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老上海回忆之:杏花楼月饼“路人遥指杏花村”小月饼撑起杏花楼留在心中的味道

作者:汇厨易佰

装饰古雅的杏花楼,创建于清朝咸丰元年(1851年),首年便以主营广东甜点和粥类打开了局面。店中招牌“杏花楼”三字,沉郁稳重,磅礴大气,为清朝末科榜眼朱汝珍1930年所题写。

在杏花楼的发展史上,1927年定然是值得大书特书的一年。那年,名厨李金海出任杏花楼的经理。走马上任之初就开始大刀阔斧进行改革,首先招股成立股份制,并扩建杏花楼店面,次年李金海以独到的眼光,捕捉到月饼这只极具人文精神的传统食品,开始试制月饼,并名扬天下。

中国博大精深的甜品文化已经在南粤大地孕育了数百年之久。在美丽甜蜜的广州,大街小巷随处可见大大小小的糖水铺、甜品屋,餐牌上五花八门、种类繁多的各式甜品——莲子炖蛋、鲜奶炖木瓜、红豆西米露……看得人眼花缭乱、垂涎欲滴,杏花楼就是这样一家创建于清代咸丰元年建立在上海的广东甜品店。

起初杏花楼只是一家经营广东甜品和广式粥品的夜宵店,门店虽小但是门庭若市生意兴隆,制作的甜品深得居民喜爱。后来扩建成七间门店名震一时;同时也是杏花楼故事的开始。

老上海回忆之:杏花楼月饼“路人遥指杏花村”小月饼撑起杏花楼留在心中的味道

一开始杏花楼叫“探花楼”。饭店主人的一位好朋友在中学任教的苏君,向经理建议,探花楼这个名字不雅致,扩建后以取一个雅号。老板同意后苏君以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边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在,路人遥指杏花村”。老板听后大喜,认为这个名字雅致又响亮,于是就把探花楼改名为杏花楼。

1930年,清朝末课状元朱汝珍还为杏花楼写招牌,挂于底楼店堂中,流存于现在。

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杏花楼全盛时期,杏花楼用全套红木家具摆布设置,装潢格局古色古香,高贵优雅,吸引了一批批工商界、军政界人士,当时李宗仁、汪精卫、杜月笙等都是杏花楼的常客。解放后上海市第一任市长陈毅曾在此设宴款待宾客。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杏花楼开始制作月饼。因为杏花楼当时已经是一个上层人士交流的会所,杏花楼月饼迅速兴起,流传至今。

老上海回忆之:杏花楼月饼“路人遥指杏花村”小月饼撑起杏花楼留在心中的味道

然而,其实在二十年代,杏花楼刚开始制作月饼时,名气并不大。为了打响杏花楼月饼这一品牌,杏花楼的经理李金海不断地督促研究工艺、提高质量,精工细作,在月饼上花尽了心思。

李金海还用了个小计谋,他瞄准了当时上海最出名的月饼品牌——淘淘酒家,在淘淘酒家的对面临时租了个小门面,又是请乐队,又是聘来漂亮的小姐,同淘淘酒家唱对台戏。一年不成就第二年再战,杏花楼才终于在月饼届有了扎实的地位。

“即杏花酒楼一家而言。每届中秋节边所售者。其数达十余万。如合全市全国所售计之,其数不更可惊耶。”由此可见,杏花楼当时已颇有些国民品牌的意味。

后来,随着杏花楼月饼的名头越喊越响。杏花楼的月饼制作也不断改进工艺,从选材到加工都十分讲究。而月饼价格却又十分亲民,在市民之中赢得了良好的口碑。杏花楼代代相传的月饼工艺配方,自1997年7月9日开始,便静静地躺在浦东发展银行的保险库里,这张薄薄的配方背后,是几代人的心血和经验。

老上海回忆之:杏花楼月饼“路人遥指杏花村”小月饼撑起杏花楼留在心中的味道

杏花楼的月饼外形美观,色泽诱人,新鲜可口。咬一口感觉油而不腻,酥酥脆脆,让人欲罢不能。月饼的花色也满足了不同的口味要求:莲蓉、椰蓉、豆沙、玫瑰、火腿、蛋黄……甜咸口一应俱全,满足了所有人的口腹之欲。

时光流转,月饼品牌更新换代。而家里的老人,每逢中秋佳节,最偏爱的却还是杏花楼的月饼,说是“有老上海的味道,别家吃不到的”。每年的月圆夜,一家人坐在阳台上赏月叙旧的同时,手边总有一盒杏花楼的月饼相伴。少时关于老上海的回忆,就这样化作了一丝甜味,留在了舌尖,也留在了心里。

继续阅读