彈,畢竟還是以運輸為主數量也不多。這樣的場景下和地面防空火力很弱的部隊協同并進,面對ah-1w武裝直升機,以及m-109自行火炮、坦克等壓制火力,基本沒有制勝把握。

對岸自行火炮、裝甲車輛、武裝直升機、區域防空飛彈全面優于解放軍,更何況由于登陸載具不足,首批登陸部隊數量及攜帶重裝有限。面對總數超過20個師,外加多個裝甲旅級部隊,由于完全實作了機械化可以快速機動,這樣就注定了登陸部隊一上岸就要陷入數量劣勢。面對數量品質都占優的對手,解放軍所要承受的壓力山大,除非後續能夠一次送足規模可觀的登陸部隊及裝備,否則在空地一體反擊下很可能面臨被趕下海的風險。

96台海危機,不僅海空軍弱于對手,陸軍同樣有被趕下海的風險

空地協同

96台海危機,不僅海空軍弱于對手,陸軍同樣有被趕下海的風險

台灣ah-1w武裝直升機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