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20年来首次:英特尔痛失全球市场桂冠,智能芯片王者争霸AI致胜

国外著名科技网站 arstechnica 今日报道,自 1993 年 1 月以来,英特尔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芯片制造商,其销售的 386 和 486 处理器有力冲击了日本芯片企业,比如 nec 和东芝。1993 年晚些时候发布的第一个代奔腾 cpu 以及未来十年 windows 95 和 98 个人计算机的蓬勃发展,将英特尔推上了业界龙头地位。目前,英特尔的年营收率仍然在继续增长——无论是从 pc、数据中心服务器,还是物联网芯片。根据 venture beat 今年 1 月份的报道,数据中心和互联网、物联网让英特尔去年 q4 的营业收入达到了 164 亿美元。

但是,根据美国半导体市场及趋势分析调研公司 ic insights 的旗舰报告《麦克莱恩报告——集成电路行业的完整分析与预测》(the mcclean report—a complete analysis and forecast of the integrated circuit industry,原文见文末),英特尔的领先地位或将难保。

24 年来,英特尔季度收入或首次屈居第二

不过,对手并非来自英伟达——而是韩国的三星公司。

主要原因是,当前市场对 dram(注释:dram 用于内存,处理速度快,但掉电后数据会丢失)和 nand 闪存(注释:nand 闪存芯片,掉电后数据不会消失,在如今的随身碟与多数记忆卡上都可看到)的需求都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而其中三星的收入表现更是呈飙升态势。假设英特尔和三星两家公司在 2017 年第二季度表现符合预期,三星半导体业务可能会在本季度实现 146 亿美元的收入,而英特尔则为 144 亿美元。

arstechnica 报道评论称,即使三星在第二季度不能超越英特尔,那么很快在第三季度超越也将成现实,主要是由于三星的芯片业务是其 2017 qi 最闪耀的亮点之一,收入同比增长超过了 40%。

20年来首次:英特尔痛失全球市场桂冠,智能芯片王者争霸AI致胜

三星今年 q2 销售额(红线)有望首次超越英特尔(蓝色)。来源:ic insights

三星在芯片市场表现强劲,不仅仅是由于对 ram 和闪存的需求增加,还因为 nand 的持续短缺让其价格一直保持在高位。有分析师评价认为,中国智能手机制造商的需求增加,促使从 2d 到 3d nand 的急速转型,ssd(固态硬盘)的日益普及也成为 nanad 短缺的因素。

除了 ram 业务,三星还表示市场对其 14nm soc——一款可用于图像传感器及其他智能手机的芯片——需求十分旺盛。不仅如此,三星还预计其新的 10nm 工艺将继续保持业务增长。

2016 年 10 月,三星公司宣布开始大规模制造业内首款采用 finfet 工艺的 10nm soc(system-on-chip,系统级芯片)。据悉,这款 10nm 芯片可以在与 14nm 芯片相同的物理区域多容纳 30% 的晶体管。设计人员将能够用其制作速度提升 27% 的芯片,或者功耗降低 40% 的芯片。

不过,科技评论记者 andrew cunningham 评论称, 虽说宣传如此,但大多数芯片都可能会在提速和降低功耗方面都做一点,而不会将其中某一个做到极致。

20年来首次:英特尔痛失全球市场桂冠,智能芯片王者争霸AI致胜

三星公司 2016 年宣布开始大规模制造的业内首款采用 finfet 工艺 10nm soc。图片来源:itechpost

此外,三星还表示,2017 年下半年,第二代旨在提高性能的 10nm lpp 芯片将开始大规模生产。

此外,除了制造自己的 exynos soc 芯片,三星也代工生产高通的 snapdragon 芯片以及苹果用于 iphone、ipad、ipod 和 apple tv 等产品线中的一些 a 系列芯片。

ic insights 报告:20 多年来芯片供应商王座有望首次交替

20 多年以来,半导体行业在 2017 q2 可能会看到第一个不是英特尔的供应商。如果存储器市场价格在今年 q2 继续保持当前水平或有所提高,三星可能会取代英特尔成为榜首——这还是自 1993 年以来第一位排名有所变化。根据英特尔 2011 年 q2 中档销售额(mid rang sales)为标准,三星 q2 销售额增幅为 7.5%。报告评论称,该增幅于三星而言只是正常表现,按这个势头发展下去,三星很有可能在 q2 对英特尔构成威胁(见下图)。 

20年来首次:英特尔痛失全球市场桂冠,智能芯片王者争霸AI致胜

如果三星真的在 q2 超越了英特尔,这不仅是三星的一个里程碑式的成就,对于全世界所有尝试取代英特尔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半导体供应商的其他生产商而言,这也是一个极为重大的消息。在 2016 年 q1,英特尔的销售额还比三星高出 40%,但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这一优势已不复存在,英特尔可能会发现自己的季度销售额出现下滑。

20年来首次:英特尔痛失全球市场桂冠,智能芯片王者争霸AI致胜

由于 dram 和 nand 闪存平均销售价格惊人上涨,三星的销售额也大幅增长(见上图)。ic insights 报告预计,由 dram 和 nand 闪存带来的巨大收益将在 2017 年下半年开始下滑,但尽管如此,ic insights 目前的预测是,2017年 dram 市场增长 39%,nand 闪存市场增长为 25%。

20年来首次:英特尔痛失全球市场桂冠,智能芯片王者争霸AI致胜

英特尔自 1993 年以来一直稳居世界半导体制造商王座,当时英特尔推出了x486 处理器,此后不久,英特尔推出的革命性奔腾处理器,将个人计算机的销售量飙升至新的高度。来源:ic insights

在过去的 24 年中,有些公司缩小了与英特尔之间的销售差距,但从未有人超越过这家 mpu(主板)巨头。如果内存价格在今年下半年没有下滑,三星很有可能在全年的半导体销售业绩上取代英特尔,成为第一。

目前,这两家公司 2017 年的半导体销售额目标都是 600 亿美元。

真正的主战场:人工智能芯片鏖战,群雄逐鹿

前 venturebeat 记者、移动生态系统分析师 john koetsier 在福布斯上发表文章《移动大限将至,智能手机已死,app 已死!》,文章虽然标题耸动,但得出的结论却与标题恰好相反。他说,现在,智能手机在全球的渗透率只有一半,在很多发展中国家的市场上,智能手机的价格低于 100 美元。john 在文章中说,增强现实、虚拟现实正在成为现实,人工智能将会变得无处不在……但是,我们应该对时间有更清醒的认识,在至少 3-5 年内,智能手机还会是一个巨大的市场,全球的市场渗透率会上升,印度有望成为增长最快的国家,这个国家现在有 10 亿人口还没有用上智能手机。

但是,要谈趋势或者战略,只有 3-5 年的眼光是远远不够的。深知自己错过了移动时代的英特尔已经开始逐渐加强新兴业务的布局,特别是芯片的下一个主战场——人工智能。

深度学习应用大量涌现使超级计算机的架构逐渐向深度学习应用优化,从传统 cpu 为主 gpu 为辅的英特尔处理器变为 gpu 为主 cpu 为辅的结构。不过,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计算系统仍将保持 cpu + 协处理器的混合架构。但是,在协处理市场,随着人工智能尤其是机器学习应用大量涌现,芯片厂商纷纷完善产品、推出新品,都想成为智能时代协处理器的领跑者——但问题是,谁会担当这个角色呢?

上月,谷歌公布了张量处理器(tpu)的论文——tpu 已经在谷歌数据中心内部使用大约两年,而且tpu 在推理方面的性能要远超过 gpu(“尽管在一些应用上利用率很低,但 tpu 平均比当前的 gpu 或 cpu 快15~30倍,性能功耗比高出约 30~80 倍”)——不啻一块巨石,在业内激起了又一波围绕深度学习专用加速器的热浪。tpu 的出现以及谷歌研发芯片这一举动本身,都对整个智能产业有着深远的意义,对芯片厂商而言就更是如此了。

英特尔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动作

今年 5 月 4 日,最新消息显示,英特尔在美国圣荷西开设了自动驾驶工厂(garage),通过与宝马的合作,共同研发自动驾驶汽车。在自主驾驶工厂开业仪式中,英特尔高管强调了自动驾驶汽车将产生的大量数据,还有基于 5g 技术和人工智能处理器的大型无线数据管道的需求。

三星人工智能布局及芯片研究

另一方面,三星在人工智能上也持续在布局,包括英特尔十分重视的自动驾驶。据韩联社报道,韩国国土交通部今年 5 月 1 日批准三星电子旗下自动驾驶汽车进行试运行。三星电子旗下自动驾驶汽车在现代汽车雅尊上搭载雷达、摄像机等各种传感器,采用人工智能、深度学习技术。据介绍,三星在自动驾驶上会以提供部件为主。

在更早的 2015 年,三星、gobal foundries、ibm 和纽约州立大学等机构组成的研究联盟推出了一个 7 纳米的微芯片,其晶体管大约一半都由硅-锗(sige)合金制成,代表了三星积极探索新材料芯片的尝试。

人工智能是决胜的关键

腾讯科技在5月3日的报道中写道:英特尔的芯片业务已经陷入了前途危机中。英特尔错过了智能手机时代,由于无法和高通联发科争夺市场,英特尔已经停止了手机处理器的后续升级,主动退出了竞争。英特尔布局了很多新兴业务,渴望物联网、智能家居、汽车、自动驾驶等芯片能够弥补电脑芯片的萎缩,然而让英特尔倍感失望的是,这些新兴业务启动缓慢,收入微小,远远无法成为芯片领域支柱性业务。

未来,随着智能手机市场逐渐饱和,各大芯片公司的着眼点将会越来越多地转向无处不在的 ai:智能家居、物联网、自动驾驶等等,这些是一个又一个巨大而诱人的市场。三星或者英特尔在”芯片霸主”地位上的争夺必然还会不断上演,而人工智能将会成为决胜的关键。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